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致,当前旅游生产力已经突破景区范围、突破行业范围、突破部门范围和突破区域范围,需向景区外、行业外、部门外和区域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不断改变旅游生产关系以适应旅游生产力的需求。其次,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理念、一种发展思想和一种旅游发展观,是一种统筹整合景区内外、行业内外、部门内外、城乡之间、区域内外旅游资源,调动多种主体、多种力量和多种积极性来发展旅游的发展观。最后,发展全域旅游是信息化时代、高科技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主营业务转型的必然要求,旅游接待由团队游为主转变为以散客游为主,这需要旅游行业对既有的旅行社以团队为主的旅游组织接待方式向以在线旅游企业为主的散客旅游接待方式变革。因此,旅游主营业务内容变了,这要求组织管理方式也要变革。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方式和旅游组织接待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功能需求、空间需求和类型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世界旅游交流日益深入,入境游客除了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名山大川感兴趣之外,更加关注旅游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更倾向于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交往,不仅期望深入体验社会化的旅游内容,例如,乡村、社区、学校等,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居民素质等的感受和体验。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中国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一个地方的旅游需求,已经不单单是景区、景点传统观光内容,也不满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传统旅游吸引物或传统旅游要素,而是日益关注社会化旅游资源、旅游新业态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需求。
需求侧的深刻变化必然导致供给侧变革以求生存。现阶段中国传统的景点式旅游供给模式已经不适应全域化的旅游需求,也不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我国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一是景点旅游的边际效益下降,中国景点旅游已经产生了天花板效应,发展潜力和空间不足。旅游产业在新的时期急需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能。而全域旅游恰恰能开辟我国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新空间,开辟旅游业发展的第二战场,因此它关系到未来 30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出路和持久动力。二是中国旅游供给滞后于大众化和全域化的旅游需求,主要表现在全域化需求与景点式的供给、散客化旅游与团队供给模式、自助化旅游与线路供给模式之间发生了严重的错配。三是旅游业的核心业务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游客散客化和自助化导致旅行社和导游等核心业务被削弱,在线旅行服务商逐步取代传统旅行社。散客化也导致了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要求越来越高。四是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
为此需要推动旅游业调整与变革,推动旅游业从行业管理向党政统筹和社会治理转变,推进形成现代旅游治理的新体系;推动旅游产品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从单一景区向综合目的地建设转型,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建设现代旅游经济体系。唯其如此,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开拓旅游业发展的新境界,从而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是全域旅游思想早期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05 年平谷提出全域无围栏大公园的构想,2008 年,延庆千家店镇提出“镇景合一”发展理念。2011 年,延庆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县景合一’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的发展目标,将全县按照景区标准进行谋划。2012 年,北京市作为全国首个省一级“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提出用全域旅游思维和全域旅游发展思想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2016 年 2 月 1 日,北京市的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区被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6 年 11 月 3 日,门头沟区、怀柔区被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