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成果丰硕

用成果丰硕来言清代《孟子》学,实不为过。它不仅著作数量惊世,更以著作的高品位而传世,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一、著作量大

如前所述,清代《孟子》学,单考据类专著就有146种,另外在114种《孟子》学专论中还有64种侧重于考证,这两者相加就有210种。如果再考虑清代《四书》学中的《孟子》研究成果,数量盖在千种以上。而在清代之前,宋代是中国经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朱彝尊《经义考》辑宋一代《孟子》学著作总共也仅百余种。就绝对数量言,清代《孟子》考据成果是宏丰的。

著作量大,还表现在单部作品的篇幅大,容量大。按中华书局1999年版《十三经注疏》标点本计算,《孟子注疏》中赵注加孙疏总共约有70万字,按齐鲁书社1992年版朱熹《四书集注》标点本总共不到26万字,其中《孟子集注》约13万字。在清代考《孟》专著中,与朱熹《孟子集注》相当的有15部左右,像阮元《孟子校勘记》、曹之升的《孟子年谱》、蒋一鉴的《孟子章句考年》都在20万字以上,焦循的《孟子正义》近80万字。单部作品的容量大,一可反映学者勤苦程度,二可反映学者对某一问题研治深入的程度。焦循《孟子正义》之所以能担当“集大成”之名,与篇幅不无关系。首先,焦氏在《正义》中共引各类文献826种10796次,在篇幅小的著作中是无法做到的。其次,焦氏《正义》之所以被称为“集大成”,一是它对赵岐《孟子章句》进行了全面疏证,二是汇集了前贤时彦治《孟》的主要成果。若能如此,非鸿篇巨制不可为也。

二、质量高

论清人考《孟》的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考察。

1.学术至上,求真求实

在学术领域,历代都有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作,在清代也很难说没有,但在《孟子》学考据领域,似乎未见踪迹,说明学者治学是求真趋实的。清人在学术上自由争鸣,切磋学问,不惧权威,大大推进了学术趋真,使得学术成果品位整体上升。比如孟子游历问题,阎若璩是清前期经学大师,对《孟子》的时、地之考,成就赫然,令人折腰。但他一反赵注、《史记》之述,提出“先梁后齐”之说,引发群起而辩之的景象,不管是否有最终结论,愈辩愈明是确定无疑的。

2.勇于考,善于证

考据,一要考,二需据。所谓考,就是要寻觅线索,探其源流。所谓据,即言之有据,证之以实。清代学者之考证,不仅善于发现新问题,对前人考证过的问题,也多方引证,不轻信前贤所说,自己不轻作结论,而是多方求证,反复辨证,最后明以己见。这样的著作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可流芳后世。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云:“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于淮泗入江之说,赵岐不注,孙奭疏曰:“江,九江也。” 朱熹《四书集注》言“据《禹贡》及今水路,惟汉水入江耳,汝、泗则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谓四水皆入于江,记者之误也。” 孙奭所说,不可信,亦不合情理。朱子据《禹贡》,言“记者之误”。对这一问题,清代不低于二十个学者论及之。阎若璩申朱子曰:“淮水入江,自孟子一时误记,朱子所谓不必曲为解说最是。” 阎氏据史实与水路进行考证,补朱子之说。但清代孙兰、孙星衍、焦循、宋翔凤等人认为《孟子》所言“排淮泗而注之江”无误。焦循引《禹贡》《舆地隅说》《分江导淮论》《水经注》《汉书注》《舆地纪胜》《货殖传》《史记》《舆地广记》《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合肥旧志》《尔雅》《汉书》《庄子》等证之。宋翔凤还引《墨子》《淮南王》《地道记》等续证之。经过那么多学者的反复考证,我们认为,孟子所谓禹“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应为史实。

3.影响深远

在《孟》学史上,论及考《孟》,汉至明代不可或缺的著作仅赵岐《孟子章句》、孙奭的《孟子正义》和朱熹《孟子集注》。而论及清代考《孟》,人们就会想到朱彝尊的《孟子弟子考》、阎若璩的《孟子生卒年月考》、任启运的《孟子考略》、任兆麟的《孟子时事考》、周广业的《孟子四考》、崔述的《孟子事实录》、张宗泰的《孟子七篇诸国年表》、焦循的《孟子正义》、阮元的《孟子注疏校勘记》、宋翔凤的《孟子赵注补正》等等,至少阎、周、焦、宋之著作,是研究清代考《孟》不可缺少的,焦循的《孟子正义》成就高、影响大更是无与伦比的,近代以来许多涉及清代考据的学术著作都推崇他们。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都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 7Sph/MpuUTLiRClqovBZ2FsC0ElnzqcpWhn6Yy1u++j93HNkbDUp1FANiTpPbm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