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质量发展思想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文化旅游肩负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很多行业出现萎缩。然而,文化和旅游业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国内旅游逆势上扬,支撑旅游业总体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必须认识到,伴随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媒体等先进技术成长,新一代客群对于文化和旅游消费具备前所未有的习惯、偏好和能力。当前文化旅游也存在系列问题,例如,仍以观光旅游为主,门票和索道是主要收入来源;人次平均过夜天数显著偏低;难觅能够真正兼顾满足全家人诉求的一站式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场所、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仍不充分;等等。为了充分且可持续发挥文化和旅游的综合效益,需要从本质入手,真正掌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律所在,实现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应坚持几条原则。
(一)文旅资源的融合
文化之于旅游消费的价值在于差异,差异来自一方水土的原真禀赋,对文化差异的自信与彰显由此成为关键,即要以地域文化为核心实现优越且可持续的旅游价值。文化和旅游各有自身产业价值逻辑,文化产业溢价能力强且变现渠道多,旅游产业在地消费感染力和带动性强,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则是匹配两条产业价值链的契合点。传统上的原态文化展示说教面对旅游消费市场缺乏用户价值。新一代客群偏好沉浸感和互动性,特别是出其不意的时空转换往往更具吸引力,而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虚拟的真实”,要引导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
(二)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旅游者进行观光、体验、学习及创新的原动力。文化传承要兼顾原真性、活态性和融合性。原真性是当然前提,但活态性是真正诉求,“求真重里而不重表”。在实际操作中,保护是前提,市场为导向,并要与科技、体育、农业等多产业融合,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生活方式的延续与复兴
生活方式浓缩地域历史文化的内涵精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处的智慧结晶,是最典型的文化形态。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复兴,是休闲度假与文化体验的重要方式。对生活方式的体验过程,必然发生“主客交往”,而这正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文化魅力和意义之所在。
(四)地域性的坚守
地域特色的保护是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无可取代的源头”,地域性带来差异性,才有吸引力。如意大利威尼斯手工艺、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福建土楼生活方式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延续。这些深入人心的“地域文化图景”,才是从海量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保持吸引力的根本保障。
旅游业作为湖南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对其他相关旅游附加产业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力度十分显著。但在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不紧密成为当前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软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体验载体。旅游业是湖南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和未来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因此,湖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文献学、地理学、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推进湖南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湖南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合。加强文化与旅游资源产品、市场的全面整合,做到资源优化整合、产品一体化发展,使湖南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旅游交相辉映,不断推进湖南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带旅,以旅促文,优势互补,着力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生产力,促进湖南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湖南民族地区生态优越,文化多姿多彩,龙舟文化、福寿文化、夜郎文化、屈原文化、和平文化、红色文化、稻作文化、侗苗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是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带之一。湖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文化与产业融合是解决当前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促进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湖南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必由路径。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入湖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整体政府理论、网格化理论等理论,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推进旅游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转变,努力把湖南民族地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势在必行。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1991 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 年6 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 年 3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三、深度融合思想
湖南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形成发展新优势。
(一)推进理念融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把理念、观念融合放在首要位置,从思想深处、从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首先,要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文化创意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能够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产品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通过公共文化机构、对外文化交流等平台的使用,能够促进旅游推广,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其次,要树立以旅彰文的理念,旅游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能够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发挥旅游公众参与多、传播范围广等优势,能够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众群体和覆盖面,对内更好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再者,要树立和合共生的理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文化和旅游要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才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新的增长点,才能开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持续涌现的新局面,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推进产业融合
首先,要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非遗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等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其次,要促进产品融合,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再者,要持续释放大众文化和旅游需求,建立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长效机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
(三)推进市场融合
首先,要促进市场主体融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和众创空间服务升级,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其次,要促进市场监管融合,对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要及时加强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实施各类专项整治、专项保障活动,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要将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统一考虑和研究。
(四)推进服务融合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是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要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的厕所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其次,要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平台,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再者,要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如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务惠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