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平等”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平等”价值的需求似乎也越来越强烈,但对平等的理解似乎并没有达成多少共识。诸如“为何平等,何以平等?”“谁之平等,以何平等?”等等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人们的思想,也是历来学者不断争论的话题。由于专业使然,我特别好奇将实现人类自由和个性解放作为自身思想最终目的的马克思,究竟是如何解释和看待平等问题的。这也是本人写作本书的最初动机。同时,有感于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对政治哲学的持续关注,特别是对正义、平等、自由等话题的讨论,促使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由此,本书以平等为内容,从平等观念史的角度切入理解马克思对现代平等的看法,以及说明这种看法对我们今天平等话题的讨论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所带来的一些有益的思考。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需要大致概述一下本书写作的缘由、基本逻辑和观点。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当代西方社会对平等问题持久的关注和争论,实际上是对现代平等观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困境的一种反映。但他们的这种反映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重新审视和超越现代平等观的内在价值与局限性,而马克思早在他们之前就对这种平等观进行了深刻批判。这种批判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性“谋划”而存在诸多平等问题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启发我们不仅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语境审慎地对待当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更应当回归这种批判以重新审视和构建现代平等观。

然而,以往的学者对这种批判的分析却存在不足或缺陷:其一,在以直接的形式论述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时,忽视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本身的实质和意义,而这种批判本身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在分析这种批判时,往往侧重于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下的总体性批判,而忽视了其对现代平等观的具体认识与批判,而这种具体认识和批判是我们正确理解其平等观的重要前提。其三,通过这种批判,往往不自觉地将资本主义平等观与社会主义平等观对立起来,容易导向将社会主义所强调的结果平等绝对化,亦容易拒斥市场经济,而忽视了平等无论处于何种制度下,由于受当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具有的不充分性。

对此,本书首先论述了现代平等观的产生、特征及其对青年马克思所带来的影响和困惑。这是理解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前提。由此,依据马克思文本考察了其对现代平等观不断认识与批判的过程。在唯物史观的总体性批判下,马克思认为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是由相应的社会存在或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现代平等观体现的是一种不彻底的,充满利己性、虚假性和形式性的平等观,其实质反映的是资本家要求对劳动力的平等剥削,体现的是商品、货币和资本面前人人平等。而在这种总体性批判下至少蕴含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批判的三个具体维度,即从“现实的人”、实践的角度批判了现代平等观抽象的主体假设;从阶级、革命的角度批判了实现现代平等观的法律形式的虚假性;从共同体、分工的角度批判了现代自由平等的狭隘性。

通过分析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下对现代平等观总体性和具体性的批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其批判的理论实质,即平等的主体只能是处于实践而富有差异的“现实的人”,消灭阶级是实现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自由平等的实现依赖于真正社会共同体的建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批判不仅强调科学性,同时也强调价值性,即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不是单纯地揭示或呈现现代社会不平等的经验事实,实际上还包含对何种制度或生存形态能实现真正平等的价值追问。这种追问体现了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超越,即强调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所体现的平等形式都是“差异性平等”,而非平均主义或绝对平等;强调“权利的不平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应有的平等原则,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平等体现。

基于马克思对于现代平等观批判的认识,本书一方面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平等议题,包括当代自由主义内部关于自由与平等的争论、以柯亨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平等辩护以及社会民主主义现代化“第三条道路”的平等诉求,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认为他们要么是通过价值优先排序以缓和或辩解不平等事实,要么是停留于语言与道德上的反驳和辩护,要么是满足于政党选举口号的需要,而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现代平等观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平等在当前中国的语境和问题意识,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平等原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平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认为对正处于建构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中国而言,平等的问题意识首先是要明晰“为什么要平等?”其次是要明白“什么的平等?”即理解为何将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这种平等观与西方社会平等观有何不同。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平等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认为平等是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在全面推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应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与此同时,在面对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诸多不平等问题,强调从人的自由平等发展的角度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本人随着自身阅读和研究的深入,愈发觉得关注、研究平等话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而这样的矛盾,无论是“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两个方面都突出了平等的问题。但由于自身能力所限,深知这一切还只是初步的工作,所以真诚地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6月10日 qd33rdMVmM9c7ki0Lv2TeoAxn9gz31l2wtm6gEtd4jcyaW9JpVBmWQcks/d4uS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