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全域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一、基本内涵与界定

只有正确把握全域旅游业的内涵,才能科学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先需要旅游生产要素突破景区障碍、行业障碍、部门障碍、区域障碍等,在全域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全域旅游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生产力和旅游生产关系相适应、旅游经济基础和旅游上层建筑相协调,并主导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不再以传统的农业、工业等为主导产业。最后,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旅居社会,它是以旅居民和为旅居民服务为主,而不是像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是以定居民为主。因此,全域旅游的内涵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促进旅游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旅游生产力,构筑和谐旅居社会为目标的旅游主导型区域包容性发展思想与模式。它包含四层含义:以旅游生产为主,形成了旅居社会形态,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并能带动区域全面发展。也可以总结为“一个内涵,两个外延”,一个内涵就是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两个外延就是“旅游驱动区域发展”或“旅游辅助区域发展”两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从政府的视角来看,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就是以地方行政区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并经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的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推广的价值。原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 2 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2016 年 2 月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共计 262 个。2016 年 11月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共计 238 个。此后又先后增加宁夏、河北、山东、陕西、贵州、浙江等 6 个省级旅游示范区,这样截至2018 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总数达到 506 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之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成为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整体性、一体化的旅居目的地。

二、全域旅游发展观与发展维度

(一)全域旅游发展观

全域旅游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全域旅游动力观。旅游发展的动力由党政、旅游部门、行业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游客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实现由“小马拉车”向“多马拉车”的转变。二是全域旅游空间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景区(点)旅游,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网络空间,更包括能够旅游化的园区、社区、村镇和城区等具备旅游消费条件的非典型景区空间场所。三是全域旅游资源观。不仅包括山水与人文景观资源,同时扩张到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在社会发展与产业融合中形成的新的产业资源,等等。四是全域旅游产品观。依托全域旅游资源而开发出来的非典型性旅游产品,具有无围墙、免(低)门票、大范围、社会化活动或生活化的内容和依托创意或科技的文化创意内容。五是全域旅游服务观。全域旅游更加强调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有效性,旅游服务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从业人员,也包括本地涉旅的居民甚至官员。六是全域旅游市场观。全域旅游既要满足传统观光旅游市场,突破以往只重外地客源市场和观光市场的局限,重点发展主客共享的休闲度假市场,更要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新旅游生活方式。七是全域旅游治理观。旅游由行业管理向社会化治理转变,管理的主体由行业部门向党政转变,旅游综合协调与统筹能力增强。

(二)全域旅游发展维度

全域旅游发展的框架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政府。全域旅游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机制,吸引党政、部门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形成旅游发展合力。二是旅游资源。全域旅游更加重视非典型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强调社会资源旅游化和旅游资源社会化,全面挖掘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和环境旅游资源,甚至将整个目的地作为旅游资源。三是旅游要素。不仅满足游客在“厕、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基本要素的体验需求,同时注重信息、科技、金融等现代旅游要素,丰富“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型产品与业态的供给。四是旅游产业。不但要壮大旅游产业本身,使得旅游在整个目的地产业结构中具有产业首位度,更要通过旅游与工业、农业、房地产、商业等产业融合,来推动这些产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产业生态群落和更大的跨产业经济循环。五是旅游服务。强调旅游公共服务,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到离开目的地的过程中,保证公共服务能够覆盖游客旅游活动空间,并且能够让游客易于接触,有获得感。六是旅游时空。实现旅游景区(点)内向景区外延伸,无限逼近“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的全域旅游理想。七是旅游市场。要把居民作为内部游客,把游客视为内部居民,形成主客共游的市场格局,把刺激内需和扩大外需相结合,区域内外市场、国际国内市场统筹兼顾。八是旅居社会。广泛吸引目的地的居民参与旅游业服务、经营等活动,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最终形成“城区即景区、社区即景区”的一元化旅游空间;“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的一元化旅游市场;“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的一元化旅游共同体。

案例链接:
安徽全椒县“全域景区化”

安徽全椒县围绕“全域景区化”目标,注重体验、突出个性,逐步形成四季有花赏、四季有采摘、四季有美食、四季有民俗的“四有”旅游内涵。一是美食诱人,二是文化留人,三是生态醉人,四是运动引人。

安徽池州市创新顶层设计

安徽池州市在全省率先组建文化旅游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一是构建顶层设计+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产业专项规划+多规融合导则的“1 + 3”规划体系,推动全域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多规融合”。二是坚持补齐短板,树立人人皆游客的新导向。按照城市即景区、游客即市民的理念,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把城市当景区建,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吸纳旅游要素,构建滨江环湖、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保留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绿道、水道实现有机连接。三是坚持彰显特色,提升天天好心情的新境界。四是坚持创新融合,瞄准行行加旅游的新方向。

三、全域旅游发展指标要求

原国家旅游局先后五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条件,形成了政府心目中的全域旅游总体构想。其中有六条最为核心的指标:一是有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管理体制与机制,二是有核心吸引物,三是具有较高的经济贡献率,四是有对区域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五是对社会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六是目的地旅游环境有显著提高。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国家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或模式。

相关知识链接:
旅游主管部门对全域旅游主要指标认知的变化过程

第一次是在《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四个条件:一是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一定水平;二是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三是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四是建成旅游数据中心。

第二次是原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中提出“旅游业率先实现当地经济贡献率 15%和新增就业贡献率 20%,率先实施‘1 + 3’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率先达标,旅游数据中心率先建成”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本条件。

第三次是在编制《全域旅游工作指南》时较为系统地提出十条:一是建立党政主导下的全域旅游领导机制。建立党政统筹推进的旅游领导协调机制,设立旅游委或类似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二是建立起旅游综合执法机制。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或类似功能机构等。三是旅游资源相对富集,旅游产业有一定的成熟度。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应当有 4 个以上5A级景区(或 8 个 4A级景区或相当旅游景区);县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应当有1 个以上 5A级景区(或 2 个 4A级景区或相当旅游景区);同时满足 60%以上达到 3A级景区。旅游产业GDP综合贡献率达到 15%以上,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的 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 10 倍以上。四是旅游扶贫绩效良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内贫困村的旅游受益面达到 1 /3以上(即涵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 1 /3 以上),帮助 4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五是旅游可进入性和交通服务良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内 80%以上的村寨和景区实现村村通和村景通旅游公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开通旅游巴士。六是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厕所应当实现对游客集散中心、景区、绿道驿站、乡野公园等旅游场所全覆盖;城区临街、临景的单位厕所向游客开放共享。旅游厕所应当达到《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三星级以上。七是旅游安全有保障,市场秩序良好。旅游文明安全有序,无安全一般以上事故发生,没有恶性或群体性的旅游市场事件,没有黄赌毒、三俗等旅游不文明现象。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现象。投诉率应当在 5‰以内,整体游客满意度、居民满意度水平均达到 80%以上。八是建立起能全面反映旅游综合贡献的统计体系。建立与全域旅游相适应的大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议出台相关标准或办法),设立旅游数据中心,建议出台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构建数据统计体系。九是旅游信息化程度较高。实现移动网络和Wi - Fi对游客集散中心、景区、绿道驿站、乡野公园以及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场所的全覆盖,并提供线上导航导游、旅游预报预警、导游预约平台等线上信息服务。十是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旅游从业人员专科以上学历达到 30%以上;有稳定的导游队伍和导游预约平台;每年提供 3 次以上的培训机会;有专门人员负责和推动乡村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第四次是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新十条:一是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综合性支持政策,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体现。二是从体制机制的角度要求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健全,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到位。三是从吸引物与品牌的角度要求具有不少于 1 个国家级旅游吸引物或旅游目的地品牌,包括 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四是从创新与突破的角度要求有不低于 1 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创新性示范,或解决地方旅游业发展长期瓶颈问题的重大突破性举措。五是从产品产业体系的角度要求旅游产品提质增效效果突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旅游接待要素健全。六是从产业融合角度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具有不少于 4 处旅游+典型融合业态,形成不少于 4 处产业集聚区和不少于 2 个特色旅游村镇。七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要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智慧化、便捷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高,厕所革命成效全国领先,自驾游、自助游设施完备。八是从品牌影响的角度要求旅游品牌形象鲜明,市场感召力强,游客年均增长幅度不低于10%。九是从市场秩序的角度要求旅游综合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健全,旅游市场秩序好。十是从安全文明的角度要求近三年内未发生下列事件:较大及以上级别生产安全事故;重大生态环境、文化旅游资源等破坏事件;被上级部门通报处理,或严重损坏旅游者权益,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其他事件。

第五次是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提出八条:一是体制机制。建立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运行有效。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具有良好的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二是政策保障。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明确,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以及综合性支持政策、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并取得实效。三是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厕所、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安全救援、自驾游、自助游等设施完善,运行有效。四是供给体系。旅游供给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结构良好,假日高峰弹性供给组织调控有效。旅游业带动性强,与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业态丰富,形成观光、休闲、度假业态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综合效益显著。具有不少于 1 个国家 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具有 2 个以上国家 4A级旅游景区。五是秩序与安全。旅游综合监管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监管能力强,投诉处理机制健全,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秩序良好,游客满意度高,近三年没有发生重大旅游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或重大旅游投诉、旅游负面舆情、旅游市场失信等市场秩序问题。六是资源与环境。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完善,实施效果良好,近三年未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七是品牌影响。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识别度、知名度高,市场感召力强。八是创新示范。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破除全域旅游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具有解决地方旅游业长期发展问题的突破性、实质性措施,或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发展全域旅游的示范性创新举措。 DcN2siG2xd9Npm5HgPBuwtfp5lUgqKAVP0eIO52+SmxQZ/F+2BZfIMCVIyUyq6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