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97期2010年5月31日
忆叔夏师

俞元桂

业师严叔夏教授(1897—1962),是严复先生的第三子,师母是台湾望族林家的女儿。如果他能够同寿逾百岁的师母偕老,凭此岸名门哲嗣和彼岸显要丈人的身份,该会过几年风光岁月,从而平复他多年忧患、凄惶的心。然而这是空想,他逝世已经三十多年了。我多次提起笔来想追忆他的音容笑貌,总因心情沉重而搁笔。现在我已到暮年,应该写出,即使略见须眉也好,否则,他日就不好意思拜见先生于地下了。

我是在协和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就读时认识叔夏师的。他讲授两门功课:一门是文字学,读生硬乏味的《说文解字》;一门是《历代诗选》,老师本为诗人,讲起来总令人心思飞越。那时抗战已经三年了,学校寄寓山高水冷的邵武,条件相当艰苦,老师住在校内一间简易宿舍里,课余饭后,我们时常拜访他。叔夏师表情严肃,一副重而威的神气,可是闲话起来却和蔼可亲。他的房间老是弥漫着烟雾,一盆炉火,那是自炊和泡开水常用的,喝茶、抽烟几乎不曾间断。他身边带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是他的次子。傍晚吃饭前,老师常叫他的孩子上街沽一瓶土黄酒饮用。后来,我知道了叔夏师是抗战开始后,才离家来邵武执教的,从前他长期由师母照顾,在家里读书、写字、吟诗、作画、精研佛学,过的是名士和居士的生活。战时他做客山城,生活反差和心情沉闷可以想见。对饮食他十分小心且讲究卫生,备有棉花酒精盒,饮食器具和双手都要先用酒精消毒过。沏茶讲求传统方式,不厌其烦,香烟把手指熏成焦黄色。饭余酒后,有时会应我们的请求讲几则笑话,多为文人逸事,气氛轻松,师生间感情益加融合。老师中年离开温暖的家,妻儿分散数地,战争时期前途未卜,他只好用这种生活方式来解闷消愁,缓解沉重的心境。

后来,他的长子严侨也来协大生物系读书,此人性格直爽,口若悬河,是个奇人,很快地成为我们的好友。叔夏师在两年间迁居多次,先搬住学校西门宿舍,再移住西门民居的楼上,后又迁租东门的一间民房,那里有厨房,他雇用一位厨工帮助料理生活。到了1942年夏天,日寇侵犯浙赣路,靠近邵武,老师估量时局,带次子与我们同学五人买舟南下,暂寓建章学兄的古田山间乡居,静观形势。这样,我就同老师中途分别了,过了几个月,我听说他应南平的福建省师专之聘前往执教。

1946年夏天,我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回福州谋职,恰巧叔夏师应迁返榕的协大之邀主持中文系系务,很自然地我得到他的引荐,回母校任讲师。当时中文系教师一共不过五位,分配一起住在校园内靠后山谷的一栋两层楼房里,上下各一厅两房,我年轻就和老师同住在一个房间里,时常聆听他的教诲。一别四年,我发现他身上有不少变化,茶烟酒的享用没有从前那么频繁了,热心阅读《大众哲学》和《文艺心理学》等书籍。偶尔与我闲谈家事,说到太老师重视家学而不拘泥正规学历的培养方式,有时也会思念在台湾的师母和儿女。他说师母大他几岁,平时对他十分体贴照顾,他对男儿未加揄扬,对聪明而美丽的女儿则甚为激赏。一年之后,我把家眷接来学校,宿舍在山下,不能经常与老师在一起了,但我发现他与密友交流晚上收听解放区广播的消息,也热心为学生导演话剧,并与进步同学结成友谊,此时他已与居士心境、名士风度告别了。

新中国成立后,叔夏师的生活变化更大。他参与省市民盟的领导工作,应邀宣讲辩证唯物主义,担任协大和后来经政府接办改名为福州大学的校委会副主委,不久又被选任福州市副市长。有些人不明白他怎么转向这么快,殊不知这是他长期思想变化的结果。我国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往往是懦道释互补的,其中心还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关怀国运民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叔夏师的诗书、佛学是身在江湖时的生活爱好,到了一定时机,兼济的观念就抬头了。老师的思想和行为的跃进,到了老年我才有所体会。

叔夏师到福州市府之后,工作十分繁忙,我也忙于教新课并参加政治学习,因而见面机会极少,只有逢年过节,才专程进城拜候。老师心情甚佳,同我多次谈及市的文教卫生工作情况以及对工作的一些设想,他完全是一位实干的政府工作人员了。

1957年,我国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反右”斗争,叔夏师陷进去了,许多与他交往较多的朋友和学生也陷进去了,我难免要经受几番风雨,这些我不忍追怀。在一次专门批判他的会上,我远远地坐在后排,看到老师表情严峻,这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师生间隔着一堵无形的铁壁,遗憾的是我竟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老师的去世。我想,他可能带着惶惑、凄苦的心情离开尘寰的,身边没有亲人,也许他的佛学能够帮助他。我记起老师讲过的《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一文的开头几句:“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历史上忠信之士含冤受屈的屡见不鲜,然而终归能得到剖白。老师当然也得到平反,可是他早已化灰安息,不识不知了。

叔夏师家学渊源,国学外语根基深厚,书法、诗词、金石,灿然可观,他精于佛学,广涉文学哲学,才气纵横。只是生不逢时,他未能充分发挥才能;其书艺手迹多付劫灰;其诗词,著述散落,尚未结集;其从政抱负也仅昙花一现。如今高校中文系能找到几位像他这样学艺双修的老师呢?怎能不令人发出黄钟毁弃的慨叹!

(俞元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ewZhwO2p2kBVLzgVOvLSHBcWFWvVipdwGGv9YPxRLoTQ5fdwIBuSGW1iZultBX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