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古代贤哲推举孟子

自汉以来,研《孟》者众多,成果丰硕,并形成了专门学问——《孟子》学。宋代二程合《四书》,朱熹注《四书》,《孟子》入经,孟子地位逐渐提升,更多的人关注《孟子》,《孟子》学渐成显学。《孟子》是入世哲学,所以历代统治者关注《孟子》,借助它教化民众,安邦治国;学者研治它,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提高学识。古代学者在诠释孟子思想时,基本都与当时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挖掘其时代价值。我们仅举三例说明之。

1.董仲舒对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申发

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天命是人力之外的决定力量,人只要能尽心养性,以天作为心的终极根据,不仅可以“知天”,还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天意与人事能交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概念。董仲舒明显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者说孟子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那么董仲舒为什么要申发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呢?他仅仅出于推崇孟子吗?不是,主要是为他的“君权神授”立论寻找圣学依据。董仲舒不仅提出“天人感应”思想,还提出“君权神授”概念。天人感应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君应天,以天应人。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是由上天授予的,但是这个权力不能让君主为所欲为,也要顺应天命,并且天命与人民的意愿相通,天命通过人们的意愿表达出来。秦行暴政,忤逆天意,天意让人民起来反对秦朝,而刘邦顺应民意,推翻了秦,顺应了天命成了皇帝。汉景帝朝的国策辩论,引出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古代讲究忠孝,忠孝是中国道德的核心,其他道德准则都是从此引申出来的。如果按照忠孝的概念,那么秦末起义和西汉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董仲舒为了维护皇权的绝对性,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故提出“君权神授”理论,目的是从理论上解决汉代替秦的合法性问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说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封建王朝更替的合法性问题,也契合了孟子的天人合一和民本思想。

2.宋理学家对孟子理欲观的诠释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认为人的欲望寡浅才能保持住善良的本性,多欲则会丧失善良的本性。程颐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云:“人欲肆而天理灭”,他把破坏封建道德伦常的个人过度欲望叫做“人欲”,“灭人欲即是天理”,“灭私欲即天理明”,这里的私欲指的是人欲。此后朱熹又强调“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必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故“存天理,灭人欲”成为朱熹理欲观的高度概括。孟子提倡寡欲,理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北宋王朝一开始就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大地主、大官僚以随意购买的方式兼并土地。在理学家看来,这种无限兼并是可怕的“人欲”,为了不让这种“人欲”横流,他们便应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理论。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宋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出于儒家学派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建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理学是建立在孟子哲学之上的理论体系,孟子强调寡欲,宋理学家要灭欲,要灭的不是人的生存之欲,是纵欲和贪念。不是否定孟子理欲观,是发展了孟子的理欲观,是挖掘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3.康有为借《孟子》言志

康有为1901年创作完成《孟子微》,在序中言:“举中国之百亿万群书,莫如《孟子》矣。传孔子《春秋》之奥说,明太平大同之微言,发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隶天独立之伟义,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钳制之中,莫如孟子矣!”事实上康有为在《孟子微》中对孟子申发不多,真正意图是要借孔孟的权威,言自己的“大同”社会理想,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或消除维新变法的阻力。是借《孟子》言志立说。“大同”一词,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早有人说过,但像康有为这样,套用孟子思想,进行系统阐述还前所未有。所谓大同,康有为云:“大同之世,人人以公为家,无复有私,人心公平,无复有贪,故可听其采取娱乐也。”具体说就是仁爱亲亲、独立平等、民主民权、公举共政。“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也。孟子已早发明之。”不管是民主思想,还是社会理想,康有为都从《孟子》中找到了注脚。康有为的“孟子微”,实际是“大同微”,他打着孟子的旗号,绘制大同蓝图,其根本意图是为他的政治改良变法鸣锣开道,拉住孟子为自己的理论做免费广告,以便产生“名牌”和权威效应,用心何其良苦。康有为在《孟子微》中,托圣人之论,言自己的理想与主张。这样做,一是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二是可以减小实践中的变革阻力。这就展示了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3GN2mamia230y/WIITGeU+CYHas83wiuzIv0evhQBhoF6vy9UDEsiKUGyN5M4b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