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立足于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

实际上,在现代平等观开始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谋划者”的资产阶级还是与之对立的社会主义者,都对此进行了反思。例如,卢梭一反当时主流社会的观点,在对社会价值可选择的方案上,更倾向于强调回归“自然”。他从人类本质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现实不平等的起源,认为人的理性及其产生的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缘由。在结论上,虽然和其他自由主义者一样,即坚持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平等,但卢梭又强调应尽量减少社会财富的不平等。而社会主义者从一开始就反对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价值观塑造,他们着眼于现实的种种不平等和剥削状况,批判资产阶级平等的虚假性。从莫尔到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都试图在改变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平等。但是,他们的这些反思和批判要么局限于抽象理论的前提假设,要么在现实中缺乏实践的客观条件。

而现代平等观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基本确立,它的内在矛盾或困境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方面资产阶级所建构的这种平等观在现实中流于形式,实际上反映的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严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由此在19世纪出现了各种批判这种“冠冕堂皇”现代平等观的工人运动或共产主义形式。但在马克思看来这些批判都没有在根本上反思现代平等观得以确立的现实基础,它们要么只是充当一种旧的口号,要么是一种超历史观念的替代。

只有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在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在对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确立和运行的根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种现代平等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马克思批判的视野中,现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即贫困工人与富有资本家的对立,无疑成了其最为直观的现实背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此表述为“当前国民经济的事实”。当然,马克思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方面通过剩余价值揭示了现代平等观的本质与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平等观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之上的,其本质是资本家要求对劳动力平等剥削。另一方面在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式去重建现代平等观。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的平等实现就是要消灭阶级,通过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虽然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这种批判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也因此建立了随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但在社会主义具体建设中却将这种批判的结果抽象化、绝对化。例如,苏联在斯大林时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绝对平等,大力推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结果导致高度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又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错误地将社会主义平等理解为结果的绝对平等或平均主义,出现了诸如“大跃进”的失误。也就是说,这其中潜在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往往只看到唯物史观对现代价值观批判的物质基础,而忽视了马克思对现代价值观的具体认识和批判;我们往往只看重对现代价值观批判所得出的结论,而忽视了马克思对现代价值观批判本身。这也是本书论题立意所在:

其一,探寻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具体认识和批判。这是因为以往我们常常只看到唯物史观批判的总体原则,即经济基础或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具体认识和批判。在唯物史观总体原则批判下,我们只认识到现代平等观是一种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反映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忽视了现代平等观本身是怎样的。这明显不符合常理,即我们批判一个东西的前提首先应当是对这个东西本身有所认识。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批判不仅仅是总体原则上的批判,实际上也包含着对批判对象具体过程的认识和批判。我们之所以常常忽视唯物史观批判的具体过程,主要是因为脱离了马克思思想的具体文本。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首先是对现代平等观本身的认识,例如在《莱茵报》期间对现代法律平等的认识;又如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现代平等权利的认识和批判;再如在《资本论》中对现代平等观本质的认识和批判。

其二,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唯物史观总体原则上认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那么往往会导致一种误解,即认为资本主义平等观与社会主义平等观是根本对立的。这种误解常常会使人们导向将社会主义所强调的结果平等绝对化,也往往将市场经济排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外。但实际上,马克思批判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平等观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础,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揭示或说明这种平等观的虚假性、形式性。通过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知道,现代人类是处于“以物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种依赖于物或物质匮乏的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平等还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实际上都是不充分的。这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平等无论是处于何种制度下,至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具有很多的共性,例如强调身份的平等,强调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自由平等等。

其三,重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本身的实质和意义。从国内已有研究状况看,大多数学者往往是直接论述马克思的平等观,但实际上从文本的角度看,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自身持有何种平等观或平等进行专门和系统的论述,更多的是体现为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这意味着更为合理的方式,首先应当是要分析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是如何批判的。这是因为,这种批判本身就构成了马克思平等观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只有在认识这种批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出马克思是否持有某种不同于现代平等观的平等观。与此同时,在以往对马克思平等观的解读中,人们常常首先是解读马克思平等观的思想来源或者说是前人对马克思平等观形成的影响,这种解读方式实际上不自觉地掩盖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本身的实质和意义,即忽视了马克思以何种方法、立足于何种观点对现代平等观展开批判。例如,除了唯物史观总体原则的批判外,马克思从“实践”“现实的人”以及共同体等唯物史观下的具体视角对现代平等观展开了更为详细的批判。同时,这种解读方式也不尽客观、合理。因为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实际上很难找到前人,例如柏拉图、卢梭以及黑格尔等对马克思平等观形成的具体影响,而毋宁说马克思平等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其对他之前或同时期平等观的整体认识与批判的基础之上。

其四,通过理解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认识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价值维度。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彻底的,这种彻底体现为抓住了现代性的根本,即资本。特别是随着近年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解读的盛行,人们往往从资本逻辑的视角解读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这主要是针对西方学者,诸如尼采、韦伯、霍克海默以及罗蒂等从理性、文化或价值维度批判现代性的不彻底性而言的。但是,在资本或资本逻辑批判的视角下,人们往往也不自觉地忽视了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价值维度。固然资本是现代价值观得以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价值观,诸如平等、自由等为资本的生产和运行提供了合理辩词,也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过程,通过揭开这些虚假的价值观念才使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得以显示的。这意味着,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实际上不仅是彻底的,还是完整的。通过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分析,恰好有助于我们认识这种唯物史观批判的完整性。

同时,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即论述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否定马克思持有某种平等观。恰恰相反,我们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现代平等观批判的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实际上在这种批判过程中隐含着自身所赞同的某种平等观。这是因为唯物史观不是单纯地停留于呈现某种“物”,即客观事实或规律,例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但同时,不要忘记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人是现实历史的创造主体,“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也就是说,唯物史观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强调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意味着马克思批判现代平等观,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明现实不平等的这种经验或客观事实,实际还包含着对何种制度或生存形态是平等的价值追问。例如,马克思在批判建立在政治解放不彻底的现代平等权时,其实也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强调一种真正的自由平等,即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区别另一个问题,即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的是马克思是否从诸如正义或平等的道德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这个问题其实和马克思是否持有某种平等观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伍德虽然认为马克思拒斥从正义或平等的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并没有否定马克思持有平等观,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平等的批判,将资本主义的平等理解为政治平等或程序平等 [1] ,等等。如果从时代的价值来看,与其争论马克思是否从平等或正义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还不如从马克思批判的视角认识现代平等或正义,以建构有利于现实实践的平等或正义。

今天我们之所以需要彰显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我们需要审慎地对待和正确地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对平等的持久关注和争论。因为他们的这种关注和争论或多或少都对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影响。例如,在行动上,绝大多数西方民主国家在“二战”后开始推行福利制度,向福利国家转变。这种制度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与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联系的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政党。在理论上,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左”翼与诺齐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右翼之间展开了关于自由与平等的争论,他们要么是为了缓解西方社会的不平等,要么是为西方社会的不平等辩护。关于这一方面,实际上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柯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虽然他的思想在根本意义上逐渐远离了马克思,但他意识到了诸如诺齐克的当代西方自由主义者对现代平等观的论述实际上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更大的打击。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当代西方社会所关注和争论的这些“平等”理论只不过是现代平等观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境所导致的。这意味着,我们在面对当代西方学者的相关平等理论时,不能陷入其争论的旋涡之中,而是要从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中认识和判断这些争论的实质。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重新理解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语境下推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因为:其一,当前中国所构建的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性,而对这种现代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马克思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现代性批判。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性在价值观念上最为显著的区别即是对平等观的理解。因此,如何理解和构建社会主义平等观需要我们回归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中国将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其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但同时也潜伏或已出现了许多不平等问题。而这些不平等问题与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为现代自由平等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然而,这些突出的不平等又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违背。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正构建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实际上也已成为世界现代性图景的一部分,但我们同样要区分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因此,在面对当代西方学者在争论中所提出的各种平等理论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效仿或直接用以解释中国当下的平等或不平等问题,而应当看到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对于我们反思和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

[1] Allen Wood.“ Marx and equality”, in John Roemer(eds), Analytical Marxism Studies in Marxism and Social Theory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pp. 283—303. vTWHf07daMakS2IEvTPsg0bET50/Dl9DoxkbxeODv5DQMtGSEgRbsy/ztg85uM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