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生态休闲的内涵

包庆德等人认为,生态休闲“是指人的生态化休闲与发展的生态空间,就是为不断满足科学、文明、健康休闲的需要而处于的生态文明创造,就是欣赏与建构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质态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它既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生态环境物质文化家园和生态享受精神文明家园,也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人们的生态休闲通过人类群体所特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感情,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通过环境保护途径,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完整的发展” 。并进一步指出,“生态休闲的实质是在培养和完善人的一切属性的过程中特别强化‘人的生态危机意识’‘生命的道德化意识’‘生活的质量化意识’和‘生存的生态化意识’,从而充分体现当代人的生态价值和发展意义,推动人类生态文明进程。”

李春生指出,“生态休闲是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或者可以说,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暂时放弃人类特有的、以人类为主体的观念,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环境,使身心处于‘无为’或零度心态的状态。生态休闲的实质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态环境的体验。” 作者认为,生态休闲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们劳作之后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入自然、返璞归真的理性思考和感悟及自觉选择。它既是对传统休闲的提升,更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一种全新形式。这种统一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生态哲学”

田宪臣在论及生态休闲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过程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文章中,阐述了对于生态休闲的理解,指出“它既是一种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的休闲形式,又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类保护自然的一种积极措施;它要求减少人类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抑制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它强调人们尊崇自然的异质性,充分感悟自然,把自然作为一个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交流” 。凸显了生态休闲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形式。

李钰以大自然生态系统内的自然景观为主体,从人居环境的视角阐释了生态休闲,指出,“‘生态休闲’是指在以大自然生态系统内的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对象,让居住者通过与自然,与人的交流,同时达到放松、娱乐、个性发展和回归自然的多重目的。这其中人的感受、个性的发展是‘生态休闲’最为持久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境界的指引下,人们抛弃功利或实用主义,通过游历、阅读甚至与同在放松状态下的其他人交谈,尽情沐浴阳光,捕捉灵感,获取信息,形成新的观点,深化并扩展情感,发现真我,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塑造与表现提供特别的并且是极其有利的机会,最终个体得以舒展,生活更具内涵。”

上述学者运用哲学、休闲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对生态休闲的含义进行了多维阐释,为我们全面理解生态休闲内涵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无论从什么角度进行定义,笔者认为,生态休闲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内涵。

其一,生态休闲是亲近和尊重自然的休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与发展不能脱离自然,也正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因而,对于休闲的研究,既要从人的视角进行考察,也绝不能忽视自然的视角,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经历着空前变革。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日益增多。休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观念、休闲内容、休闲方式都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不良的休闲活动、过度的休闲欲望诉求会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进而也会导致休闲的畸形发展。因此,具有积极价值导向的生态休闲,对于维护和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休闲与一般意义的休闲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生态休闲更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休闲活动的内容可以不用过多拘泥于具体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不必以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为前提,而呈现出低耗、环保特征的艺术的、审美的、精神的非物质性休闲活动则更好地体现着生态休闲的本质和精髓,更利于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此外,生态休闲是休闲主体对自然的体验和感悟之后的自发选择,体现了休闲主体对于休闲活动赖以展开的自然环境的自觉维护与尊重。生态休闲方式的选择也折射出休闲主体对自然的亲近、喜爱与向往之情。自然的包容之美可以极大缓解和消除高频率、快节奏的工作所引发的精神紧张和身体疲惫,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纯洁。置身自然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震撼、惊异、放松、愉悦和敬意。休闲创造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机会,而也正是在人与自然的有机交融中,才能更好地感悟到自然带给人们的启示。正因如此,亲近自然的生态休闲方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自发的选择。

其二,生态休闲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层次的休闲。一定意义上说,休闲目的决定了休闲的层次。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把休闲活动划分为五个层次:放松、消遣、发展、创造、感觉超越。放松、解闷、消磨时间等以恢复身心疲劳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休闲属于较低层次的休闲,而以追求精神之自由、探寻生命之本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创造性的、感觉超越的休闲是最高层次的休闲。据2010年9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开展的全国休闲方式调查显示,十大公众休闲方式依次为:“上网、看电视、看电影、阅读、观光游览、逛街购物、参加各种社交聚会、度假休闲、打游戏、球类运动。” 从休闲方式上看,公众休闲方式大多以放松身心、消遣娱乐为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休闲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休闲理解的日趋丰富,人们在休闲层次、休闲品位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学习提高型和技巧发展型的休闲活动受到了欢迎。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学习进修、钻研制作;在吹拉弹唱、诗歌绘画、体育锻炼中培养业余爱好;芭蕾、歌剧等高雅艺术也有了固定市场。休闲目的在发展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在闲暇时间,通过做环保、捐助、慈善、扶贫、爱动物、爱植物等各类主题的公益活动,使自己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 也正是在类似慈善、环保等公益休闲活动的参与中,人们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愈加触发了人们对于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思考,更加珍惜和享受着自然带给人的宁静与平和,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人的自身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概而言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人们对更高层次休闲的需求。人们的休闲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物质消费层面的单纯休息和娱乐。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态休闲不仅有助于让人们获得身心的放松和休息,还有助于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休闲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休闲层次上来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态休闲是更高层次的休闲。积极、健康、文明的休闲不仅有助于让人们获得身心的放松和休息,还有助于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休闲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其三,生态休闲是一种积极自主的休闲活动。从上文关于休闲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到,休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集合概念,所以很难就什么是积极自主的休闲活动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显然,积极自主的休闲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也是休闲主体自觉自愿的选择,是一种于社会、个人而言都较为满意的休闲活动。因此,对其理解可以参考有关学者所提供的,什么是令人满意的休闲活动的判断标准:“在比较高的程度上,休闲应体现出个人自身的原动力和自我完善的特征,而不带有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强迫性。休闲必须能使人对某一类事物保持相对持久的兴趣。休闲应该尽可能地包括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活动或状态。最后,休闲起码也应该与身心健康和社会利益相容,即便不是对它们有所裨益。” 综合而言,笔者认为,积极自主的生态休闲至少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生态休闲活动必须是积极有益的休闲活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积极、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但是也同时存在着赌博、酗酒、看色情表演等低俗、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在纳什(Jay B.Nash,1953)的休闲等级分层理论中,伤害自我、反社会行动等不良休闲行为处在休闲行为的最低等级。底层次的休闲活动有一定的需求市场,但是这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低俗休闲活动的存在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例如休闲活动设施缺乏、休闲技能不足的现实限制了人们的休闲发展,而相应保障制度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也导致了城乡、地区间休闲发展的不平衡。对于高层次的休闲人们并非没有强烈的需求,但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表达的含义一样,“当一个人的社会性休闲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只能诉诸本能和感官的刺激和享受” 。因此,相关政府公共部门在完善休闲基础设施、保障相应制度政策、加强休闲文化引导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此同时,生态休闲活动不仅要与身心健康相容,也不能有损于我们置身于其中并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到生态休闲,人们会很自然地将亲近自然的旅游活动与之关联,甚至狭隘地在两者之间画上等号。生态休闲有其亲近自然的一面,置身于自然的旅游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符合生态休闲的规定,但这种亲近自然的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如果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话,显然不能将其划入生态休闲的范围。例如,一些自然风景区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对景区的自然资源进行无规划、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过多的游客量、过长的营业时间(如有些自然景区在夜间仍然营业,为保证游客安全,而大量使用灯光照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植物正常的生长周期,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破坏),都会破坏原本已经脆弱不堪的生态环境,这样组织、参与的休闲活动显然有悖于生态休闲的内在规定。第二,生态休闲是自主的休闲,应体现出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生态休闲正是契合了伦德伯格所描述的能体现出个人自身原动力,不带有社会和经济秩序强迫性的,具有较高层次的休闲。生态休闲应该是人们出于内在的真实需求、自主支配的、绝无外在强迫的休闲,休闲活动应该体现出休闲手段与目的统一。生态休闲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态维度下的休闲势必要以休闲活动本身为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休闲活动并非以自身为目的,不是为了休闲本身而进行休闲。特别是当前社会,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同时,消费主义也日渐盛行,“有形利益”和“物质报酬”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并影响着人们的休闲活动。在消费主义的浸染下,人们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经济购买的基础上,许多休闲活动偏离了其自身内在的目的,消费或从事与消费相关的活动等实现休闲目标的外在手段却取而代之成为休闲的目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将休闲等同于外出吃饭、购物、旅游等一些消费活动,致使休闲越来越远离它原本自由、质朴、简单的特质,而更多地呈现出物质化、金钱化、庸俗化等异化特征。被消费主义“绑架”的物化休闲,是盲目化、模式化的“被动”休闲,被动的休闲只会让人疲于奔波在各种存“形”去“意”的休闲活动中,而不能让人们在休息、反省、沉思中体会自主休闲带给我们心灵的放松、精神的愉悦、心理的满足和内心的充实。因此,生态休闲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有利于实现人身心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受社会、经济等外在因素强迫的自主休闲。 WWSGaSsNm2bHy4kMfT+bbuWHxGBT9r+e1DOl7QKNMYoPNIwVQ3AxFdQJv9Yz9e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