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货币的人学向度

经济人类学家栗本慎一郎指出:“对于那些以全面地解读文化与社会(当然也包括本来意义上的经济)为目的的科学来说,考察货币理应是其研究的主线之一。”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正是他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条主线。但是,长久以来,人们惯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解读马克思的货币思想,致使人们对马克思的货币思想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的理解受到了限制。实际上,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出发,系统地剖析了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与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及其异化的关系,深入地分析了造成货币与人的异化的人学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扬弃货币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内在关系,从而深刻揭示了货币内在力量的人学向度。

(一)货币与人的异化

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及其异化是马克思这一手稿的重要内容,而货币与人的种种异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马克思自己就申明,他为手稿规定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弄清楚……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1.货币与人的本质。在手稿中,货币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范畴,而是与人的本质相关的哲学范畴。货币在本质上是人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物化形式。在货币取得一般等价物的形式之后,人的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劳动产品,即人的本质体现,必须先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形式,也就是说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其活动及其结果对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货币所代表的不是特定的品质,不是特定的事物,而是人的本质力量:“它是人类的外化的能力。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凭货币都能做到。”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而且在货币中,人的本质的异化获得了它最极端的表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形象地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货币异化:不是人的力量决定货币的力量,而是货币的力量有多大,我的力量就多大;不是人的特性决定货币的特性,而是货币的特性就是我的特性。货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也就是说,货币使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颠倒、混淆。因此,货币包含着人的异化了的类本质。

2.货币与人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在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中,人、主体应处在目的的地位,支配的地位。客体是否有价值,是取决于它对主体是否有意义。人的活动及其产物只有对人有意义或是为了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人应当具有最大的价值,人的一切活动及其产物都应以人为目的。货币作为人的活动产物,是为了人的需要服务的,是需要与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也就是把我和对我来说的他人的存在联系起来的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是实现人的目的、人的价值的中介和手段。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即作为主体的人本应该处在他的活动和产品的支配的地位上,但是现在却反而处在被奴役的地位上。马克思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换句话说,就是无生命的物质财富的世界统治着有生命的人的世界,作为手段出现的货币取代了人的价值地位,成了“真正的力量和唯一目的”。人的自身价值必须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货币,也就是说,“你必须把你的一切变成可以出卖的,就是说,变成有用的”,才能得到体现与实现。凡是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借助于货币都能做到:“它能吃,能喝,能赴舞会,能去剧场,能获得艺术、学识、历史珍品、政治权力,它能旅行,它能为你占有这一切;它能购买这一切;它是真正的能力。” 这样,占有货币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甚至唯一的价值观念。货币从而否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

3.货币与人的感觉。在手稿中,马克思阐发了人的感觉的诸多规定性,并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货币与人的感觉异化的联系。马克思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的感觉是现实的人对于其存在的切身体验,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人的感觉具有对象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首先,感觉是通过对象的存在肯定自己的。由于对象的存在方式不同,感觉的肯定方式也不同,每一种感觉都有其相应的对象存在。因此,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是因为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其次,真正人的感觉是丰富的,多样化的。马克思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全部感觉,不仅包括“五官感觉而且(包括)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感觉发生了异化,这在货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的全部肉体感觉和精神感觉都绝对地受到货币这一私有财产形式的支配。私有财产制使得人们变得愚蠢、片面,以至于达到这样的程度:一个对象,只有当它被我拥有,或者作为我的资本,或者作为我正在吃、喝、穿、住的对象的时候,我才把它看作是我自己的感觉对象。而货币则成为最突出的对象,对象的对象。这是因为货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具有购买一切东西的特性,具有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所以是最突出的对象。另一方面,货币也使人的丰富的感觉单一化了,“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就是说,在私有制下,人们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感觉日益贫乏,而拥有货币的这种感觉成了人们所追求的唯一的感觉,这样,“一切激情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

4.货币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手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应当具有丰富性、全面性、直接性。人不仅有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对外物的占有,不仅表现在吃它,用它,享受它上,更表现在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外物上,使之成为人的自我的确证。马克思称前一种占有为“人的受动”“消极的享受”,称后一种占有为“人的能动”“积极的享受”。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人不仅有吃、喝、住等生存性需要,而且还有获得艺术的享受,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的需要。为了强调这一点,马克思还提出了“富有的人”这一概念。“富有的人”就是丰富需要的人,就是“需要有总体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 。因此,每一种新的需要直接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而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全面性、直接性都遭到货币的侵蚀,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攫取最大数量的货币。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是金钱,人的丰富多样的需要被货币简单化了。各种各样的需要被化约成了对货币的需要:“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 同时,货币也取消了人的需要的直接性。货币将人的需要划分成有效需要与无效需要。有效需要以货币为基础,是可以从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改变成它们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与之相对,没有货币基础的需要则是纯粹观念的东西,也就是不存在的需要,因而对于人是非现实的,无对象的。简而言之,没有货币,就没有需要。

(二)货币与人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仅揭示了货币与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及其异化的联系,而且还结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阐明了这种联系形成的内在根源。这就是货币与人的对象化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不是直接的,而是经由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来体现。经过对象再回到自身的过程即是人的对象化过程。人必须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的本质力量,这就是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因此,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无论是人的本质、价值,还是人的感觉、需要,都必须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物才能得以实现与确证,而私有财产及其现代形式的货币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这样,人的存在及其异化必然会与私有财产、货币发生联系。

按照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述,劳动本是人的最根本的对象化活动,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必由途径。但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却异化了,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私有财产正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在私有财产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私有财产就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私有财产的意义,撇开私有财产的异化——就在于本质的对象——既作为享受的对象,又作为活动的对象。”

私有财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地产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形式。” 对私有财产的统治一般是从土地占有开始的。马克思认为,封建的土地占有已经包含土地作为某种异己力量对人们的统治。封建地产不仅是农奴的个人身份的表征,即农奴是土地的附属物,而且也是领主人格、个性物化的表现:“他的家族史,他的世家史等等——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使他的地产个性化,使领地名正言顺地变成他的家世,使领地人格化。” 但是,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动产必然战胜不动产,资本家必然战胜土地所有者,“发达的私有财产”战胜“不发达的,不完全的私有财产”。最后,货币必然战胜其他形式的私有财产,而成为私有财产最普遍、最发达、最完全的现代形式。货币也就成了最突出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货币、资本等范畴不过是异化与私有财产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的表现而已。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异化最突出、最集中、最本质地体现了人的存在及其种种异化。按马克思的话说,货币异化“清楚地表明了死的物质对人的完全统治”

(三)货币与人的解放

揭示货币与人的异化关系及其根源,不是马克思的根本目的。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解放才是马克思最高的价值理想。正是从这一价值理想出发,马克思深刻论述了扬弃货币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内在联系。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都遭到了异化,这种种的异化在货币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因此,货币异化是所有异化形式中最突出、最极端的形式。对自我异化的扬弃与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扬弃货币异化,而对这种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际实现才能完成。共产主义正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但是,对货币异化的扬弃,并不是如“粗陋的共产主义”所理解的仅仅是对物的私有财产的消灭或共同占有,更不是简单的取消货币。马克思尽管对货币异化采取激烈的批判态度,指出了它所带来的种种荒谬和邪恶,但是对货币这一私有财产的典型形式的历史意义是给予充分理解的。他既看到了货币异化的消极的、否定的影响,又决没有忽视其积极的、肯定的作用。事实上,私有财产和货币的积极扬弃,只能是生产力与货币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这是因为人的本质的丰富与完善并非仅仅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必须以感性的、现实的物质生产的充分发展为基础。“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 可见,马克思的结论是要在充分发展货币经济的条件下,在已经和正在生成的社会的基础上,在保存以往种种人的对象化成果的前提下,创造出“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和“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在手稿的最后一段,马克思描绘了在共产主义条件下,货币异化现象消失以后的情景。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 总之,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货币的异化将要消失,人和人之间将是真正的、全面的、平等的关系。人将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从货币异化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货币的哲学分析,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点,提出了一个关于货币与人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关系的经典论述。这一经典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及其异化是如何在货币异化中得到表现的,以及人的解放又是如何通过对货币异化的扬弃得以实现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马克思的货币思想发展史看,通过上述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释的货币思想与他在《资本论》中的货币思想存在着差异。在内容上,手稿中,马克思把货币作为最典型的私有财产加以剖析;而《资本论》论述的是作为商品和资本的货币:作为商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资本,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在角度上,手稿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货币的本性及其与人的异化的关系;而《资本论》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对商品这一最普遍的经济物的分析入手,阐明了货币的起源、本质与职能。在立场上,马克思在手稿中十分感性地表露了他对货币的道德批判的立场;而《资本论》则是从科学研究的立场出发,客观而冷静地研究货币。这些差异启示我们,马克思的货币思想确实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 。这一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意蕴和价值。我们必须突破政治经济学单向度视野的束缚,从人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学等角度全方位地、多向度地、深层次地研究马克思的货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揭示出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精髓。

其次,任何理论研究都离不开现实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货币的人学向度的分析,在今天看来,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急剧发展成熟的现代货币经济使得货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焦点。货币的存在与流动正在加速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林德格瑞指出:“在社会金钱竞争中,濒临失败、垮台的人,最初还只是扫兴(欲望得不到满足),继而是忧郁,最后干脆变得麻木不仁了。人们很清楚,一旦没有钱,便削弱了奋斗的基础,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会降低自我价值感。” 这表明,在现代这个以货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货币在人的生命价值系统中的意义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拥有尽可能多的货币,以求得社会的认同,确立自我价值与尊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此过程中,如何摆正货币价值、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避免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陷入货币拜物教的泥淖,就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第二,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货币经济,因此,现代中国人迫切需要一种成熟的、健康的货币价值观。除了懂得怎样赚钱、怎样用钱、怎样理钱以外,还要深刻认识和理解货币与人性、货币与人的价值、货币与人的自由等等关系。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对金钱货币有着种种禁忌与情结的国度,树立一种健康、成熟的货币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序、健康的运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市场经济必要的伦理基础。第三,货币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货币是政治的“母乳”,社会地位、权力结构、声誉威望等与货币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货币经济的扩张,使得货币逐渐进入到它不该进入的社会公共权力的领域。公共权力的货币化带来了这些领域的腐败,其危害日趋严重。因此,正确认清货币的本质,界定与矫正货币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就成为遏制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货币的人学阐释已经触及了这些问题的核心。正确地把握、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货币的思想、方法和立场,将有助于我们更正确地思考、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4ZJo//PHsZlf7uDLRmRN6EIAuMgoiRzUuoKxjuCFHueUCXEDz3iPSydLKoZ8CKq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