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74期2014年9月15日
怀念恩师

李豫闽

今年暑假,经历了许多事儿。其中,高一呼老师的离世最为令人心痛。有人说:“高先生的去世预示着福建师大美术学院一个强人时代的结束。”于我,则是长达35年师生交往的戛然而止,但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情与景皆历历在目,仿如就发生在昨天。

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于全省的美术考生来说,向往的首选院校并非浙江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等美术院校,而是福建师大艺术系,这是因为诸如谢投八、谢意佳、高一呼、林以友、薛行彪等油画名家,林子白、陈明谋、陈德宏、杨启舆、翁开恩等国画家,吴启瑶、苏瑞庭、叶淑华等水彩画家都在此任教。这个时期的福建师大艺术系名家荟萃,大放异彩,好一个强人时代。这其中的谢、高、林三位油画名师声望最高,说实话,自己就是冲着他们考学来的。大学四年,高一呼先生教了我三年,从此,我与一呼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课

1979年我考取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当时师范院校的课程通常是两年普修,两年主修,而一年级新生的主干课程主要是:《素描》《水彩粉画》《国画》《色彩学原理》《解剖学》等基础课程以及文学、英语、马列等公共课。高一呼先生时任色彩画教研室主任,我们班入学的第一课就由高先生任课。对我们班的同学来说,这是极其特殊的,也是极其幸运的。

初识高先生是在课堂上,他身着深色风衣,戴着鸭舌帽,头发有点翻卷,配黑色皮鞋,胖胖的体型,说话带着湖南口音。我至今还保留着笔记本,上面是这么记的:

今天素描课,地点在艺术系传达室背后的平房画室,天窗采光。高一呼老师上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模拟考试,让大家画一张头像素描,就像入学考试一样,你们尽管放松心情去画,我也可以了解各位同学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下面,我结合头像素描的要求强调几点:

1.素描练习的目的。素描练习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表现手段,即以单色的铅笔和炭条或毛笔等作画。训练人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表达,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表现出三度空间的形象,以素描的方法,表现出体积感、空间感和人物的特征,最终达到眼、心、手的高度一致。

2.素描的要求。首先要做到造型准确,从起稿时至结束始终贯穿着形体的准确性问题。当然,深入细部刻画也是必要的,一个准确的外形轮廓没有生动的五官塑造,这幅头像素描是不成立的。反之,只有局部刻画而大的形体不准确则是无根之树,无基之塔。形体与塑造是相辅相成,互为关系的。

3.素描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是大致的步骤。起稿时把握大致的形体基本形,铺上大关系(调子)后,可以开始局部刻画,最后再回到整体关系的审视和调整。作画时,要胆大心细!放得开,才能塑造出形体结构,缩手缩脚是画不出具有艺术品位的画作来的;心细,是指微妙的五官刻画、神情的捕捉、特征的把握等。画人物要将这一个人的特有的形貌和气质画出来……

高老师还讲了许多绘画的道理,不一定全部摘录下来,静心想来,他讲课喜欢开门见山,把作业的目的、要求、方法都讲到了,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紧接着,让同学们作画两小时。画到一半时,高老师站在我身后,让我站起来,问:“你从哪儿来?”我回答:“福建漳州考来的。”“跟谁学的画?”我说:“李修煜、王振裕、邱招元三位老师,陆续跟他们学过。”高说:“王振裕、邱招元我认识,你有空到我家来。”哦!天哪!他老人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我有空去他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更不可思议的情形随后出现了,大约到了第四节课时,高老师让大伙停止作画,他依次将同学的作业从第一张摆到最末一张,排成一列,位置次序是他认为从优、良、合格到不及格的排序。开始了他的作业点评,高老师的作业点评我根本听不进去,因为我的作业被摆放在最前面,神情有点儿恍惚。下课时,我低着头收拾完画具赶紧溜,生怕挨揍!

鱼丸

从大一起,我常去高老师家,不敢一人去,便邀上同班好友恩琦一块儿去。刚去高老师家时很拘谨,双手合十垂放在两膝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也不太敢起身看老师的画,偶尔高老师不在屋内,才凑近画作狠狠地瞄上几眼。再往后,常去了,交流起来便流畅,自然多了。敢向老师提问:关于风景中背光部分是用啥颜色调出来的呀?远处天空的浅灰色怎样才能画得悠远而妥帖啦?怎样处理画面的对比关系使之主体突显出来啦?在家里的高老师比在课堂上的他显得和蔼、可亲!可能是因为少了那袭风衣、皮鞋和鸭舌帽,少了几分威严,此刻的老师两只胖乎乎的手臂交叉在胸前,或许是不必讲太多生僻的概念,更多是谈自己的实践心得,表情没那么严肃,透出几许的得意和愉悦。

读书那会儿,福州的生活条件谈不上优越,食堂里长年的供给是一种生长在水里的空心菜,加半个卤蛋什么的,自己买米蒸饭。不到十八岁的我正在长身体,营养缺乏,偏又喜欢打球,下午泡在球场天黑时去食堂常常连菜都没了,从家里带来的猪油搁在饭里拌点酱油是常有的事儿。所以,我平时常傍大款,恩琦是华侨家庭,有钱,常带我去中亭街烧腊店买点荔枝肉什么的给我解馋。那年代,师生情谊极为朴素,记得住闽北的同学开学返校时,常背一袋米来送给高老师,因为老师亦过得不宽裕,高老师养了三个男孩,老大上初中、老二上小学、老三上幼儿园,都是需要食物、需要营养、需要教育的年纪。

记得有一回上老师家,师母玉萍老师煮了四粒鱼丸,我和恩琦各分二粒。虽然平时我们也买鱼丸吃,但在老师家吃的鱼丸还是不同的。同样鱼丸,同样是汤里漂着葱花,搁着少许的虾油和酸醋,但咬下去,那劲道和味道着实不一般,时至今日,我遍尝各地鱼丸:塔巷鱼丸、大福星鱼丸、湾边鱼丸、连江鱼丸、福清鱼丸、台湾鱼丸,但都比不上高老师家的好吃。我常常跟师母提起,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鱼丸就是在您家里吃的。因为那种滋味不只是在舌尖上,那是在特定年代青春少年饥肠辘辘的美味,那般沁人心田的味觉记忆始终无法抹去。

师徒

一年级的素描课,接受高老师的造型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转瞬间,到了大三,主修油画专业,再次成为他的门徒,班上的同学由普修时的15人,变成了8人的小班,学习更加投入,老师辅导亦更有的放矢。

专业学习期间,我们进行了三次外出写生和考察。一次在鼓山上军营里待了一周,天天画涌泉寺和熙熙攘攘的游客,也画鼓山的松树和远眺福州城与闽江;天天拎着画箱跟着老师画风景,近距离地观察老师如何取景和表现,学到了课堂练习中学不到的方法和观念。另一次是到云霄常山华侨农场写生,画印尼归侨黝黑的皮肤和花花绿绿的衣裳,纯朴的民风,好客热情的华侨和特征明显的人物形象非常入画,学生和老师天天沉浸在艺术的劳作中,亲历了高老师几幅人物写生佳作的产生,尤其是看他如何在短时间里捕捉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抓大放小。这种实战训练可看成是习作与创作的对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大三时系里安排外出参观考察,高老师带队赴上海参观画展,顺道回访他的母校,拜访了胡善余先生、徐君萱先生和他的师弟徐芒耀老师,大开眼界。重要的是二次外出实践活动,与老师同吃同住同画“三同”生活,增进师生友情,接受老师手把手地辅导和实践,受益匪浅!

通过下乡体验生活,进一步了解了高老师的性情和生活习惯,愈发地觉得他真是位可亲可爱可敬的好老师。在常山华侨农场写生期间,我们师生一同被安排在农场少体校足球场边上的平房,小小的房屋里挤着老师和学生九人。白天画画很投入,晚上回到宿舍顿感疲惫,但集体生活的乐趣就在于晚上睡觉前的七嘴八舌、天南海北,正聊到兴头上,高老师就鼾声大起,如雷贯耳。以前听说过老师打鼾厉害,其力度大到同事出差生怕跟他住同屋,这回总算是领教了其威力之大。当高老师深深地进入梦乡后,我们八位弟兄面面相觑,相视发呆!有人建议把老师摇醒,但没人敢上。第二天晚上跟高老师商量:“老师!您打呼噜水平太高,昨晚大伙都没咋睡,您能不能稍迟点入睡,等我们睡了您再开始。”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各就各位,不许说话,当我们刚躺下,还来不及关灯,高老师手上揣着书本往脸上一盖,顿时鼾声响起。整夜,我们伴随着他老人家的呼噜声入眠,他的呼噜声异于他人之处在于先是鼾声大作,接着倒吸一口气变成是吹口哨,再紧接着大声呼噜。节奏有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要命的就是这节奏变化!旁人受不了的恰恰是鼾声大作之后短暂停顿后的口哨声。天刚蒙蒙亮,老师起床了,他唤醒我们:“海洋、伟平、豫闽、秋飞、一群、恩琦、培雄、周冰!你们赶紧起床,体校的学生在门口等着跟你们踢足球呢!”亲娘呀!

故乡

高一呼老师祖籍湖南益阳桃江县,17岁时考入县里花鼓戏团任舞台美术设计,1957年考取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61年大学毕业分配至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

老师从小喜欢画画,立志长大后成为画家,在剧团工作时虽与绘画有点沾边,但终究是为了生存的谋生方式,考上浙美则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开始。大一时,高老师的风景写生《西湖春晓》被杭州晚报刊载,这对他是极大的鼓励,上学时正值全国各行各业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文艺界一边倒地倾向苏俄风格。此时,浙江美院选派了青年教师肖锋、优秀学生全山石赴列宾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和本科,汪城一参加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在北京举办的培训班,将这股学习苏俄之风推向高潮。高一呼没能直接向苏联专家请教,也没有机会赴国外留学,他凭着执着的艺术追求潜心训练油画技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素描训练和油画写生练习中,他善于将艺术语言融入到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事件和场景的表现中,塑造出许多真实的、感人的、生动的工农兵形象和主题性创作。

他的勤奋刻苦是有目共睹的。曾经,在号称火炉的杭州三伏天里,高老师热到无处可躲时,便跑进浴室边沐浴边画画。他的刻苦努力使他成为年级成绩最为优秀的学生。他曾被作为扶持对象进行过重点培养,但是,在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终究因他的家庭成分,因他的出身被冷落、被遗忘。大学毕业时,系里问他:“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要人,你去吗?”“好呀!我去!”这一决定注定了他下半辈子的命运。熟悉他的人都说,高一呼如果不来福建,留在杭州,或去北京、上海都将是全国名家。是啊!高一呼因为来福建,确实没能让他在中国艺坛大红大紫,名满天下!但是,他培养了缪鹏飞、黄鸿恩、林之耀、薛行彪、杨浩石、范迪安、郑工、孙志纯、李晓伟、陈宗光、徐里、袁文彬、吕山川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真可谓得一呼者得天下!

高一呼先生的油画作品里,有种特殊的品格,那就是一种抒情的、浪漫的现实主义意涵。正如他一贯持守的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固然,现实生活总不能令人事事如意,世俗生活中存在各种的磨难,而他更愿意将目光投向真善美的情境,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画笔塑造和表现出优美的、诗意的、浪漫的图景予人慰藉,予人启迪。上大学后高老师再也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是他不愿意回去?家里没有亲人?后来才知,高老师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初成分划定为地主,被当地政府从严处理。1982年,他的同乡、同事杨启舆老师鼓动他:“老高!咱们俩一起回湖南老家探亲吧!你如不方便直接回家,先到我家视情况而定。”于是,高一呼、杨启舆两位老师从福州启程,先到山东曲阜画孔子故里,后沿着长江三峡南下,辗转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他们先到杨的老家(杨与高老家邻县),让人传话,说是该县有位著名画家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现已抵邻县。经历短暂的忐忑之后,桃江县政府派车来接高老师,在家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请他在县政府大礼堂举行了一场美术欣赏的讲座。时隔数十年,故乡为他张开拥抱的双臂,令他倍感温暖。此后他的画作里多了些博爱的情愫,多了些和煦的春风。在《晨光初抹》《鸽子》等作品中,高老师构思着将清晨的阳光洒在乡村女教师与学童的身上;身体残疾的女青年凭窗伫立眼望天空飞翔的信鸽,渴望重生,渴望飞翔,这样一种抒情与浪漫、奋发有为的主题,是否可以看成是老师心路中历程的缩影呢?

故乡在心里,故乡在梦里。

脉传

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高一呼老师坚持对物写生、对景写生、对人写生。写生,顾名思义是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直接性使得画者面对事物凭借整体视觉收录并经过整理、概括和提炼,运用绘画手法将其物象艺术地表现出来。艺术地表现,实际上是对画者心智的考验。是传移模写,照相机式的机械复制?还是气韵生动,主观能动地加以表达?高一呼先生以自己的艺术给出了正面的回应。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他练就一手绝活儿,就是将看似寻常的景观,经过他的组织和营构,既凭据现成物的色彩、光影、体积、空间关系而确立物与物、物与景的彼此关系,同时又能强调出和谐的、稳定的基调,采取或削弱某一物体的固有色,或通过一种含蓄的灰色调进行过渡处理,以平衡彼此的色彩关系。此外,他的笔意表现极其丰富,揉、搓、摆、点、顿等用笔变化多样,产生富有油画语言的韵味。而薄涂与厚堆技法的运用恰到好处,高光部位的处理尤为精妙,在一笔挤压或拖带中准确地表现出耀眼的光斑和合理的结构关系。

高一呼超乎异常的写生能力贯穿于他的教学和创作中,课堂写生时,他时常与学生一起作画,从摆模特时起,就进入他的写生步骤程序,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动作动态能体现其精神面貌。动态动作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入画的生动性,道具的配置和色彩的调配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让课堂作业画出情趣,如何将创作意识带入课堂写生,这些都是他反复思考和强调的,亦成为学院油画教学的一个优长,成为几代师大美术学生遵循的法则,亦是师大艺术学人安身立命的本领。他的教学理论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后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功效。凡是接受过他的教育的学生大多见过高老师的示范作画过程,领略过他老人家精到的技艺展示,这对于实践类的学科教学太重要了。“说到天上去,不如画出来看看。”概念是抽象的,形象则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讲得天花乱坠不如脚踏实地来两招。过去那么多学生、画友、同道钦佩高老师,除了他的品德高尚,就是他那一手好画儿,一手绝活儿。

曾几何时,我因画得与老师的画作乱真,引来不少笑话。某日,高年级同学经我们班教室去食堂,进门后嚷嚷“今天高老师又画啦!”同学头也不抬搭了一句:“我们班那牛人画的。”为此,自己得意了好长时间。是啊!求学时认真跟着高老师学习,真学到了本事。福建师大美术学院自创办以来,秉承谢投八先生倡导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理念,“专”就是要做到专精一门学问,“多能”强调提升综合素质,于是,才有了一大批杰出校友的出类拔萃。

高老师十年前经历过一次脑部手术,体能状态大不如前,我隔着马路看到他缓慢地踱步,与风驰电掣的过往车辆形成对比,令人心酸!再往后,老人家变得不太讲话。我知道这都是因脑部神经受损造成的后遗症。每当逢年过节,我必去看望老师,握着他那胖乎乎的双手,逗他说话,常常是我一直唠叨,说了些家长里短,鸡零狗碎,也聊些画界的事,某次,他忽然发声了:“咦!我发现你长得比以前好看了!”哈哈!在老师眼里,学生永远是个孩子,在高老师眼里,我还是当年那个瘦如竹竿、面带菜色的艺术青年。老师永远牵挂着学生,学生永远铭记着师恩。恩师一路走好!

(李豫闽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62TqovJReidjhxrsSxpLRYKHQWDvdT6NPweVbiiwYAOkrEbDapkhRIKhqzxLGA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