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落后是俄国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特性。这首先源于俄国历史的开端晚于西欧,与日耳曼人征服罗马不同,“东斯拉夫人的原始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比较缓慢,他们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同时也决定了这种发展和这种社会结构的很大的独特性” 。落后始终影响着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即便到了 20 世纪初,也仍然是俄国革命形势的背景底色。列宁在十月革命一周年谈到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时说,由俄国来开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绝不是由于俄国无产阶级有什么功劳,也不是由于它比别人先进,相反地,正是资本主义的特别软弱和落后,以及特别逼人的军事战略形势”。 托洛茨基在论述革命的历史背景时,也谈及俄国相对西欧的落后:“俄国历史最基本也是最稳定的特点就是其发展的迟缓性,以及由此相伴产生的落后的经济状况、原始的社会形态和低下的文化水平。”
普列汉诺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匮乏、文化贫乏、思想闭塞的封建专制国家开启了他的革命之路。俄国独特的历史条件孕育了他革命思想从启蒙、成长到成熟的全过程。有鉴于此,详细概括普列汉诺夫所处时代的国内背景是必要的。“此外,由于俄国马克思主义对国内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因而需要对沙皇专制帝国的本质给予更多的关注。”
俄国作为专制持续时间最长的欧洲国家,其封建统治在 19 世纪中叶仍然十分稳固 。沙皇政府作为统治者,掌握着国家一切政治资源。它的中央集权制对社会的统治程度,是西欧专制国家无法比拟的。
政治制度上,俄国独特的沙皇专制制度规定国家是土地的所有者,拥有大部分的非农业部门 [1] 。沙皇并掌控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形成了一整套对内镇压的国家机器。到 19 世纪中叶,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世袭贵族,占据了俄国绝大多数的土地 ,并拥有稳固的土地所有权。政府规定的国家官僚机构与贵族等级制度的对应融合 ,大大加深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力度。尽管名义上依旧是沙皇政府统治,但在现实生活中沙皇政府可以通过官僚贵族、地主阶级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力度和范围。专制力度之强不仅决定了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政治基础,也使得“沙皇专制国家经受住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和随之而来的拿破仑扩张的考验” 。
经济形态上,庞大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上层建筑,意味着支撑它的经济基础是极其落后的。这种极度落后性,致使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无序性、复杂性和跨越性。当然,“一个落后国家固然要吸收先进国家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可是这并不等于它盲目地模仿后者,复制后者以往所有的发展阶段。” “跨越过渡阶段的可能性当然不是绝对的,其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文化容量。而且,落后民族在采用外部现成的文明成果以适应自己比较原始的文明的过程中,往往会降低这种做法的效能。如此一来,文明同化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了矛盾的性质。” 作为奴隶制度在封建社会的“变种”,农奴制在俄国根深蒂固。在 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农奴的生活条件与奴隶非常接近,与中世纪欧洲隶农的地位差不多。农奴依附于他们的主人,而不是土地,只有少数人在大规模的采矿业、建筑业和工业活动中工作,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封建农业中” 。即使 60 年代后农奴制度的废除,也是按照贵族利益、不合比例地展开。拥有土地的农民数量少于农奴制下的农民数量,农奴因分得贵族土地而付给贵族高昂的补偿费,“农民获得的自由也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数农民尽管在法律意义上拥有土地,但仍然受当地贵族的剥削,同时又受中央政府苛捐杂税的盘剥” 。农奴制的残余直到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后才彻底消除。
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方面,俄国大力宣扬东正教,走政教合一道路。政府通过东正教麻痹广大群众,以服务于沙皇专制的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民族关系方面,政府大肆鼓吹大俄罗斯主义,将四处扩张并吞并的领土都作为自己的殖民地,鼓吹“俄罗斯民族优越论”,“宗教不独立,教育机构的自治也微乎其微。帝国的意识形态并不复杂,它打的旗号是‘权威、正统和民族性’。这一意识形态的谱系是清晰的、绝对的” 。沙皇政府正是以此为原则,力求在整个全俄境内建立沙皇专制、东正教和俄罗斯民族统治的大一统国家。
虽然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源于彼得大帝时期的改革,但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到 19 世纪 50 年代,俄国城市人口不足总人口的10%,其中仍然处于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的人口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城市本质上应是行政、军事和商业中心,但是在俄国城市更多的只有零星商业,仅有的大工业只是统治阶层为了满足自己军事上的需要而强行干预的产物。国内私人资本并不是 19 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力量。这也部分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 1789 年、1830 年和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未能在沙皇统治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直到 1861 年开始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发展才走上正轨。但与英、法等国相比,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落后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面对更具活力的西方国家,沙皇政府也开展了工业化自救,但是一方面生产侧重于重工业和军工业,轻工业和民用工业大为滞后;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用封建方式为沙皇提供资源,在新建立的工业企业普遍使用强制劳动,从而成为一种强化的剥削形式。“沙皇政权引进西方文化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俄国的现存社会及其制度,而是为了增强它的力量,巩固它的基础。” 落后和发展并存是当时俄国的主要特征,19 世纪晚期,政府在更大的规模上一再进行加速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尝试,导致各种矛盾因此而激化,并为该体系最终的分崩离析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作为资本主义的主导者,俄国资产阶级分散在全国各地,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政治上依附于沙皇政府,不敢与之对抗,更不敢领导无产阶级开展革命。与西方国家涌现出一批对资本主义发展有卓越见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不同,俄国资产阶级呈现明显的落后性。英、法、德等国资产阶级政党普遍比工人政党成立时间早,而俄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成立于 1905 年,比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创建晚了 7 年。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无产阶级共同反对封建专制不同,俄国资产阶级反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它与沙皇政府联合,共同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的资产阶级,同时也造就了它的对立面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在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在俄国只用了几十年。” 在俄国,集中在大工厂、采矿工业、铁路部门的工人,1865 年约为 70 余万人,而过了 25 年,人数增加了一倍。到 19 世纪末,俄国全部产业工人大约有 1000 万人。 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俄国无产阶级遭受封建沙皇和本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被枪杀、逮捕、流放比比皆是。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俄国无产阶级特有的高度集中性。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重工业、军工业和铁路的大发展积聚了大量工人,提升了无产阶级的规模和战斗力。19 世纪 70 年代工人在自发罢工运动兴起后就意识到建立工人集中组织的必要性,以工人协会领导工人开展经济、政治斗争。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斗争,使无产阶级意识到暴力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俄国革命的一波三折,除了阶级特质外,种类繁杂的社会思潮也影响了革命发展。英国的工联主义与法国的蒲鲁东宣扬的无政府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扰乱了工人的革命意识,腐蚀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总之,沙皇政府严酷的政治、经济制度,大肆奴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无产阶级自身的艰苦处境,决定了在这样的军事帝国主义多民族大国,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尽管沙皇政府废除农奴的改革并不彻底,“但毕竟还是打破了封建农奴制度的坚冰,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资本主义在俄国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工业部门逐渐采用机器生产方式。“可以说,正当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俄国也较快地初步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产生了第一批垄断组织。” 至 20 世纪初俄国也过渡到帝国主义,只不过这种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前资本主义色彩,“可以说是被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密网紧紧缠绕着” 。列宁曾评论说:“如果把俄国前资本主义时代同资本主义时代作比较……那就必须承认,在资本主义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如果把这一发展速度与现代整个技术文化水平之下所能有的发展速度作比较,那就确实必须承认,俄国当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缓慢的。” 进入 20 世纪,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却成为当时帝国主义一切社会矛盾的集合点。
首先,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极其突出,马克思说过,西欧大陆的国家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普列汉诺夫等俄国革命家多次引用这一观点,来论证“俄国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而造成的社会阶级矛盾” 。
矛盾一方面源于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之间。这是俄国社会最主要也最突出的矛盾。虽然当局为了缓和民众情绪推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结果却是,俄国贵族成了改革的受益者,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在经济上为改革政策承受了沉重的负担,在人身自由方面更受到残酷的奴役。上下阶层的差距不断扩大。民粹主义兴起的暗杀沙皇政策,并没有换来人民希望的生活,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 随着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3000 多家大中型工厂倒闭,10 多万工人被裁,在职的工人工资骤减。工人们纷纷上街游行,明确提出“打倒沙皇专制”的口号,不仅得到了包括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拥护,甚至地主阶级和部分资产阶级,也因为不满沙皇的暴行,纷纷走上反对沙皇统治的道路上。终于在 1905 年的革命中沙皇政府被推翻。
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通过对工人阶级惨无人道的剥削来实现的。俄国资本主义起步较晚,为了赶超英、法、德等先进的资产阶级国家,俄国资本家开始加紧压迫本国无产阶级,工人们处境越发艰苦。美国工人在 1866 年就已经提出了 8 小时工作制的要求,而在 19 世纪 80 至 90 年代的俄国,却还在重复着西方工厂幼年时期的骇人听闻现象。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普遍在 13 至 14 个小时以上,这在欧洲是最长的工作日。 由于劳动极端繁重、没有安全技术和保护措施,以及保险医疗的缺失,致使俄国工人有极高的死亡率。老百姓称工厂为“伤筋动骨所”。工人的工资极低且经常被工厂主无端克扣。工厂里大量使用女工、童工,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他们“在地窖、阁楼和陋室中住得愈来愈挤,比往常更加吃不饱,他们把家里最后剩下来的一点破烂也出卖给了高利贷者” 。非人的待遇使俄国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先是不断发生小规模的骚乱,后来发展成有组织的罢工。特别是在 70 年代中期成立“南俄工人协会”“俄国北方工人协会”的组织领导下,工人运动有了更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1870—1879 年间,俄国工人举行过 187 次罢工运动;而在 1880—1889 年间,则多达 323 次。 1901—1903 年的经济危机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工人纷纷罢工游行,斗争迅速遍及全俄几十个大城市,到 1903 年夏天发展为政治性总罢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深。
同时,地主贵族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也极其突出。虽然政府于 1861 年被迫废除了农奴法令,但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激化。一方面,农奴制的废除使得地主们趁机以各种方式大肆掠夺土地和农民,农民如果想获取属于自己的土地与自由,需要付出比原价高二、三倍的赎金。 部分地区甚至交了赎金后,农民依旧要向之前的地主服役多年。另一方面,沙皇政府规定:土地的所有权由农村公社掌管,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沙皇政府掌管农村公社的行政、立法权,农村公社实质上成为沙皇政府在基层统治的代理人。这些措施使得广大农民民不聊生,各地区农民骚动和起义频发。
沙皇俄国还是一个民族大监狱。在政治上,占总人口多数的非俄罗斯民族完全没有任何权利。 政府规定:在非俄罗斯民族居住的地区,国家公职几乎完全由俄罗斯人充任,并强制所有机关、学校、法院必须一律使用俄语。为了反抗沙皇政府在国内奉行的大俄罗斯主义,各地不断爆发民族起义。尤其在乌克兰、伏尔加流域极为突出。
其次,沙皇俄国与一些落后国家、地区的矛盾突出。如前所述,俄国资本主义在 20 世纪初也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虽然并不发达,但是,它仍然具有一般帝国主义的扩张本性” 。同时,这种扩张本性又与沙皇制度的暴虐以及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侵略性特殊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受此影响,沙皇俄国对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国广大地区大举进攻,大搞殖民地压迫和军事剥削侵略。这实质上是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附属国矛盾的一种反映。
再次,沙皇俄国与西方其他列强的矛盾不断激化。19 世纪末,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沙皇俄国不满原有资本主义势力,主张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双方斗争不断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一触即发。 局部地区摩擦最终酝酿为俄、英、法三国同盟与德、意、奥三国协约为争夺世界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一战”激战正酣,俄国又把目光转向中国,强行霸占辽东半岛,修建海军基地,加快修筑中东铁路,强硬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为了共同瓜分在华利益,日本也加紧扩军备战,日俄战争爆发。沙俄作为欧洲最大的反动堡垒,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总之,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特别尖锐地反映了出来,由于沙皇政府的利益与西方帝国主义利益的交织与牵涉,它被卷入帝国主义体系并成为当时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与此同时,历史还造就了解决这些矛盾的阶级力量——俄国无产阶级及其同盟军。革命终将不可避免。这场革命是什么性质?将俄国带向何方?对世界历史进程有何影响?考茨基对此作了深入思考。他指出:“现在可以认为,斯拉夫人不仅已经踏进革命民族的行列,而且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的重心正在日益转向斯拉夫人。” “新的一代英雄任务已经在俄罗斯民族中成长起来,并且现在已经不再是孤军作战了……我们正在面临着俄国革命斗争的新时代……从西方接受了革命首创精神的俄国,现在可能成为西方革命动力的源泉” 。考茨基的论述启迪了比他小两岁的普列汉诺夫,促使他去思考如何在俄国以马克思主义之“火”“点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 P.Gatrell, The Tsarist Economy 1850—1917 London:Batsford,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