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1989 年,林县县委在讨论全县发展大计时认为,要带领全县人民实现“富起来”的梦想,必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来支撑,红旗渠精神恰恰有着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作用。他们根据凝聚力量的需要和红旗渠精神在实践中的发展,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 16 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种对红旗渠精神的新概括,既生动地阐释了红旗渠精神诞生时的本义,又如实反映了林县人民迫切希望创业致富的时代要求。1996 年 6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红旗渠视察时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一)红旗渠精神体现着自力更生的内涵

回看红旗渠修建的过程,就能体会到红旗渠修建中许多自力更生的动人画面。尤其在开工不久后召开的盘阳会议上,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说过这样一番话,最能体现自力更生的精神。他说:“我们要清醒,单纯依赖国家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懂得全国富强是由各省搞好生产组成的,全省生产搞好,是由各专区、各县搞好生产组成的,如果都要依赖国家,国家的粮、钱从哪里来呢?”针对当时的艰苦条件,会上有人提出了类似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杨贵回复道:“有些同志说‘你们既想吃烂肉,又想省柴火,哪有这样便宜的事’。请同志们想一想,我们要吃烂肉,就太浪费烧柴,那样谁都可以把肉煮烂,何必再贯彻节约呢?我看还是要坚持‘既得吃烂肉,又省得柴火’的要求。”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人民把自力更生发挥到了极致。据《林州水利史》记载,当时“抬杠断了改做镐把(炮锤、手锤),锤把断了当柴烧石灰。抬筐、车篓用量大,易砸坏,新的就用铁丝、旧车带包边兜底,用破了再修编,直到用烂后,当柴烧石灰” 。就是凭着这段自力更生的劲头,林县人修成了被周恩来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据统计,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 6865 万元,其中国家资助 1025 万元,占总投资的 14.94%,其余全由林县自筹。

林县人民自制水泥

(二)红旗渠精神蕴含着艰苦创业的价值取向

艰苦创业,既是成就一项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更是一种做事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修建红旗渠时,林县干部群众每人每天的粮食供应不到一市斤,根本吃不饱。为补充粮食不足,他们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水草,简单地拌在一起充饥。据修渠人回忆,修渠时很多人都因为营养缺乏和过度劳累而患上了浮肿病。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坚持战斗在工地第一线,靠的就是一种顽强的意志,凭借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壮志豪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一锤锤、一镐镐、一钎钎,顶酷暑、战严寒、攻难关,历经 10 年,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了长达 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林县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情景。在渠首截流时,为了赶在汛期前完成截流任务,人们迂回、穿梭于羊肠小道间运送石料。盘山村的女青年们每天还超额完成任务,她们的肩膀被磨得又红又肿,脚底板都磨出了血泡,但从来没人喊过一句累,也从来没人发过一句怨言。她们的心底只有一句话:“困难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苦干,就能征服一切困难。”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林县干部群众成功完成了渠首枢纽工程的截流任务,浊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成功流入了红旗渠渠首的人工隧洞。林县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同时也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艰苦创业的深刻内涵。

(三)红旗渠精神彰显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

古今中外有很多阐述团结协作重要作用的故事,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团结合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太行山东麓有座石子山,是红旗渠总干渠必须通过的一个险要地段,这里山势陡,石质松,人要上山,连个脚踩手攀的东西都没有,若是滑下悬崖,就连尸首都不能保全。当地有个民谣:“石子山,鬼门关,腰系白云峰触天。大风呼呼绕山转,飞沙走石往下翻。猴子不敢上,禽鸟也难沾。风沙弥漫漳河岸,尘烟滚滚把路拦。吼声震得山谷响,登山好比上天难。”但修建红旗渠就必须征服石子山。当时林县干部群众中有句相互勉励的话:“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为了打通石子山这一天险,有人负责碾制炸药,有人凿炮眼。经过 10 多个昼夜的通力合作,林县干部群众将 2125 公斤炸药放进了直径 3.5 米、纵深 18 米的打炮眼。随着一声巨响,山河震颤,石子山开肠破肚倒进了太行山的峡谷。这就是团结协作的力量。

(四)红旗渠精神包含着无私奉献的道德引领

无私奉献是人类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无私奉献就要舍小家为大家,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他人。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不乏无私奉献的故事。在鸻鹉崖大会战中,为了工程进度,有 3 个生龙活虎的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年轻的躯体诠释了无私奉献的内涵。鸻鹉崖矗立在浊漳河的南岸,是修建红旗渠必须克服的一道天险。修渠的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山顶上砸下 3 根钢钎作为绳桩,系上绳索在上无寸物可靠、下无立锥之地的峭壁上凌空作业,打凿炮眼。放置在老炮洞里的炮炸响之后,为了赶进度,一个青年工人急忙下去施工,因为洞内缺氧而昏厥过去;第二个急忙赶去施救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接着是第三个。就这样,3 个活生生的小伙子,为了加快红旗渠工程的进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姚村公社西丰大队 23 岁的范士芹生下孩子才 8 个月,就告别嗷嗷待哺的儿子上了工地。东岗分指挥部武家水民工连在打大炮眼的过程中,由于炮洞中缺氧,发生过因窒息死亡事故,一个弟兄多的青年争着下洞作业,不让一个独生子青年下洞。这位青年说,我兄弟多,万一那个了,还有其他兄弟为老母养老送终,你就一个,千万不能有什么闪失。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让子孙不再受穷,就要奉献当下。修建红旗渠事关林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是为后代子孙造福的民心工程,体现了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有 81 位林县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中间有干部、职工、民工、医生,其中 25 岁以下的 28 人,年龄最小的 17 岁。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社和村队,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怀揣同样的希望,肩负一样的使命来到红旗渠工地的。他们虽然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多么恶劣,都坚持不懈地工作,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人生旅途中最辉煌的一页,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诗篇,向世人阐释了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团结协作为保证,以无私奉献为导向,这就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

2012 年 9 月 21 日,在联合国国际和平日到来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联合国机构官员齐聚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与林州人民一起用艺术的形式发布和平宣言,撞响和平之钟。曾经是联合国环境项目负责人的诺尔·布朗博士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讲:“我对红旗渠的故事及其象征的精神早有耳闻,在红旗渠精神的故乡举办国际和平日活动,可以告诉世界,精神能够为人类提供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在当今的多元社会,在价值观取向嬗变的今天,红旗渠精神依然不减其逆风呐喊的精神亮度。 DCXmcAEfZiTQ8q62P69Gfv0/9kTrPh45W2c10+9DlhUSiw/B4z6aXtVXfrgAi1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