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明代《孟子》考据学概略

明代《孟子》考据学是明代考据学的一部分,所以总体发展走向的曲线与明代考据学走向的曲线基本吻合。换句话说,明代《孟子》考据学的发展演变,既可以折射明代考据学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作为明代各种思想倾向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的缩影。

明初,统治者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极为严密,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程朱理学盛行。中期,王阳明心学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之下,明代的《孟子》考据学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前期、中期发展较为缓慢,直到后期实学兴起,考据学风渐盛之时,其发展才较为迅速。明代《孟子》学,与汉、唐、宋、元《孟子》学相比,有诸多不同;在明代经学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两点较为突出:

1.学者较多、著述亦丰

首先,治学队伍庞大。对明代《孟子》学著述进行较为全面系统辑汇的清代学者朱彝尊,其《经义考》中共辑录明代《孟子》学著述22人22种。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明代研《孟》学者188人,著述357种。在188个研《孟》学者中,明代经学影响较大的学者王阳明、季本、杨慎、陈士元、焦竑、郑明选、郝敬、史鹗、胡继先、刘宗周、吕元善等都名列其中。

其次,著述量较大。明代研《孟》学者188人,著述357种。这个数字与清代《孟子》学著述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但若与汉、唐、宋、元相比,其学者人数和著述数量几乎超过汉、唐、宋、元几朝之总和。在188个研《孟》学者中,有41人考《孟》,涉及著作99种,在“空疏学风”影响学界之际,应该说这个数字还是较为惊人的。在99种考《孟》著作中,有多人参与、延续时间较长、直至清代才最终完成的《三迁志》,也有在《孟子》学史上较有影响、明代《孟子》考据学扛鼎之作、陈士元的《孟子杂记》。

2.考据学发展前后不均衡

受多种因素影响,明代《孟子》考据学发展是不均衡的,前、中、后期发展呈逐渐上升走势。明代有《孟子》考据学著述99种,涉及学者41人。为叙述方便,根据学界对明代学术的大致分期以及明代考据学发展概况 ,为了直观且叙述方便,我们将明代《孟子》考据学发展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并将明代《孟子》考据学学者和著作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据上表可知,明代前期致力于《孟子》考据的学者和著作数量较少,仅6人12种;中期有所增加,为11人36种,著作数量明显增多,仅杨慎一人就多达23种;后期无论是学者人数还是著作数量都超过前两期之和。因此,明代《孟子》考据学的前、中、后期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低谷、上升、高峰这样一个逐步向上发展的曲线。

明代《孟子》考据学,从数量上看整个呈上升发展之势。从质量上看,较有影响的著作分布大致是:前期有张萱的《五霸》,中期有杨慎的《孟子》23种、季本的《孔孟事迹图谱》,后期有吕元善的《三迁志》(《三迁志》在明代被三次重修,具体内容为何人所撰难以确定,但是吕元善集前两次重修之大成,为方便叙述,姑且定《三迁志》主要内容为吕元善所著,参见《三迁志》序,下同)、陈士元的《孟子杂记》、焦竑的《孟子非受业子思》、郝敬的《孟子》、谭贞默的《孟子编年略》、董斯张的《逸孟子》、胡爌的《孟子》。其中尤以杨慎、陈士元、郝敬、谭贞默影响为大,是明代《孟子》考据中不能忽略的,而前期几乎无一种著述是研究明代《孟子》考据不可或缺的,这也反映前、中、后期发展的不均衡。 OQ/wMc664gszi18nuL3PHTWEl8HOMVqe4Ri9RMMlUxGDpP4DNdI22uKiIo4Bll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