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壮举不仅铸就了伟大奇迹,而且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县委依靠群众、信任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畏任何困难,团结协作、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上下一条心开山修渠,历经 10 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成了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第二大奇迹的红旗渠,并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自力更生与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和大力弘扬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指出:“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去奋斗,去争取胜利。” 红旗渠的修建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也就是说“人”的因素是关键、是核心。毛泽东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紧密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抓手。

红旗渠的建设代表了林州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回看林州史,林州人民世世代代备受缺水之困,盼水之苦催生了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设想。从元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林州人民自发修建过 18 条引水渠,但依然无法摆脱缺水的处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修建中小型渠道 46 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15 万亩,提高了山区人民的生活。为了彻底解决林州人民的缺水问题,在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人工天河”——红旗渠。

“引漳入林”(后改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正值我国陷入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从 1960 年 2 月 11 日开工到 1969 年 6 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整整用了 10 年时间。这 10 年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 10年,同时也是红旗渠精神衍生、发展和成熟的 10 年。开工之日,可谓是车辚辚、马啸啸,场面宏大,近 4 万修渠大军从 15 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第一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在建设过程中,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住工棚、住窑洞、住石崖、住石洞。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每人每天只有 6 两粮,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大家还苦中作乐,风趣地说什么:“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林县人民正是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依靠自身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展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行动力量。在施工过程中,林县人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一双双勤劳之手,通过就地取材,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自给自足,学技术、筹口粮、带工具,排除了一项项困难。当时大家都认为:“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充分展示了自力更生的伟大实践。

人民创造历史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红旗渠工程实施前,为了将县委“引漳入林”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杨贵又带着县委一班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当群众听说要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时,纷纷表示,县委的想法代表了群众的心声,宁愿跟着县委的同志们苦干,也不愿再受老天爷摆布。修建红旗渠历时 10 年,发动民工 30 万人,林县当时共有 55 万人,除去老人和孩子,能上工的全都上工了。他们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修成了全长 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

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施工条件险恶等重重困难,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对杨贵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对此,杨贵没有退缩,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刻有“千古罪人”四个大字的石碑,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气概,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开渠不止,成为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保障。

(二)艰苦创业与敢为人先的伟大品格

林州人民世世代代为缺水所困、为缺水所苦,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犹如一把残忍的大手扼住了他们求生存求幸福的咽喉。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扬艰苦创业和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历经 10 年才修渠成功。

“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林县人既是埋头苦干的人,更是敢干硬干的人。他们的血性,他们的勇敢,他们的不屈不挠,由巍巍太行山做证、滔滔漳河水做证!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为了修建红旗渠,共有 81 名林县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 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英雄诗篇。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在整个红旗渠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群众发明了许多构思巧妙、大胆创新的施工方法,集中体现了劳动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在修建总干渠谷堆寺段时,开始民工们为了炸出工作面,腰系绳索,吊在悬崖半空中打钎放炮。这样做不仅进展缓慢,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后来,工人们架起空中运输线,不仅提高了效率、加快了进度,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

任村公社修建红旗渠进水闸(1960 年 2 月 10 日—5 月 1 日)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物质缺乏问题,红旗渠开工后的第二年,林县县委决定发挥林县建筑业的优势,组织民工外出赚钱,用以支持红旗渠建设。县、公社、各生产大队都派出人员,积极参与到这一行动中。那一年,外出承揽工程的人员超过 3 万人,当年的总收入就达到 1800 万元。

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于度外,一马当先,排除瞎炮,清扫了安全隐患;凿洞英雄王师存,为了凿开曙光洞,不畏难险,7 次塌方陷于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线;风华正茂的工程技术骨干吴祖太,一心扑在建设工地,精心勘测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施工图纸,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入洞查险,不幸被坍塌的石块夺去了生命。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外无资金支持,内无经验、技术和材料。在这样的状况下,党和人民群众践行了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任羊成

凌空除险,就是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上背着铁锤、钢钎等工具,飞崖下崭,凌空作业,排除险石。它起源于当地山民为了谋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中草药的实践,是任羊成最早把这种方法移花接木地用到南谷洞水库建设上的。除险者的生命就系在那根粗绳上,既艰辛又危险,就如同战场上扫雷清障的工兵一样。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员们将生死置于度外,每天在悬崖边飞来荡去,排除险石,为建渠大军开路。一次,任羊成正在下崖除险,上边掉下一块石头,迎面砸在了他的嘴上,顿时血流满面,3 颗门牙被打在了嘴里;但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到完成任务。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休息治疗,他却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打掉 3 个门牙算什么?!我个人受伤是小事,工地民工安全是大事!”第二天,他戴上口罩,背着大绳,带着工具又攀上了山崖。人们见他为了修渠不顾生死,便编了两句顺口溜送给他:“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把生命交给阎王爷的任羊成,有几次还真差点到阎王爷那去报到。一次,正在半山腰除险的任羊成所系的下崭绳忽然脱落,他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掉了下去。所有看到险象的人都惊呆了,大家都以为任羊成这次必死无疑,甚至连个囫囵尸首都落不下。但出人意料的是,任羊成又一次从峭壁下一片荆棘中站了起来。

在修渠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艰苦创业的楷模,他们不畏困难、不怕牺牲,为了人民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在修渠过程中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三)团结协作与众志成城的价值共识

红旗渠总干渠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在山西境内有 20 千米,是整个工程最艰巨、最险要的地段,动工时又是粮食、物资最为短缺的时期。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各级党委、政府纷纷提供无偿援助,支持林县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漳河水进入林县。在修渠的过程中,平顺县渠道沿线的干部群众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当地群众腾出自家房子,让出近千亩耕地,迁移祖坟,有的甚至毁掉了已经种好的庄稼等,施工放炮砸坏房子、伤害了牲畜,他们从不提无理要求,尽最大可能支持修渠事业。当地群众动情地对林县修渠工人说:“咱们两县好比隔壁邻居,你们出门在外,我们帮助你们克服困难是应该的。”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对红旗渠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红旗渠建设不仅在经济上、技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在政治上也遇到了一些责难,但每逢关键时刻,中央党政领导都给予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周恩来和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曾多次询问红旗渠建设情况。同时,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在 1961 年视察红旗渠青年洞后,几次给杨贵打电话,询问红旗渠的进展情况,当他得知青年洞胜利贯通的消息时,鼓励杨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多大压力,建设红旗渠的决心不能动摇。

在建设过程中,众多施工工人合理分工、科学调配、相互补充、团结一致,大家众志成城,全县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是后方战场,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前后双方紧密配合,前方开山劈岭,后方提供支援。在建设过程中,县里各单位团结一致,相互支撑。林县大众煤矿加班加点,全力供应;粮食部门成立临时粮管所,商业系统派出人员成立小商店,工业系统成立工具修理组,卫生系统派出人员医治伤员,文化系统派出剧团到沿途村庄巡回演出,全面展示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风貌。

红旗渠作为一项跨农户、跨村落、跨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动员数万乃至十几万劳动人员,需要庞大的物资供应,离不开内部的团结协作和外部的有力支援。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渠上与渠下、前方与后方、县内与县外、省内与省外的有效协调,不仅保证了各种物资的供应,而且理顺了各种关系,强化了团结协作,保证了长达 10 年的红旗渠修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李改云是当时林县姚村镇井湾村的妇女主任,24 岁。1960 年 2月 11 日,她成为村里第一位走上红旗渠工地的女同志。她对记者说:“我到工地后,组建了‘刘胡兰突击队’,由 12 位女同志组成,我们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帮忙,干任何工作都和男同志比着来,比如抡锤、打钎、点炮、炸山,我们不会,就向男同志请教学习,心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让我们进步得很快。”李茂德曾任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1960 年 2 月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在姚村公社分指挥部负责医疗安全工作。他经常深入民工住地检查卫生和工地安全生产,并积极参加施工劳动,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去,不管是分内分外的工作都抢着干。在王家庄施工时,当地小孩患了小儿肺炎,并且传染很快,情况紧急,他和当地卫生部门配合,共同研究防治方案,采取措施抑制了病情的蔓延,使一些孩子转危为安。

正是人们的虚心学习、乐于奉献、相互支援,发挥“钉子”精神,才形成强大的历史合力,创造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

(四)无私奉献与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

在林县人民改造大自然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 81 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林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将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红旗渠的伟大不仅仅是人们的付出,也在于开创了工程上的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不仅仅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以及未来。当一个一穷二白的地方在人们不断努力奋斗下产生出一座宏伟的水利工程时,那么这个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拿现在的水平去考量红旗渠的修建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而红旗渠开建之际正处于国民经济最困难之时,物资短缺、资金困难、运输紧张;作为一项复杂综合性的大工程,红旗渠集跨流域调水、大型水利配套、防洪灌溉于一体,经过无数的民众近 10 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营造出了一个改天换地的新风貌,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特有的时代辉煌和人生价值。确实,人们很难理解,那个时代人和人比的不是吃穿,也不是谁有钱,而是比贡献,看谁对集体的贡献大。在人们心里荣誉比金子更珍贵,大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个只讲贡献却不计报酬的工程,一个只讲互帮互助和团结协作而不强调个人得失的集体,一个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团队,还有什么压力和艰难险阻能够阻挡呢?

在红旗渠修建的 10 年中,先后有 81 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 63 岁,年龄最小的只有 17 岁。在他们心中,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林州,提起吴祖太这个名字,人们心中充满了无限敬意。吴祖太,1933 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1958 年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在修建红旗渠时,他是一个技术骨干,在短时间内拿出了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最终完成了定线测量和设计。吴祖太为林县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1960 年 3 月 28 日,当听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的王家庄隧洞往下掉土时,他同工友李茂德一起进入洞内察看,不料,洞顶突然塌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年仅 27 岁。吴祖太牺牲的噩耗传开,人们为之痛哭。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倍感痛心。在工地,工程指挥部为吴祖太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李改云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山石劈下,她推开别人,自己左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农民技术员路银,转战英雄渠和红旗渠工地,忠诚老实,施工中一丝不苟,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工程,他拼死拼活,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完成。凿洞能手王师存和工友们在曙光洞里被塌方堵在洞内,一片漆黑,空气稀薄,死神步步逼近。他们拼命挖出豁口,王师存让同伴先出去,自己才脱离危险。放炮能手常根虎胆大心细,每天像壁虎一样腰系绳索,下到飞崖点炮,哪里出现未响的瞎炮,他就一马当先赶到那里排除。

副县长马有金,在水利工地任指挥时间较长,不叫苦不喊累,任劳任怨。因工作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示县委回家送葬。哪一个人没有母子情呢?他跪在灵前痛哭地说:“娘,我不是你的好儿子,没有为娘尽孝。”他为人民立了一功,是林县人民的好儿子。魏家庄大队支书魏三然,为了把水引进村里,明知自己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还要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坚持进洞施工。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把孩子们叫到床前,再三叮咛:“凿通……隧洞……引水……入村……”他的女儿魏秀花,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女继父业,夜以继日地在隧洞里战斗,因施工罐车发生故障,光荣牺牲,年仅 23 岁。还有韩用娣、郭秋英、张买江等后起之秀无一不是林县人民的英雄儿女。这些英雄们的闪光品质,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起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红旗渠才最终得以完成。

在数百名热血青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干了 1 年零 5 个月才凿通的红旗渠引水咽喉——青年洞洞口的山崖上,“山碑”两个大字深深地镌刻在那里。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山碑”二字分明是在告诉后来者,红旗渠就是一座山,一座林县人民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巍峨的高山;红旗渠也是碑,它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丰碑。红旗渠为人们所熟知,红旗渠精神为人们所学习,不仅是因为红旗渠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人间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我们携手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tRinwpdedWW6WWG2Uy5syyjdX5JGoW2+BO8TZPtt/03ZH+HYHFTbRosc/S1LBW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