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学术形态”走向“大众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从实践主体和现实功能的角度,对其当代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动势做出基本定位和理性选择的,它突出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要面向群众、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理论研究要贴近实际、“思入时代”、服务生活,换言之,就是以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之成为人们普遍掌握、灵活运用的基本生活原则,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实现理论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要素,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在本性的根本需要,也是提高大众思维水平、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需要;既是系统建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需要,也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从学理上说,能否及在何种程度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的确是当代事业发展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这三种形态并非毫不相关、互相割裂的,而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无论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之指导思想的政治形态,还是把它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学术形态,在实践上最终都只有落脚到使之被大众所掌握的大众形态,才具有现实意义。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它只是作为意识形态停留在报告文献或时政话语中并因之而变成准政治性的东西,或者只是作为专家学者的专利停留在高楼书院、书斋讲坛并因之而成为纯净如水般的学问,而没有真正弯下腰来、蹲下身去,从而贴近时代和生活,融入民间并被大众所掌握,那就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大众本性和人民立场。我们立意构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形态,从总体和根本意义上来讲,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本性和人民立场而做出的慎重选择。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而测度这种满足程度的最好尺度,就是这种理论的大众化程度,它只有掌握足够多的群众,才能使之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显现强大的理性能量。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换言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融入中华文化和大众精神系统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人民大众所能接受的理论,才能真正谈得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在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渗入大众的血脉,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xha5/ozfvAjadEoC3a+I+/H6Uaqr97unwWYXPFcT/RN/ORhFVjkEP6FRfIlkqb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