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00 年德国哲学家西美尔的《货币哲学》诞生以来,关于货币哲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前提性问题,成为货币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虽然西美尔在其著作开篇就论证了货币哲学的合法性:一方面“从那些承载货币之存在实质和意义的条件出发阐释货币”,另一方面“则从货币对内在世界的影响的角度考察货币的历史现象、货币的观念结构”,即“对个体生命情感、对个体命运的链接、对一般文化的影响” 。但是对其的质疑从未中断过。西美尔的同时代学者,如韦伯、涂尔干等就认为“西美尔的阐述方式时常让人奇怪,起码不合时宜” [1] 。现代的一些研究者也质疑能否因为西美尔写了一本《货币哲学》的书就可以认定存在一门关于货币的哲学呢?还是说只是在“隐喻的含义上一般地漫谈哲理来使用哲学概念,所以它绝对不是严格的哲学表述” 。笔者以为,货币化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与深刻影响和哲学家们对货币问题的深入批判与系统反思,即货币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货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重要向度。
[1] D.Frisby(ed), Georg Simmel :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ume Ⅰ,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