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各种“解马”模式及其理性缺失

时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中有一个抢眼的亮点曾一度大放光彩,即学届诸多同仁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所开展的多元维度的考察:不仅从原意、原本的角度进行实证性、考证性的文本学解读,而且从历史流变的宏观大视域出发进行正本清源、博古通今式的历史性诠释;不仅从马恩列斯等经典派的角度进行“以马解马”,而且从超越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局限入手进行“去俄解马”;不仅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各种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探索“以西解马”的可能,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强行拉上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平台进行“以后解马”的尝试;当然,更多的则是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入手致力于“以中解马”,即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深度大众化方面的问题研究。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从学理层面上看,应该说,不同的阐释方法与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解读当然也不能机械地固守在某个单一性的原理体系中。以前我们“以苏解马”“以书解马”,诚然功效非凡,但若是几十年都强制性地拘泥于一个超稳定的框架中,势必导致抽象性、教条化的义理结构和假大空式的宣讲模式与马克思主义活生生的革命性、批判性之本真精神的强烈反差,导致用充满霸权意味和准政治特色的原理体系来反注原典的奇特现象,甚至不惜用“思想中的现实”任意剪裁“现实中的思想”,让火热的现实生活屈就冷冰冰的僵化逻辑。这样操作马克思主义,就会使之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时代、人民和生活,而自己的时代、人民和生活从心理深层对之进行“应激性的排斥与远化处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互相疏离,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目前研究的现状与后果上分析,情况还更严重些。各种“解马”模式对之所进行的机械僵硬的比附或者漫不经心的随意解读,不仅在它头上堆砌了各种各样的非法性建筑,造成了它的泛意识形态化和自我边缘化,严重遮蔽了它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它的相对主义格局的形成,使之面临丧失其独特规定性的危险。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永远的光荣”且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关键在于它坚守着自己原有的大众化立场和精神指向,满足了为当代中国现代化事业飞速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而提供精神支撑这一最大的政治需要。“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特殊的时代立场和政治出口,而且也是它发挥重大政治效应和文化功能的根本途径。只有捍卫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方向和时代立场,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并达到民族理性的自觉与成熟,从而从相对主义的无序纷争中解放出来,真正体现时代之重、把握文化律动、保持民族特性,在彰显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对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使它的本真精神作为普遍性的原则和方法全面贯彻于中华民族“精神自我”的重构过程中,从而成为民族精神之精华和时代文明之灵魂。但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呢?近年来,随着大众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着手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对接点和哲学共同点上探寻二者实现契合的文化根源,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层面和逻辑的方法论层面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与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在一致性。比如,有人主张,辩证唯物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深层融合的文化基础。因为,中国文化自古就蕴藏着一个“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传统。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成与发展的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的民族形式,以及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存在的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根基,更是与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互渗互动、内在融通,从而不断构造全面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新形态的思想桥梁。正是以之作为中介,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原典的精深义理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成功继承发展而“化”入了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而跃迁到了现代形态,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达到了内在一致。但是,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是唯物史观而非别的什么,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大众化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关键。因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理性成果,而唯物论与辩证法则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早已风行于世,如若寻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根源,人们更容易找到古希腊的哲学精神,怎么会跋山涉水、费尽周折地到中国古代探寻文化之根呢?而且,从实质上看,唯物史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也成为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不断得以构建并实现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统一的理性基础。其实,现在看来,这种论争不过是先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争在大众化问题上的简单移植,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反而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的变数和复杂性的语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态历史真相已再三表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在民族精神的活化、蒸馏与升华是一道得以完成的。如果说将之两离并各执一端尚属门户之见的话,那么强词夺理、滥造体系,则无疑就是恶意炒作。 fhv64uLxpG17JnMjndrT3MT/zrpSz7KBEOFZBRg55vLGB63bDPPPvurh3auX3C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