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哲学是射入人民心田的一道思想闪电

近年来,特别有感于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尴尬状况,产生了把学术性看作是要向纯粹的学院化看齐的态度,一味片面强调思想淡出、学术凸显,认为哲学只能是哲学而不能成为其他,只有做纯净如水的纯粹性研究而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只能从事“醉醺醺的思辨”或者编织一些“虚构的精神花朵”,而不能弯下腰去、蹲下身来以哲学方式实现生活还原和终极关怀。现在看来,若疏离时代所需,根本无法使哲学的智慧充分沾满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而只能停留于高楼深院或书斋讲坛,满足一小撮人的平庸志趣,无法使之以变化了的姿态重新复活在当代思想集体中,而只能在圈内自说自话或者秘密传递,很少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时代认同,这样就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再造力和穿透力。若哲学研究失去了真切笃实的问题意识,若哲学人热衷于谈论饾饤枝节、隔靴搔痒的问题,那么它原有的那种探讨问题的独特把握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能力,就会逐渐消解或者隐退,使之既没有多少实践性又没有多少思想性,失去了本真精神并蒙上了物化时代嘈杂喧哗的浮躁阴影,只能在日暮而途穷的哀叹声中被时代所抛弃、被人民所唾弃。哲学若“迷头认影”、丢掉真我、意义低迷、沦为他者,存活在一种虚无缥缈的虚假意识中,固守着只在特种语言中才真正存在的那种虚幻的幸福期许,这样它将随着时代的物化而丧失原有的崇高形象和历史使命,使之本真精神、职业操守、社会良心皆被嘈杂喧哗的时尚话语所遮蔽,使之固有精义、神圣使命、道德责任、担当意识急速走向消解,作为精神家园守望者的职业操守和人文情愫也随之处于晦暗之中或者处于湮没不彰的状态。一切果如是,膨胀的物欲就会吞噬哲学人的学术良知,花样翻新的快餐文化就会使之在低俗中徜徉,无病呻吟的语言游戏就会冲淡其引领文化、关怀终极的使命;若自保尚乏力、意义被放逐,如何彰显理论价值和捍卫学术品位,实现理论自觉、强化理论志气,更遑论把握时代脉搏、解释重大现实问题,靠自身的理论魅力与逻辑力量赢得认同,从而巩固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了。事实上,哲学的本质集中于它所反映并升华了的时代精神上,如果说反思性、批判性等只是哲学的一般属性,那么时代性、人民性则是哲学的本质特性,哲学对时代的理性诉求就是由其本质特性所引发的一种内在冲动和原有张力。真正的哲学向来不是世界之外的无端遐想,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领域,而首先是通过智慧的大脑和时代内容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的革新洪流中。的的确确,哲学来源于时代,也必须立足于时代,但是哲学对时代的关注绝不是空洞的和想象的,准确理解哲学的时代意识和大众立场,不能离开特定的实践内容和策略选择,若离开了生动的实践生活和民生取向,哲学的时代意识只能变成抽象概念,其结果就会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使之变成不过是可以用来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及时搪塞一下的词汇语录罢了。真正的哲学总是程度不等、形式不同地反映和揭示着时代的各种矛盾,关注和回答着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随着时代变革的进步而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任何创新性的哲学都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把握创新的时代需求并自觉地以哲学的方式回答时代的挑战,当代哲学人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变迁着的时代,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格调和表达方式,使哲学研究能够尽早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前进的方向。哲学只有以时代前进为坐标,才能准确把握自己研究的理论方向,在积极回应时代性问题对理论的挑战中永葆青春活力。 IFIweiyVlOLzbosjp1FHO36jhHk5lhulpitCzQxr/YyLJIG1e+DMuJVwLO2OLp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