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写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概述

鉴于以上分析,本书主要围绕“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视角展开。首先从对现代平等观及其对青年马克思影响的分析入手,接着通过解读马克思主要文本展开对其关于现代平等观认识与批判的论述,尔后透过这种论述引申出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具体批判、批判实质以及超越性理解,最后以此展开对当代社会平等问题的反思与分析,包括对当代西方社会对平等的争论与当前中国平等的建构问题。本书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作为一种现代价值观的平等是如何产生、是怎样的以及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何影响。这是理解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前提,因为这种现代平等观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平等观形成的主要理论背景。由此,我们首先考察了平等观在西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以及转变。在西方传统社会,平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平等,我们从柏拉图的“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的“比例平等”、斯多亚学派的自然主义平等观以及中世纪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中都可以看出。其中,要特别指出后两者之所以仍然是一种相对平等,是因为一方面在观念上人之所以平等是相对于人之外的第三者,即自然或上帝;一方面这两种平等观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最多也只能体现为同等级之间的平等。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废除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平等观念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欧洲启蒙运动,最终在法国大革命胜利后以《人权宣言》的形式基本被确立。从传统的相对平等到普遍平等,这其中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人”和“法”的不同理解。这种转变的理解也符合恩格斯或萨托利对平等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理解。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平等观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其实是从一种个体价值观到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价值基础主要包括现代的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在这些现代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平等主体从同等级之间的个体到社会普遍的人;平等价值观通过实际法的形式得到确认和具体实现;平等在内容上主要强调自由权利的平等。最后,我们分析了现代平等观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对青年时期马克思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对普鲁士封建等级专制的批判,然而在面对现实物质利益关系问题时,却对这种现代平等观感到困惑。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不断深入认识与批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马克思前后思想的变化,以及根据对马克思重要文本的解读展开。首先,论述了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确立之前对现代平等观的初步认识与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了现代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思考了由政治等级向社会等级的转变。这种转变就如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民主制度,这种制度保障了政治的平等,但在尘世或市民社会中又陷入不平等。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的批判,也批判了建立在这种政治解放之上的现代民主平等的不彻底性和利己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并不能通过像蒲鲁东认为的那样通过普遍提高工人工资的方式就能改变。其次,在确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展开了对同时期各种平等观的批判,这种批判实际上从侧面加深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认识与批判。这种批判主要包括对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蒲鲁东的超历史平等范畴以及工人运动中出现的诸如魏特林、巴枯宁和拉萨尔等为代表的错误平等观的批判。涉及的文本主要有《共产党宣言》《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以及《哥达纲领批判》等。最后,通过分析《资本论》及其相关经济学手稿,论述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本质的深刻认识与批判。这种批判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系统的分析与批判之中,认为现代平等起源于商品交换,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实质是要求劳动的平等剥削,其通过法律制度体现的平等也只是虚假和形式的平等。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具体维度、理论实质以及理论旨趣。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前一章内容的深入把握。首先,本书认为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具体可以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其一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视角批判了现代平等观抽象的主体假设;其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解构了现代法权平等的理性主义基础,揭示了这种法权平等的虚假性;其三是立足于人类解放的视角批判了以物为依赖关系基础下的人的自由平等的狭隘性。其次,通过对三个维度批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理论实质是:其一,“现实的人”是一切真正平等的主体;其二,消灭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平等诉求;其三,只有建立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才有可能实现自由平等。最后,通过考察马克思关于现代平等观总体和具体批判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这种批判实际上蕴含着其对社会平等的不同理解,强调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所体现的平等形式都是“差异性平等”,而非平均主义或绝对平等;强调“权利的不平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应有的平等原则,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平等体现。

第四章主要基于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视角反思了当代西方社会关于平等的关注和争论。这种关注和争论实际上是对现代平等观在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困境的一种反映。在这一章,首先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内部关于自由与平等矛盾关系解决的争论展开分析。以罗尔斯、德沃金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左”翼强调在优先原则下通过正义或平等社会制度缓解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以协调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而以诺齐克、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右翼则坚持自由至上性,相信或认为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是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合理结果,因此从根本上反对模式化的平等分配。从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视角可以看出两者的争论实际上没有突破现代平等观的现实基础,而优先原则也只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语境的方法,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对立的思维方式。其次,对柯亨从平等的视角对社会主义道德进行了辩护的思考。柯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分析与批判了包括诺齐克、罗尔斯等当代西方自由主义者的争论,并结合自身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的反思,认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于平等,提出了“社会主义机会平等”。虽然柯亨的努力值得我们借鉴,但从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视角看,其为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的辩护实际上没有在根本上追溯现代平等观本身,而更多地陷于从分析哲学的方法展开对当代西方学者平等问题争论的分析,其建立在生产资料“共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机会平等”可行性也值得怀疑。最后,反思了当代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在20世纪末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平等诉求。这种诉求实际上反映的是对建立在自由放任市场基础上现代平等观的批判,试图通过强调包容性平等,在积极福利与自由市场之间实现平衡。虽然其强调责任与平等的兼顾是值得借鉴的,但从马克思批判的视角看,其提出的包容性平等不仅在主体上是模糊的,而且从根本上也没有突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方式。

第五章主要是论述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对于当前中国构建平等有何启发意义。我们之所以更应当从马克思批判现代平等观的视角,而非简单地从马克思平等观具体是什么的视角反思中国的问题,主要是考虑到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实现的程度以及环境等因素。当然,从理论上看,前者本身比后者更有可取之处,因为前者实际包含了对后者的论述,同时也凸显了批判本身的意义。对此,首先,我们应当明晰当前中国所建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如何?通过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我们意识到平等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其问题意识首先应当是“为什么要平等”,即为什么当前中国要将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中。在我们看来,主要是因为:其一,平等本身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其二,平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内在要求;其三,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的介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意识到无论在平等的主体还是客体上,当前中国所建构的平等核心价值观应当与由现代资产阶级所主导的现代平等观有重要区别。其次,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法权平等的批判,我们看到法律中的平等不能仅停留于形式上,更应当体现在内容上。它提醒我们当前中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应当要重视“立法平等”(立法内容的平等)。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在国内存在很大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西方法律术语,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存在差异。对此,基于马克思对平等观的理解,我们在书中对法律概念进行了相关的辨析。最后,基于马克思对现代自由平等的批判,分析了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自由平等问题。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的自由和平等在实质性意义上比之前有所进步。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户籍制度下身份的不平等和随之而来的机会不平等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基于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理论实质与旨趣,本书认为应当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rboHfHse6wB6/j1ET/psYZPMkrRzX+ZK61gjoW5fon35AucwWHAagMsR38wWI2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