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发展背景

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有着鲜明的政治经济学色彩。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旅游业围绕着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等重大命题,在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创造了不同的成就,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具体说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4年:从外事接待向经济建设的使命转变

这一阶段,我国旅游业着力“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和“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在促进对外开放、配合外交工作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形成了以入境接待为特色的旅游事业发展格局。1978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次在国际上的排名都很靠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入境旅游人次进入了世界前20强,到80年代中后期入境旅游人次首次突破了1000万。不过,该时期我国旅游业较为零散,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产业体系。

(二)1984—1992年:从事业管理向市场经济的职能转变

在这一阶段,中国旅游业实现了“旅游是经济产业”的观念突破。随着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升,旅游业于1986年被纳入国家“七五”计划。旅游业以一种独立的产业形态脱颖而出,在短时期内积累了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产业规模,奠定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1992—2009年:从产品旅游向旅游产业的理念转变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我国旅游业产业经济的特征日渐明显,初步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随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行业管理的法令法规不断出台,我国旅游业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大致形成,旅游政府主管部门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转型期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旅游业成为各产业中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的产业之一,实现了从初期旅游产品的开发到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转变,旅游业的功能也由经济功能为主向经济、社会功能并重发展。

(四)2009—2018年:从经济产业向民生服务的主题转变

这一时期,旅游业逐渐实现了向民生服务功能的转变。国务院41号文〔2009〕、31号文〔2014〕关于旅游业发展定位的演变,为正确认识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功能以及旅游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进入新常态的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推动了新一轮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在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潜在需求和现实旅游需求中不断汲取升级动力,自驾游、自助游、房车营地等政策纷纷出台,在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的过程中规范着旅游市场走向。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山西省忻州市,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存,让五台山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文化名山、古建名山、生态名山、避暑名山、爱国名山,先后荣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并成为国内佛教型、遗产型、山岳型旅游景区的典型代表。2017年五台游客的接待人数达到了568.6万,门票收入3.26亿元,旅游收入达到了72.23亿元。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离不开国内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与忻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以下在回顾忻州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基础上,探讨五台山旅游发展与管理的演变过程。 1u9hjT3YJU2RN+EEDN7/JPZnkKkKQWn6ZudqKmJJLrws++1MetGrkvxj25LuHt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