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一、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湘赣边、赣西南、湘东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于湖北汉口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成立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10月7日进驻宁冈茅坪,开始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湘南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接连打败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突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师。从此,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湘赣边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26日,敌人向井冈山发动进攻。井冈山军民在彭德怀等人的指挥下,凭险抵抗三昼夜,终因敌众我寡,井冈山失守。井冈山失守后,湘赣边区陷于严重白色恐怖之中。边界各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大部分遭到破坏,随红五军突围的湘赣边界特委成员在遂川边境被打散,特委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为了恢复、重建湘赣边界党组织,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斗争,2月中旬,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特委巡视员兼茶陵特别区委书记宛希先,克服重重困难,与永新、宁冈党组织取得联系,在九陇山召开茶陵、永新、宁冈3县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组建了湘赣边界临时特委(称二月临时特委)。3月14日,原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陈正人从遂川来到九陇山,召开边界特委扩大会议,成立了新的临时特委(称三月临时特委)。4月,原特委书记邓乾元回到永新,恢复特委工作,并将永新、宁冈、茶陵、莲花等县部分地方武装与李灿部和王佐部合编为红军独立团第一团,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逐步恢复了井冈山、九陇山两块军事根据地。在边界特委领导下,边界各级党组织开始恢复,茶陵、酃县、永新、宁冈、莲花等县的党组织很快健全,并开展了活动与斗争。随着湘赣边界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和地方武装的发展,湘赣边界工作局面有了明显好转。这时,早先撤离井冈山并在瑞金与红四军会合的红五军,遵照红四军前委决定,从赣南返回湘赣边界。5月2日,彭德怀率红五军到达宁冈茅坪。红五军的到来,不仅增强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而且带来了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和巩固根据地的斗争经验。边界特委“感觉到政治上有重新布置的必要”,便于5月10日在宁冈古城举行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二届四次执委扩大会议,重新研究部署边界的工作。这次会议制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工作方针、任务与措施,成为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湘赣边界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后,在边界特委领导下,湘赣边界党的组织、红色政权、割据区域和地方武装都得到发展,不仅恢复巩固了老区,而且发展了新的红色区域。6月底,红五军接连收复遂川、宁冈两座县城。10月攻克永新县城,特委机关由农村迁入城内,实现了边界特委政治军事中心由宁冈向永新的转移。9月25日,中共中央致信湘赣边界特委,确定特委的管辖区域为永新、莲花、宁冈、攸县、酃县、茶陵等县,特委由湖南省委改归江西省委领导,特委机关迁入永新县城。从此永新县城成为湘赣边界革命斗争的中心。经过一年的斗争,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边根据地基本形成。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 :1930年1月初,红五军由湘鄂赣边来到湘鄂边开展游击活动,湘赣边革命斗争获得更大发展。1930年1月,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合并为赣西特委,将赣西和湘赣边红军合编为红六军。2月6日到9日,由毛泽东主持在吉安县陂头召开了红四军前委、红四军、红五军军委和湘赣边界、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陂头”会议),决定扩大红四军前委为总前委,同时将湘赣边、赣西、赣南三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统一领导所辖地区的工作。3月15日,赣西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吉安富田召开,在这次大会上确定了赣西南地区党组织的主要斗争任务。为了便于领导,赣西南特委分设了东、西、北、中、河东、河西六个行委。在此期间,赣西南特委在整顿革命政权、分配土地和发展群众武装等方面,基本上执行了前委的正确指示,因此,整个赣西南地区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根据地也得到进一步巩固。但是,赣西南特委组成不久,在领导的思想上就表现了某些“左”的倾向,把夺取吉安、赣州进而夺取江西全省政权的长远斗争目标,当作当前的行动纲领,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组织和领导革命群众和地方武装,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主力红军参加的情况下,连续八次攻打吉安城,但最终未能攻破吉安城,徒然受到很大伤亡,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在此期间,红四军和红五军得到很大发展,并分别组成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转战至赣西南地区,并攻下了吉安城。但部分人继续坚持贯彻执行立三路线,要红军攻打南昌、九江。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对这种“左”的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经过袁州会议、峡江会议和罗坊会议,这种“左”的错误基本上得到纠正。赣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在总前委领导下继续得到发展。

湘东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统治,混战连年不断,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也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造成了有利于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新形势。湘赣地区的革命斗争在这种形势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30年3月,红五军由赣西地区返回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不久,打下了平江、修水、万载等县城。5月,在赣西南地区活动的红六军来到萍乡地区,打下了萍乡县城,占领了安源。7月下旬,由红五军发展组成的红三军团乘湖南国民党军主力南下追击李、张联军之机,在平江地区击破敌人的拦阻,一举攻入长沙,占领十天。由闽西进至江西南昌附近的红一军团,得知红三军团从长沙退出并受到湖南国民党军的追击,为了援助红三军团,由江西进到湖南,在浏阳文家市歼敌一个旅,接着会合红三军团,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8月底开始,红一方面军包围长沙近半月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主力红军的这些活动,给湘东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以很大鼓舞。与此同时,湘东地区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原属中共湘鄂赣特委领导的浏阳、万载和宜春等县,早就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和小块根据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浏阳及其附近各县农民自卫军就有了很大力量。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撒播了革命的种子。1928年春,浏阳东乡的革命群众在金狮冲成立了浏东赤卫队。1929年10月,在红军帮助下,以大光洞和萤火洞为中心,建立了浏阳第一区工农兵政府。原在粤汉铁路长岳段任工人纠察队队长的王震带领近20名党员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团体骨干,于1929年6月到7月间从武汉返回家乡浏阳,先后成立湘鄂赣边第十八、十九两区委。1929年年底,两区委正式成立了游击队。1930年3月18日,中共浏阳县委根据湘鄂赣特委的指示,举行了全县起义。在此期间,万载黄茅地区和宜春慈化地区的革命斗争和地方武装,也都有所发展。莲花、茶陵和攸县,原是西路地区的一部分。这时的莲花赤卫大队和永新、宁冈等县的赤卫大队一样,是编组红六军、红二十军后重新发展起来的。茶陵的地方武装在1930年春再次组成赤卫大队,在县委领导下活动于茶陵县城周围,发动群众,袭扰敌人。醴陵和萍乡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共安源特区委领导。大革命失败后,这一带革命群众的武装斗争虽然经过多次曲折,但革命力量始终存在,醴陵游击队活动在醴陵、萍乡一带。1930年5月,红六军攻占安源,安源煤矿工人在红军的帮助下组织了工人武装纠察队。红六军转移后,这支工人武装转移到醴陵的农村地区,同那里的革命力量会合,共同进行斗争。在这种形势下,中共湖南省委为了加强对湘东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湘东特委,并将原属湘鄂赣特委领导的浏阳、万载、宜春和原属西路行委领导的莲花、茶陵、攸县以及安源特区委领导的醴陵、萍乡、株洲等县划归湘东特委领导,建立湘东革命根据地。

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随着湘东、赣西地区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并连成一个整体,特别是1931年2月湖南省委机关遭破坏和1930年12月江西吉安“富田事变”发生后,在湘赣边界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苏维埃区域便提上了中共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1931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苏维埃区域党的组织决议案》, 决定撤销赣西南特委,在赣江以东地区成立赣南、赣东、永吉泰等三个特委,赣江以西的西路、北路分委和湘东南特委所辖地区组建湘东南省,成立湘东南省委。随后,中央又决定改名为湘赣省。7月中旬,王首道等受命在永新县城主持召开了湘东南特委、西路、北路分委负责人联席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关于建立湘赣省与任命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负责人的决定。会上就肃反和扩大红军问题进行了研究,决定建立政治保卫处和少共(共青团)临时省委:将湘东南独立师改为湘赣红军独立一师,并将原西路分委指挥的独立第七团,补充改编为湘赣独立第七团,将湘赣游击队改编为湘赣红色警卫团。为了使各项工作不受影响,会议还宣布:湘东南特委、西路分委在正式成立省委、省苏维政府以前,仍暂时保留,协助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经过筹备,1931年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和临时省苏维埃政府在永新县城、钱山、象形等地同时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建立湘赣省的建置和管辖范围,号召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反对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和开展重新分配土地等工作。此时,湘赣省管辖的范围包括湘东南特委领导的酃县、茶陵、攸县、醴陵、莲花、萍乡,西路分委领导的永新、安福、吉安、遂川、宁冈,北路分委领导的新余、分宜、宜春、峡江、清江,南路分委领导的上犹、崇义、万安、信丰、大庾等21个县及株洲直属区,不久又与湘南特委领导的安仁、资兴、耒阳、郴州等县沟通了联系,范围扩大到25个县和1个直属区,形成了以永新为中心,东起吉安永阳赤白交界处,西至茶陵近城赤白交界处,南至永新关背苏区,北邻萍乡赤白交界处,纵横各300余里,总面积达2.8万平方千米,人口近百万的整块苏区。苏区武装力量主要有:由湘东南独立师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第一师,红三师第七团,红二十军一七五团,共2000多人、近1500支枪。至此,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成立的时候,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已经开始。1931年7月,蒋介石趁中央红军苦战后未得休整和兵力分散的时机,迅速调集30万人的兵力,自任总司令,对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企图一举击破红军主力,在赣江一带将中央红军彻底消灭。在湘赣苏区周围,它调用7个师约6万余人的兵力配合行动。国民党军企图首先用封锁的办法来限制湘赣红军策应中央红军的作战,并相机以机动部队突袭和侵占湘赣苏区中心区域,陷红军于不利地位,准备在进攻中央红军得手后,再增添兵力围歼湘赣红军。

湘赣临时省委一成立,就领导全区军民立即投入配合中央红军反对敌人第三次“围剿”的斗争中。为了增强部队的战斗力,湘赣临时省委决定将原红二十军的第一七五团编入湘东南独立师,并将湘东南独立师改名为独立第一师,将西路地区的独立团改为独立第七团,由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统一指挥。同时积极整理地方武装,设法增强其战斗力,对敌展开作战。遵照中共中央“以主力向东南发展”的指示,8月间,独立第一师进至遂川地区,打击反动地主武装,并寻找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与之作战,以求通过胜利的战斗巩固和发展遂(川)酃(县)宁(冈)苏区,进而与上犹、崇义苏区联结起来,使湘赣苏区成为中央苏区西侧的坚强屏障。9月28日,独立第一师会同独立第七团、安福独立营、河西教导队、当地游击队和暂留湘赣苏区活动的红三军团特务营前往永阳,攻打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的一个团,并将其全部歼灭。红军俘获敌军团长毕卫汉及以下官兵将近1000人,缴枪800余支。之后,独立第一师按省委指示,转向上犹和崇义等地区开展工作,他们首先攻克上犹,继而攻下南康县的塘江,严重打击了敌第十二师和地主武装,并帮助建立了赣南独立师。

11月初,国民党军集中十个师连同地主武装共约8万人“围剿”湘赣苏区。第十一、第十四、第四十三、第五十三和第七十七共5个师配置在赣江沿线,第十八师和第五十九师配置在袁水沿岸地区,第六十二师和第六十三师配置在攸县、茶陵地区,第二十八师和第十二师的第三十四旅配置在遂川、万安和赣县地区。国民党军企图以东面的主力部队首先侵占苏区的城镇和交通要道,构筑碉堡,将苏区割裂封锁,然后实行分区“清剿”。11月中旬,国民党军对湘赣苏区的“围剿”全面展开,第七十七师由吉安经安福进占莲花,第十四师进占永新,第二十八师又占永阳,第六十二师和第六十三师也开始由攸县、茶陵向苏区推进。中共湘赣省委查明敌军企图后,连续召开几次党委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布置应敌工作,随后还制定了《关于实行战争总动员,冲破敌人围剿,巩固苏区的决议》。省委明确指出:在目前敌人有计划地进攻湘赣苏区的严重形势下,党的紧急中心任务是实行群众总动员,集中一切力量冲破敌人的围攻。省委还决定由林瑞笙、李朴、冯建元、刘锋、袁任远组成临时前敌委员会(以下简称“临时前委”),林瑞笙为书记,统一指挥湘赣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省委将独立第七团和由湘南游击队改编的红色警卫团组成独立第三师,师长冯建元,政治委员甘泗淇,政治部主任袁任远。同时,急调在上犹、塘江一带活动的独立第一师迅速北返,同独立第三师一起对敌展开作战。12月初,湘赣独立第三师和河西教导队,以伏击手段在永新县澧田附近全歼灭敌军一个营和永新保安队。1932年1月,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成立湘赣军区,张启龙任总指挥,甘泗淇为政委。在军区的统一指挥下,湘赣红军对莲花守敌第七十七师展开进攻,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迫使其弃城突围,逃往萍乡。至此,国民党军的“围剿”完全粉碎,湘赣根据地被敌人占领的地区又全部收得。2月,独立第一、第三师合编为第八军。第一师师长李天柱、政委王震兼代红八军军长、政委。1933年6月,红八军被改编为红十七师,并同由湘鄂赣苏区调来的红十八师合编成红六军团。

1931年10月8日,中共湘赣省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员会,王首道为书记,并通过了政治、组织、苏维埃等问题的决议案。17日,湘赣省召开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产生了湘赣省苏维埃政府,选举袁德生任主席。大会详细讨论了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就政府组织,军事、土地、经济、文化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决议。

粉碎敌人的局部“围剿”后,湘赣苏区的管辖区域有赣西各县、湘东南各县、江西之南路各县、湖南之湘南游击工作区域。此区城共包含25个县,均可互通交通。但江西之南路、北路,湖南之湘南尚未取得斗争上的密切联系,整块苏区只有永新、安福、吉安、宁冈、遂川、茶陵、攸县、酃县、萍乡、莲花等10个县,以永新为中心,湘赣苏区走上了巩固和发展的道路。

从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湘赣苏区进入全盛时期,尽管受到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未得到全面贯彻,因而,土地革命深入开展,苏区的各项建设都获得了很大发展。1932年3 ~ 6月和7 ~ 9月,在省委领导下,全省开展了两次革命竞赛,竞赛内容包括扩大苏区、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搞好工会工作、加紧苏维埃建设、继续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开展白区工作、加紧“肃反”工作、加强两条战线上的斗争等八项。然而,由于第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和敌人的进攻,竞赛被迫中断,而后期又出现了一些问题,使红军减员,苏区缩小,给革命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总的来看,这两次革命竞赛,调动了湘赣苏区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苏区各项工作的发展。在全盛时期,苏区扩大到赣江以西、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的广大地区。

三、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丧失

1933年2月,敌人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八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北出袁水,会合湘鄂赣的红十六军,打击袁水流域之敌,配合中央红军作战。3月9日,红八军日夜兼程赶到新余以西地区,却因两次强渡袁水失败,与红十六军会合的计划未能实现,遂改变行动方向,直逼赣江并占领了新淦县的三湖、廖圩和界埠,此举严重威胁了敌人的赣江交通,有效配合了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3月中旬,湘敌第十五、第六十三师和赣敌第二十八师,对湘赣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八军经中央军委批准,返回湘赣根据地作战。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红八军于4月7日在粤田圩歼敌第二十八师一个营,5月6 ~ 7日,在莲花的九度冲地区,歼敌第六十三师15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5月29日,又在茶陵、莲花交界的塘下、棠市一线与敌四个团一个营激战,将敌人全部击溃,俘正团长以下官兵800余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粉碎了敌人对湘赣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1933年夏,蒋介石在加紧准备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同时,以其西路军第一纵队的6个师,约5万人,准备“围剿”湘赣革命根据地。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统治的党中央,以反对所谓湘赣罗明路线为借口,解散湘赣省委,成立新省委,错误地将原有的领导及其他许多干部当作“右倾机会主义动摇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斗争。6月,党中央派任弼时任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军区政治委员。7月中旬,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师长萧克,政委蔡会文。红十七师同红十八军组成红六军团,暂由红十七师领导人统一指挥。

7月26日,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第一阶段(9月底前),在永新、宁冈、莲花和茶陵地区消灭敌人的第一纵队;第二阶段,以一个师北渡袁水,与红十六师会合,消灭“围剿”湘鄂赣根据地的敌军第二纵队。7月底,红六军团挺进莲花、宁冈、茶陵、醴陵、萍乡等地区,不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遭到敌人的夹击,遂于10月中旬返回永新地区。

11月初,敌第一纵队司令刘建绪率3个师,对湘赣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8日,红六军团在莲花县以南梅花山防御,将敌击溃,歼敌近千人。12月15日,又在万安县潞田歼灭敌人一个团的大部分。1934年2月初,红十七师奉中央军委命令,北渡袁水,会同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六师向南浔铁路永修地区活动,未果。于3月下旬返回湘赣革命根据地。4月5日,第六军团在永新县沙市伏击敌人,歼敌一个旅,俘敌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

6月3日至7月4日,第六军团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在永新县金华山、松山进行单纯防御,与敌军打阵地战,致使红军力量削弱,根据地缩小,斗争形势严峻。7月23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到湖南中部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并指定任弼时、萧克、王震三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领导红六军团的行动。8月7日,第六军团开始突围西征,后到了黔东地区与红三军会师。至此,湘赣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

红六军团离开后,湘赣苏区政府主席谭余保以及曾开福、彭明辉、段焕竞、刘培善等率领湘赣边独立第一团和游击队转战于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和江西的永新、莲花、萍乡、分宜等地。 QVHN/cBfbRPul1aLalbgBvpvivWDkCRJFhjtqmpr3iqi958Ckoyn/sRotp1dI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