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以及五天工作制的实行,“春节”“十一”“五一”“除夕”“清明”“中秋”“端午”众多法定假期的实施,人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我们正在步入“普遍有闲” 的社会。当“普遍有闲”成为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的时候,休闲不再是少数人或特权阶层独享的专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也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
面对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我国休闲学奠基人于光远先生曾说:“闲暇时间多了,我们干什么?这是时代的大课题。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 的确,面对闲暇时间增多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小处说关系着个体的幸福,从大处说则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文化的发展。因此,休闲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审思的时代问题,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做人的思想工作时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那么,关于休闲我们当前要关注哪些问题呢?面对“普遍有闲”社会的到来,我们可能会不由感叹,能够生活在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富足,让每个人都拥有更多自由时间的这样一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但在感叹之余,也有人发出一些抱怨,提出一些质疑:为什么一方面我们拥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反倒感觉生活的越发忙碌与无序,反而似乎越发没有时间去休闲?一些看似精彩且颇为流行的休闲活动,为什么在参与之后获得的是身体上更加疲劳与精神上的愈加空虚?是什么让我们拥有闲暇却无暇休闲?是什么让我们参与休闲却无休无闲?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众对休闲内涵的片面理解、对休闲价值认识的严重滞后、对闲暇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与利用,以及消费经济的染指与冲击、舆论媒体对休闲的片面狭隘地诠释,导致了国民在闲暇时间的利用及休闲方式的选择上仍处于一个低端化,甚至“三俗”化的状态。与此同时,国民对休闲的重视也快速拉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但对休闲的不正确认识直接影响到对休闲产业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导致休闲产业盲目扩张与无序发展,休闲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就是其直接带来的消极后果,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首当其冲危害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合理的休闲也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帮凶。综上,正是休闲在认识与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致使其偏离自己的生态本质,呈现出鲜明的异化特征。而树立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态休闲价值观,积极践行生态休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不二选择。
休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休闲文化建设。休闲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加强我国休闲文化建设自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作为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众多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尽为人知,但他在休闲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严格来说,马克思一生并没有直接自觉地研究过休闲问题,在其文本著作中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过“休闲”字样 ,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没有关注休闲问题,恰恰相反,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而“时间”“自由”“发展”等要素都是休闲研究的主要范畴。可以说,在马克思的理论成果中隐喻着丰富的休闲思想,从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休闲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的逻辑基点。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无论是在“批判旧世界”对工人休闲权利获得的关注,还是在“发现新世界”过程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展望,都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基础上的,其思想的逻辑框架折射出的是人自身的、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各个子系统间的良好互动,这种子系统间的良好互动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生态循环有机体,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有机生态循环中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作为现代休闲研究的早期开拓者和创始人,其休闲思想处处体现出“生态”意蕴,这也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当前我国休闲实践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也正是在某些环节违背了其自身发展的生态规律所造成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本书提出了“马克思生态休闲思想研究”问题,尝试对马克思休闲思想中所含有的生态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此外,对马克思生态休闲思想进行研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充分享有休闲生活是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生态休闲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休闲应有的存在样态。马克思生态休闲思想将为我国生态休闲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