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土家族文化

湖南土家族人口为 263.25 万人(2010 年),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土家族所居住的地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 400—1500 米,境内山岭重叠,岗峦密布,主要的山脉有武陵山等。由于酉水、澧水、武水等河流纵横交错,加上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且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目前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一、饮食文化

土家族地区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及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饮食崇尚俭朴的特点。土家族地区山多田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长期刀耕火种式的粗放型耕作方式严重地制约了土家族传统社会种植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先民经常粮食不足、生活窘迫。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大力扶持,当地农村农副产品的生产开始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土家族地区大多山深水寒,人们嗜食酸辣。辣椒烹调有炒食或制成酸辣、酱辣、腌辣、油炸辣等多种方式。人们亦喜食腌制酸菜、盐菜,“坛子菜”为居家必备,其人丁众多而主妇又勤劳者,坛子菜可达数十坛之多。最常见的有胡葱酸、晶头酸、萝卜酸、青菜酸、榨菜酸等。或把肉、剖肚去杂鲜鱼和米粉以坛封之,做成酸酢肉、酸酢鱼,其味更佳。豆腐、豆豉、豆叶皮和豆腐乳等豆制品也很常见,土家族常把豆饭、玉米饭与豆腐渣汤一起食用。酸菜豆腐汤是土家族的传统汤菜。酸菜豆腐汤颜色嫩黄、味道清鲜、食之能增食开胃,土家族大多家庭都有酸菜缸。

土家族有善吃的传统,风味小吃比较著名的有马蹄糕、春卷、灯炸窝、凉面、发糕、芝麻片、寸金糖、雪枣、莲花根、米白糖、红薯糖、核桃酥、糯米糕、油炸糯米粑、糖撒、炒米、红薯片、姜糖、酢鱼、夹沙糕、汤泡肚、花生糖、云片糕、花生片、泡沫糖、猪脚粉、米豆腐等,另有凉粉、烫面饺、棉花糖、酸梅粉、动物饼干、葛、醋萝卜鸡菜、把把糖、油粑粑、珠珠糖、烤红薯、甜酒、炒汤圆、麻花、发饼、果丹皮、鸡蛋糕、葡萄干、冰糖等。这些食品,酸甜香辣,无所不包,在满足土家族民众舌尖味蕾享受的同时,也蕴含着许多生活的哲理。

土家族饮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土家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生产、互通有无、互补所缺越来越普遍。土家族地区人们的农产品除满足自我消费外,还有大量富余,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土家族地区民众在农忙时、逢年过节和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或在季节转换和菜园缺菜时,会去市场买菜。种类主要是油、豆制品、蔬菜、牛肉、猪肉和家禽等。因此,土家族地区人们的食品消费特别是副食消费,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大多数家庭不再像以前油菜、黄豆、白菜、猪、牛、羊、鸡、鸭等什么都生产或饲养,而是主打一种或几种产业进行专业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副食品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土家族以前“四季腊肉,终年酸菜”的生活状态基本得到改变。现在,除本地的副食品种外,许多外地的肉食、果蔬、海鲜、豆制品、反季节产品等果蔬食品被引进,副食品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同时,由于土家族地区冰箱冰柜的普及,方便了食品的保存,因而人们常年可以吃到新鲜的食物。当前,在土家族地区,新鲜的肉食和蔬菜十分畅销。

的确,土家族地区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吃的方面,人们不但要求吃饱,还讲究吃好、要有营养、食品要多样化。现代饮食观念对部分土家族,尤其是年轻一代影响比较明显。近年来,随着土家族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菜品的烹调,常用的调味品除了油、盐、姜、葱、辣椒、蒜等传统佐料外,还有味精、酱油、五香粉、醋、火锅底料等,许多家庭的菜肴制作已经开始讲究主、配料的搭配和菜肴的色香味,有的青年人还专门到新东方学习烹调技术,开饭店创业。土家族食品消费逐步向营养、科学、多样化发展。

二、医药文化

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了本能经验积累、初期医疗活动及巫医影响的过程。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民间医疗活动较为活跃。清朝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病,实践知识累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得土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期土家族民间出现了许多医药抄本,如湘西有《老家传秘方》《草药十三反》《七十二方》等。这些书是集传统中医与土家族医药为一体、突出地方特色的医药专著。土家族医药认为,人体主要由三元、十窍、肢节、筋脉、气血精组成,认为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瘟气(指引起疾病之风、寒、湿、火)、生活饮食、劳损外伤、情志、气血失调、冷热失衡等因素。土家族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一些独特的诊疗方法。主要通过看诊、问诊、听诊、脉诊、摸诊等五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疾病的变化,分析判断疾病的症结。土家族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法繁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疗法。土家族医药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独特,简便廉易,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

三、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在土家族民间俗称“打花”,有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类。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使用古老的腰式斜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具有汉唐“经锦”遗风,土家织锦以图纹命名,如单八勾、四十八勾、岩墙花、椅子花等,但“名存形异”又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传统的西兰卡普有 300 多种,图纹题材涉及动物、植物、劳动生产、民俗生活、抽象几何图案等方面。西兰卡谱与云锦、蜀锦、壮锦、宋锦“四大名锦”媲美,堪称中国织锦瑰宝。

四、表演艺术

湖南土家族的表演艺术主要有摆手舞、梯玛歌、打溜子、毛古斯舞、民歌、哭嫁歌等。

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及古老风俗的节庆舞蹈。摆手舞产生在土家族祭祀仪式中,集歌舞、乐、剧为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开荒农耕和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热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民族历史画卷和风情,被誉为土家人民历史的艺术写照。

土家族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广泛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内容。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以独特、稀有的文化形式,凸显珍贵的文化价值,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土家族打溜子是走向世界的土家族传统打击乐,土家族称“家伙哈”,汉语俗称“打挤钹”。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的传统打击乐,主要由钹、锣两类乐器演奏。土家族打溜子与其他音乐形成一样有它自身独特的乐汇、乐句、乐段和曲牌,发音独特,节奏明快,有 200 多个传统曲牌。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曾在德国、瑞士、荷兰、意大利等国演出,表演风趣幽默,广受欢迎。

土家族毛古斯舞是“中国戏剧活化石”,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以模仿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劳动生产为表演内容,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原始祭祀性舞剧。

土家族民歌是我国土家族地区现存唯一用土家语言演唱的传统民间歌曲。土家族语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最具有价值的濒危语言。土家族能歌善舞,世代口头相传的传统民歌演唱,是土家族人最喜爱、最简便的艺术演唱形式。《永顺县志·风俗志》记彭施铎《竹技词》曰:“福石城中锦做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正是土家族群众民间歌舞演唱场景的真实写照。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以边哭边唱的形式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叙事性抒情长歌,历史悠久。这种以歌代哭,以哭伴乐的习俗,独具特色。此种婚嫁仪式充满了辞祖别亲的难舍之情,又充分展示了土家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不过,虽说土家族女子出阁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出嫁哭为乐,但哭嫁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够学会的,所以很多女孩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利用空歇时间学习哭嫁技艺。学哭嫁是土家族青年男女打发时光的一项趣味活动。以歌为乐的打闹,是土家族哭嫁习俗的源头。“哭”只是表象,落脚点则是“笑”“取乐打闹”。土家族的歌,特别是年轻人唱的歌,都具有打闹撒野的性质。待嫁女子有的在十天半月前即深藏闺中,请当地较能干的妇女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扯细眉毛,谓之“开脸”。开脸后,还须请二名未婚姑娘做伴娘,俗称“伴娘儿”,不离其左右。新娘哭嫁,哭爹娘养育之恩,哭哥嫂教导之德,哭弟妹自爱自励,哭自己坎坷苦命等。若女子年幼或拙于言辞,则请姊妹或好友中心灵嘴巧者帮哭。土家族女儿出嫁前半月,即开始到村寨每家每户上门恸哭,或诉平日不谙事理,有得罪地方,恳求谅解;或谢邻里平日照顾;等等,虽仇隙之家亦不规避。被哭之家多以好言劝慰,并赠送礼物或留其吃饭。婚嫁前一日,亲友前来庆贺送行,每一亲友到家,无论长幼,新娘都因人设词哭诉一番。凡女性都陪其恸哭,过后以好言安慰止住新娘哭泣,并馈赠布料、钱钞“压箱”。再来人,再哭,如是轮番,致有声嘶力竭者。但新娘哭来做客的男女青年,主要是取乐打闹,如土家族哭嫁习俗中的“青年哭”,伴娘们专门窥探来参加婚礼的男女青年,一旦发现,就偷偷告诉新娘,新娘在伴娘的帮助下,趁其不注意,将对方逮住扯着哭。这时便是双方比才比智的时候了,在对哭过程中,倾尽才情,看谁“哭”得好。虽是在哭,心里却听着对方哭的词儿。被逮住的若是青年男子,那更热闹了,伴娘则在旁冷眼观看,那男子要是嘴笨舌拙的,哭也不是笑也不能,又急又羞,憋得满脸红胀,伴娘们见到那求救的眼光,早就心里偷着乐了,那男子日后也就成了众人笑话的对象;那男子要是嘴舌灵巧的,便扶住新娘,泪水横流地对哭起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日后必成为姑娘们追逐的对象。

例如,哭嫁中“骂媒人”的哭歌:“对门山上种豆子,背时媒人死独子。对门山上种韭菜,背时媒人绝九代。韭菜开花十二台,背时媒人天天来。门槛儿被你踩扁了,黄狗儿被你赶跑了。饭碗儿被你舌头舔缺了,院坎儿被你踏成窝窝了。屋檐上瓦片儿被你望落了,样样好尝的你都吃尽了。吃了,喝了,你就骗起我爹娘。喝了,尝了,你就逼我离家乡。媒人吔,你死后可要变牛羊。”

这段哭词,对媒婆的贪婪、狠心、花言巧语,骂得淋漓尽致,剥露得体无完肤,充满了刻毒。事实上,对媒婆的“骂”只是一种假象,其内核却是用调侃和戏谑来娱乐。所以,骂者大可尽情“咒骂”,被骂者则若无其事,以后照常用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去穿针引线成人之好。对这一点,亦可从土家族的婚俗中找到佐证。如土家族婚俗中有“谢媒”的礼俗,媒人不仅同娶亲的男方主事人进堂屋坐上席吃饭,而且女方的妇女要手执酒壶给媒人斟十二杯酒,边斟边唱,俗称“谢十二杯酒”。由此,从“谢媒”的礼俗中,可以看出土家族对媒人的尊重,“骂媒人”属打闹性质的娱乐需要。可见,土家族以歌为乐的打闹游戏,是土家族哭嫁习俗的真正源头。

五、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土家族居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受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等因素的影响。

湖南土家族乡村建造住房的宅地很讲究“风水”,方位要请堪舆先生用罗盘定向,梁木要“偷”,上梁要择吉日,定磉时要用公鸡“消煞”(去邪)。土家族普遍重视住所的风水和龙脉。风水即相地,是土家族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土家族建造住房前,往往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龙脉”。其中“龙脉”是指房屋后山的山脉走势,土家族认为“龙脉”是住宅日后是否兴旺发达的根基。风水先生选择“龙脉”往往十分认真,选好“龙脉”后,还要确定好屋基的坐落之处,如方位、风水、朝向、护手等。“朝向”是指房屋面对的方向,要求放眼望去视野开阔,没有闭塞感。“护手”是指住房左右两侧的山脉,土家族地区人们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一般要求“白虎低而伏,青龙高而仰”,“不要青龙高万丈,只要白虎就地爬”。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就是比较理想的建造住房的宅地了。但是如果在同一屋场周围有多家建房,则必须讲究整体协调、相互照应、雅观气派。宅地要依“左青龙,右白虎。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共望”,“前朱雀,后玄武。宁可后高一丈,不可前高一寸”的规矩进行选择。

现在,土家族民居大多门楼整齐、道路宽敞、进出方便,邻里友善和谐,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土家族建房首重梁木,必挑选生长位置高、上部多分杈的大杉树。土家族建房子有一种“偷梁”的习俗。梁木树一般不用自家林山中生长的树,一般也不能买,最好是“偷”来的。主人家事先必须选定目标,选定吉日后,请几个人一起陪同木匠师傅在半夜子时出发“偷树”。到达树边,木匠师傅要摆上祭品,焚香烧纸,带领主人面向梁树作揖,并要念诵:“一蔸杉树青油油,主东拿来做梁木,左砍三斧生贵子,右砍三斧出状元。”砍树时应注意树砍倒要向上方倒。木匠师傅要念诵:“砍得快,发得快,恭贺主东荣华富贵万万代。”另外,还要注意树倒不能着地。截取合适的长度后,放一挂鞭炮抬走 ,主人要在树蔸边留下购树礼金。在梁木抬到新建房屋的基地时,主人要放鞭炮迎接。然后安置在“木马”上,立即修整成形。 修整完成后,在梁的腰间系上红布,放置在两张高凳上,等待吉利时辰一到便“上梁”。这时,梁木更不能着地,也不能让任何人跨越或骑在梁上玩耍。否则,必宣布此梁作废,再重新寻求新梁。上梁时间须根据主人生辰八字事先择定,上梁时,村民和亲友都会前来祝贺、抢糍粑糖果。上梁前,木匠师傅进行“祛煞” 。祛煞后,鞭炮齐鸣,木匠师傅开始升梁。升梁前,掌墨师脚穿主人家送的新布鞋,手执大公鸡,面对主人和前来祝贺的宾客、竖屋的众人,大声诵唱升梁词:“此鸡不是平凡鸡,身披五彩花毛衣,凡人拿起无用处,弟子拿它上天梯。”然后执鸡上梯,每上一步,皆有赞词,同时手抛饼子、点心、糖果、粑粑等食品,任人抢取,以示兴旺发达。其赞词都是一些吉祥好听的奉承话,如:“一步梯,金银财宝满堂堆;二步梯,代代儿孙穿朝衣;三步梯,儿孙做官锦衣归”,等等。下梯时,又一步步“赞”到把梯下完。再喝令:“上梁”,鸣放鞭炮。上梁毕,掌墨师在梁上走一趟,边唱《赞梁词》 ,边向下面围观看热闹的人群抛洒梁糍粑。此时,鞭炮声、祝贺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主东笑逐颜开。

房屋建造是土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房屋落成后,接着就是择吉日入宅,亲友送来条幅、楹联或其他礼物祝贺,谓之乔迁之喜 。《辰州府志》有云:“居民近市者多构层楼,上为居家,下贮货物,为贸易所。无步榈曲房,亦罕深邃至数重者。近日生齿繁盛,民居稠密,地值多倍蓰于十年前。山家依用结庐,傍崖为室,缚茅覆板,仅蔽风雨,设火床以代灶,昼则炊,夜则向火取暖。山深寒,年冬初即然。”

土家族竖屋建房,虽然很讲究风水,但是多保持着自古形成的“好山恶都”,“偎水而居”的习惯:为防止潮气和野兽毒虫的侵袭,土家族有些地方的房屋建造多以转角吊脚楼为主。沅水船歌唱云“石板街,五里路,封火窨子转角楼 ”,就是这种建筑风格的真实写照。土家族的吊脚楼一般建在斜坡上,分上下两层各三大间,上层居住,正房内设厨房、置火坑,下层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也有正屋搭配“双手推车式”吊脚楼样式的,正屋一般三柱五脊或五柱七脊,中间一间设为“堂屋”,后壁装神龛,设“天地君亲师位”予以供奉。“堂屋”旁边的一间偏房内置有火床,火床中间置火坑,火坑内置三脚撑架。火床是土家族人煮饭、炒菜、烤火、聚餐和会客的地方。俗话说:北方热炕头,南方火塘边。火床是方形的,其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因神龛位设置而有尊卑之别。火床的神位方称“当头”,一般是老人和贵客的座位;“当头”右侧是“上把位”,左侧是“下把位”,上把位的左边一般是远客、年纪稍长的人的座位,右边是年轻男子或中年妇女的位置;下把位的右边一般是主人家的座位,左边是年轻女子或媳妇的位置。在东家火床做客,千万不能用脚踏踩撑架,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仅认为是不礼貌,而且也认为是欺主。

土家族地区传统木质住房是土家族地区人们经历千百年岁月的洗涤,至今仍存在于土家族地区的民居建筑,这充分显示了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恒久的生命力。传统木质住房大多以群山为背景,沿河流、平地成群连片而建,也有依悬崖陡坡凌空而建的。吊脚楼等传统木质房屋大多设计有飞檐翘角,整体结构叠错、架空,给人上下、内外、远近合一、轻重协调的动感,富有节奏艺术美感。旧时,土家族地区的民居大多相互毗邻。因房屋集中而建,又多为木质结构,加之杂物混合堆放,因而存在诸多火灾隐患。现在,土家族地区民居结构的设计趋向科学化与实用化,人们住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再像以前那样毗邻而建。当今,土家族部分地区,交通仍然不便,钢筋、水泥等建材难以通运,人们建造住房时依旧选择修建木质住房,木质住房一般有两至三层,中、上层用木质材料装修,中层住人,上层贮藏物品,住房用瓦作顶盖;底层多用砖石沿四周而砌,用来分开堆积柴禾、圈养牲畜、存放物品。房屋周围空旷地带,居民常常加以绿化,舒适宜人。

六、土家年

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特点有五。一是吃团年饭的时间先于汉族一天。二是来历悠久。据此,有多种口头传说和文献记载,有的说土家年起源于五代,有的说起源于明代,说是提前一天过年后,第二天就要出征对敌作战。三是分布地域广。湖南大多数土家人,均有过土家年的习俗。四是持续时间长。过年从腊月初忙活起,到正月十五,“吃了爬坡肉,出门干活路”,过年才算完成。五是包含活动内容丰富。办年货,做年饭,走亲拜年、做舍巴(摆手节)等。 Hy96nOcP6BnmasOvIc69EsTEGhYLQKHEGrQf5giOy1lFGVGmczOW7odx2woGsC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