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问题,学界已谈得很多且比较深入。以往的研究大都强调了要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避免理论说教的假大空、高大全,要使理论宣传具有亲切感,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等。本书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与人的社会化结合起来,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质言之,在当代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的问题,既有在理论内部怎样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张力、包容能量,不断增强其意义弹性和思维空间的问题,也有在理论外部如何加强环境建设,疏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普及化、通俗化的思想通道的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人的社会化有机统一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一道得以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更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中国文化、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经过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动过程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它的紧密不可分割表现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事实上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个人对社会的感知来自社会生活,一个人在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中生活必定要参与到实践社会中,否则他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也就是说他只会仅仅具有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将一个自然属性的人变为健全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宣传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条件,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党员教育好,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保证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才能保证我们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才能为个人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个人能够更充分、自由地发展。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与人的社会化的良性发展相结合。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的社会化相结合的目的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解决人的理想信念问题,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既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的客体。个人总要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关系中。马克思讲,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各种规范,同社会融为一体才能成为社会的一名合格的成员。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成为社会的创造者,才能为社会、国家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部分。从个人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大众化有利于人民掌握这一武器,将其转化为物质与精神力量,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发展、独立生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相一致,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今天,全社会倡导和谐的精神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方法和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以开阔的胸怀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注重培养个人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包容和协作的精神和高尚的社会风尚,其精神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完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和谐运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党提出的各项任务都是依靠全体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历史的认知和感受,塑造着我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精神条件,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家园的形势下,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成员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中,由我党和我国历代领导人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等提出的,其代表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理想导向、价值目标和追求,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处理人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核心理念。人的社会化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个人所处的特定而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离开了社会,个人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社会为人的社会化提供条件和基础。人的社会化是受该社会条件制约的,任何社会对成员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否满足这些要求是成为该社会合格成员的必然前提。社会化的条件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人的社会化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个时期,我们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符合现时代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发展和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精神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是我们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习得的社会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精神条件与基础,为个人成长为社会的合格成员提供了认知的标准和行为规范的依据。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中对社会规范进行认知和选择,成为社会学习者和参与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的限定下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接受社会经验,并在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中被改造,形成个人的价值、定向和目标,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个人在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条件,通过自身的塑造与更新来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础,它的产生和丰富发展是建立在我国人民集体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吸收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凝聚了党和人民的智慧,符合时代的要求。它作为实践精神的核心与导向,作为认知标准和社会规范内化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定会促进个人的发展,外化于社会实践活动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的精神条件,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和人的社会化联系起来,考察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化之中,社会化的内容渗透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人开始诞生到这个世界时,仅作为一个无知的客体存在,当其要成长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就必须通过学习社会规范,掌握使之成为社会成员的知识、观念与技能,具备在社会生存的资格。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所要习得的社会的知识、规范和技能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一种实践精神的形式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化内容之一,承担着价值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人民的实践、行为标准直接引导、规范、调整人们的思维活动,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践为基础,寓于社会化之中,社会化的内容渗透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而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发展。
必须将先进性的教育与广泛性的宣传结合起来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宣传教育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首先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教育并通过明显而直观的强势方式对大众进行教育,有意识地向大众传递某种有明显定向性和目的性的现代信息,有意识地将有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些先进性信息和知识,渗透到具体的人物、事件及相关活动的宣教过程中。历史上看,这种宣教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和接受过程中曾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先进性教育大多通过学校和社会机构等组织系统以政治宣教的方式获得,但如果要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仅仅依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因为,有系统地通过教育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毕竟是少数,且组织教育会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和非主体性使接受者产生排斥、逆反心理,从而妨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行。为了使大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日常感觉和认知而获取一些经验性知识,加强广泛性的内醒式学习和体认就非常重要,随着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政治活动都将对大众产生无形的先进性影响。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利用广泛性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感受方法,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无意识中为人们所接受。可见先进性教育方式与广泛性教育方式相结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必须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结合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除了使用不同的引导途径和教育方式外,还必须注意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理化和通俗化相结合来实现。精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理性,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理论化,用规范严格、科学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提高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术性水平,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来整合思想,引导实践。而加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理性的研究,旨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通俗化、大众化,以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习惯的常用生活语言文字及表达方式表述深奥的学理,面向大众尽可能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精神信仰普及化,给人们以切实而深刻的启示与指导,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生活。让理论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深奥走向通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要发挥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理化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通俗化。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者身体力行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中华民族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做出了典范。欲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大众认知、接受、尊重和力行,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必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通俗化,变理论理性为实践理性。当然,这不能成为削弱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借口,恰恰相反,而要夯实它的理论基础,最终用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方法去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生活,用顺应时代、通俗易懂的理论,来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变革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
疏导大众情绪,赢得大众认同,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综上所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效用化,这就要求改变以往那种仅仅停留于纯学术的学院派研究方式,提倡面向和走近大众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派研究方式。只有让大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才能有力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然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一步发挥其理论实效,就必须使其基本价值反映大众世俗生活。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对“彼岸世界”的一种论证,而是对“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注。其中,关注大众物质利益的实现,就是这种现实关注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要关注大众感性的世俗生活,关心大众的物质利益诉求。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表达方式、利益分配差距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满足大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也只有切实走近大众世俗生活世界,关注大众切身物质利益问题,才能疏导大众情绪,赢得大众认同,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增强其感染力。另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走入大众的精神或心灵世界,把握大众的“心”情,解决大众精神世界的心灵问题,由教条化或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具有包容性、为大众立言、与大众进行心灵对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都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关注社会变革对大众精神世界的影响,关注大众的精神世界,读好大众的心灵之书,为解决大众的精神世界问题提供可亲可信的理论和方法。也只有契合大众的心灵世界,了解大众“心”情,与人民大众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入心入脑,才能真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还要求表述方式符合大众思维,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方式和大众理解能力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角度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方式的通俗化。一种“主义”要从外在形态走向内在形态而实现“大众化”,必须具有通俗性,要善于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借用日常语言和历史典故,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符合大众思维、为大众所掌握。因此,理论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但通俗化绝不是庸俗化。要做到浅出,就必须深入。所谓深入,就是要抓住理论的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必须深入掌握理论精髓。所谓浅出,就是不仅要符合大众思维,善于运用“三贴近”的大众化语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令人信服地回答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感性的生活世界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形态,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增强其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