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原生生产方式发展的双重逻辑

人类原生形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和日耳曼生产方式。所谓原生形态的生产方式讲的是人是自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即前剥削状态。从可能性上讲,只有产生了剩余劳动产品,才能为剥削提供前提。但是从现实性讲,人类进入剥削,进入文明的物质条件不同。物质生活生产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主要是自然生产力的利用,此时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气候和自然富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所讲的三种原生形态的生产方式正是跟地产的空间分布特点相联系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空间特点,是农村与城市无差别的统一;古典古代生产方式的空间特点是,城市的农村化;日耳曼生产方式的空间特点是,农村的城市化。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共同体表现为所有者,“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 。占有的社会主体并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共同体本身。共同体本身是整个占有的社会主体,因为共同体是整个生产活动的控制者和主导者,个体只是作为共同体的肢体而存在。

在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中,共同体仍然是他们的前提,这种共同体已多多少少被历史所改变,因为这种共同体是几个部落通过战争联盟而组成的,他们居住在城市中,农村表现为他们的领土。这时候已经产生了土地的私有财产,但是,这种私有财产以共有土地财产为中介,也就是说,作为土地的私有者有着个体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以共同体的共有财产的自由为中介的自由,这表现为公民的自由。“公社(作为国家),一方面是这些自由的和平等的私有制者的相互关系,是他们对抗外界的联合。”

在日耳曼所有制中,“劳动的个人,即自给自足的公社成员,对他们劳动的自然条件的所有制形式,是日耳曼的所有制” 。在这里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整体,农民不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在这种自主活动的交往形式中,公社并不表现为一种共同体,它既不以公社为中介,也不与公社相对立,公社本身只是存在于这些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用黑格尔的话说,在日耳曼所有制中,是所有人的自由。

以上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原生的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都是以人是自己生产条件的占有者为前提。“个人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简单地看作是自己的东西,看作是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自我实现的无机自然。” 个人自由的发展表现为作为地产的私有财产从公有财产中解脱出来。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只有共同体自己是自由的,也就是说没有作为地产的私有财产。在古典古代所有制中,作为地产私有财产还要以公有财产为中介,是少数人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表现为公民自由,也就是表现在自己的政治存在之中。而在日耳曼所有制中,公有财产仅仅表现为私有财产的补充,公有财产要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但是,在日耳曼所有制中,所有人的自由只是私有财产的自由和家庭财产的自由,而不是作为人的自由。

从这些原生的生产方式中产生的私有制,还是建立在人对自己生产条件占有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进行占有的感性主体和社会主体还没有分离。而在这些原生的生产方式的异化形式下,感性的人通过感性活动来占有自然界,同社会的人通过社会占有自然界之间就出现了分离和分裂。这种分离和分裂在雅典、罗马等古典生产方式下作为奴隶制度而存在,在日耳曼生产方式下作为农奴制而存在。马克思说:

农业公社既然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不言而喻,次生的形态包括建立在奴隶制上和农奴制上的一系列社会。

因而,财产就不再是亲身劳动的个人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了。奴隶制、农奴制等等总是派生的形式,而绝不是原始的形式。

马克思谈论原生形态的生产方式,有两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个维度讲的是这种交往形式是否是生产出来的;第二个维度讲的是人们是否是自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也就是说是否产生了剥削、产生了国家等。如果单从第一个维度来看,只有亚细亚生产方式属于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没有被历史所改变。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说:“马来亚式制度的五个范畴或亲属等级,也出现于中国的‘九族’制中。” 与这种亲属制度相对应的是级别婚,是由血缘家庭演化出来的一种亲属制度。马克思认为,血缘家庭是人类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希腊罗马的古典生产方式则是在战争中形成的一种交往方式,与之对应的家庭形式是父权制家庭。而日耳曼生产方式则跟畜牧业有关,与之对应的家庭形式是对偶制家庭,这两者的亲属制度是雅利安式。马克思认为,亲属制度类似于法律,因为亲属制度跟人们的财产的占有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雅利安式的亲属制度之前,亲属制度就是财产制度,特别是在氏族制度中,财产都为本氏族的亲属所继承,而在雅利安式亲属制度中,财产制度开始从亲属制度中解放出来,独立发展。但是马克思还是坚持把这三种生产形态作为原生形态来理解。因此马克思在探讨原生形态的生产方式是从文明的发源处着手,而文明的发源又跟这个社会是否产生出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工相联系。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则是建立在“次生形态的生产方式”上,产生在原生生产方式的异化形式中,因为只有在这个形态中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的剥削问题,才能产生出非劳动阶级,才能产生出国家,才有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 vN8MXMucEa/WmuhvVpZ2HwOAGLX5oqNgs/FQQN2+2GZB3Vg+CT9XBhTnFyRhWR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