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不难看到,哥德尔定理的内在蕴意就是揭示了事物的真性,即本质上的自因性,是远远超越了可形式化证明的范围。哥德尔定理中的不可证性正是体现了“非真非假”或者“又真又假”的“三性”:除了真与假二元对立之外,尚有真假同显的“不可证性”,其根本不可能用所谓的概念分别的逻辑手段把握。
就这一点,后来的侯世达教授了悟得十分彻底。在他著述并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那部《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巨著里,就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对哥德尔定理的蕴意作了淋漓透彻的阐释。
在这部书中,侯世达教授不但将巴赫音乐作品中的自指及各个层次之间的互指,以及艾舍尔悖论式的绘画作品,与哥德尔定理中的自因性建立了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哥德尔定理,指出了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世界及其折射出的语言、文化、艺术世界等一切事物的自因性本质。
图 3.1 巴赫“无穷升高的卡农”的六角形示意图
图 3.1 给出的是音乐中无穷升高音阶的怪圈,反映的正是音乐中的自因性。当然,自因性有许多别名,如自指性、自组织、自复制、互指性、无穷回归、自觉性、自我缠结、自反映、自涌现等等,侯世达教授不为境迷,一一与哥德尔定理建立了“同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一位西方的科学家,侯世达教授独具慧眼,一眼看到了哥德尔定理与禅宗思想的同构,在禅宗公案和定理与非定理、真与假之间建立了通达无阻的桥梁。
实际上,自指引发悖论,从而有了哥德尔心中的觉悟,远不如禅师们最元层次的“(以心)观心”自指的悖论觉悟来得更直接。我们可以借助于侯世达教授的思想洞见,进一步运用禅宗公案,来彻底看清逻辑二元对立思维是如何落入禅境的。
首先,在侯世达教授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中有众多的自指性悖论,就连其整部书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自指圈。也就是说,言说自指本身也落入了自指,这已经说明了自指的禅性:其说不得、不能说、说了反掉陷阱,正如禅道一样不可说。请看:“问:如何是法法无差?(栖贤怀祐)师曰:雪上更加霜。”
因此,哥德尔定理所反映的自指性,正是通达真性,也就是禅之境界的必然结果。
或许这样说来太抽象,我们还是通过一些具象的隐喻,再来更好地看清侯世达教授的思想洞见吧。试想有两面镜子对照,很明显,这两面镜子必然是互为映像,产生典型的互指,此时你是否可以知道两面镜子谁照谁的判断?显然这里面存在一种不可言说的无穷回归,于是就有了悖论,怎么对待?请看禅师们超越悖论的大智慧:
僧问:“两镜对看,为什么中间无像?”(守钦圆照)师曰:“自己亦须隐。”曰:“镜破台亡时如何?”师竖起拳。
是啊,两镜中间为什么“无像”?圆照禅师竖起拳头又是什么意思?如果还不能明了其中的底蕴,那干脆来一个更加决绝的举措,“打破镜来相见”:
曰:“向上更有事否?”(灵云志勤)师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打破镜来相见。”
最后,我们来看自因性的另一种具象表现实例,就是侯世达教授多次举到的莫比乌斯带。该带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取一长长的纸条,将一头转动 180 度后对齐粘到另一头上,即成。这是一条无头无尾、无背无面的封闭曲面,你可以从任意一点起步,沿着曲面中轴线向一个方向前进,无须翻越曲面,你总可以返回原点之背,这里隐喻了什么真性呢?请看禅宗六祖的解答: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其实无须多说,哥德尔定理本来就有禅宗公案版本,请看安国和尚如下的“哥德尔定理”版本:
(安国和尚)师拈问僧:“一语之中须具得失两意,作摩生道?”僧提起拳头云:“不可唤作拳头。”师不肯,自拈起拳头曰:“只为唤作拳头。”
按哥德尔定理的说法,就是找出的“一个描述句”一定须具“得失”两意,于是经过如下追问就有了这样不一致“乖”的哥德尔第一定理:
僧问:“如何是玄旨?”(智常)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又云:“去?无汝用心处。”
有趣的是,上述公案里最后还附加指出了“一致性”的不可证,也即哥德尔第二定理:“去?无汝用心处。”
或许考虑到哥德尔定理要晚于上述公案一千多年,以及毕竟是哥德尔定理落入了禅境而不是禅境落入哥德尔定理,因此,与其说上述公案是哥德尔定理的公案版本,倒不如说哥德尔定理才是上述公案的一种哥德尔版本更为妥当。
当然,哥德尔的最大功劳在于,其是运用严格数学工具,证明出来的数学定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哥德尔所做出的数学真理性贡献,超越了从庄子以来,包括历代禅师在内的、中国古代所有的思想家们!因为中国古代先哲们还仅仅停留在思想和涉身体悟层面之上,还没有从数学理论高度给出严密的证明!
如果说佛教的法相唯识理论尚有因明学作为其逻辑基础,那么禅宗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逻辑基础,其倡导的直指人心的顿悟要旨,是从根本上超逻辑的。但现代西方逻辑学的发展,特别是哥德尔、斯科伦和塔尔斯基的逻辑思想,无疑为禅宗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