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责任生存实证分析

本研究选取佛山市 5 所中学(高中 2 所、初中 3 所)共 300 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抽样调查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问卷 297 份,实际有效问卷为 290 份,有效率为 96.67%。问卷数据经编码后输入计算机,通过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行为的个体认知情况分析

1.对不良网络文化及行为认知较为充分

网络文化异化呈现多样化特征,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已然构成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网络文化主要包括网络低俗语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违法犯罪信息、网络不道德信息、炫富炫美炫吃玩、网络恶搞、网络谣言、网络邪教和网络迷信等。调查发现,中学生对这些常见的不良网络文化均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如图 1-1 所示),其中,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不道德信息、网络谣言、网络低俗语言、网络违法犯罪信息和网络邪教等不良网络文化,均被中学生所充分认知;其次是网络恶搞和网络迷信;但中学生较少认为炫富炫美炫吃玩是不良网络文化。按照常理,如果青少年对不良文化有足够认知,其必然会谨慎其行,但若中学生的网络责任能力不足,就必然难以有足够的自制力去践行网络社会责任,这正是我们要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的原因。

在问及哪些网络行为属于常见的不良行为时(如图 1-2 所示),有 15%的中学生认为最常见的不良网络行为是网络谩骂;各有 14%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不道德行为和浏览各种色情、暴力信息;各有 13%的中学生则认为最常见的网络不良行为是网络违法犯罪和发布不真实的信息;各有 12%的中学生认为是沉迷网络游戏和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另外还有 7%的学生认为是复制利用网络资料。换言之,中学生当前遇到或本人所实施较多的不良网络行为,以网络谩骂,网络不道德行为,浏览色情、暴力信息为主。

图 1-1 您认为以上哪些属于常见的不良网络文化?

图 1-2 您认为以上网络行为中哪些属于常见的不良行为?

2.法律责任认知与网络行为之间知行不一

在网络行为是否需要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有清晰认知(如图 1-3 所示),有 84%的中学生认为必须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有 13%的中学生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就行,遵不遵守都可以;还有 3%的中学生则认为网络需要自由,不能管太严。很显然,部分中学生认为的“只要不违法犯罪就行”的观念与“需要遵守网络法律法规”这一隐晦之意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法律责任意识与法律责任行为之间是有所偏差的,不相一致的。

图 1-3 您觉得在网络上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吗?

调查还发现,中学生的网络法律责任意识并不高(如图 1-4 所示),在问及是否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时发现,有 57%的中学生表示并不了解,其中,有 38%的中学生表示知道文件,但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内容,有 19%的学生则表示没听说过,也不了解。当然有 43%的中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仅有 23%的中学生表示自己不仅了解,上网时也遵守规则。

图 1-4 您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的不良信息自律规范》等法规吗?

上述可见,一方面有 84%的中学生认为必须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而另一方面仅有 23%的中学生表示自己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上网也遵守规则,可见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极大的背离。

(二)中学生接触异化的网络文化现状分析

1.智能手机成上网首选,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

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其所接触的网络媒介多种多样,且上网目的各异(如图 1-5 所示)。中学生在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网络电视这三种较为普遍的媒介中,接触最多的是智能手机,其次是互联网,接着是网络电视。显然,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中学生上网的主要媒介与载体。

图 1-5 您经常接触的网络有哪些?

至于上网的主要目的(如图 1-6 所示),中学生表示,接触网络主要的目的是浏览信息,其次是聊天,其三是学习、玩游戏,其四是发布或转发信息。可见,娱乐消遣成了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而不是学习。

图 1-6 您接触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最常接触网络低俗语言,且影响最大

网络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化,让中学生更加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网络文化,由此也导致中学生易于接触各种不良的网络文化(如图 1-7 所示)。有 18%的中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接触到的不良网络文化是网络低俗语言,占比最高;各有 13%的中学生则表示自己所接触到的不良网络文化是网络恶搞和网络谣言;有 12%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不道德信息;10%的中学生认为是网上炫富炫美炫吃玩;9%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色情;各有 8%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暴力和网络迷信;有 5%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邪教;还有 4%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违法犯罪信息。

图 1-7 您经常接触的不良网络文化主要有哪些?

在接触到的不良网络文化中(如图 1-8 所示),中学生认为带来负面影响最大的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网络低俗语言、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不道德信息和网络暴力。其中,有 17%的中学生认为网络低俗语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各占 13%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色情和网络谣言;还有各为12%的中学生认为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不道德信息和网络暴力。

而从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不良网络文化之表现形式看(如图 1-9 所示),主要有网络游戏、网络不良行为、网络语言、网络图片、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等。其中,中学生认为最为常见的形式是网络语言、网络图片,随之是网络游戏、网络不良行为、网络视频,最后是网络直播。

显然,从常见的网络不良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来说,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网络低俗语言等,已经成为污染网络文化环境,对中学生产生危害最大的异化的网络文化,已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图 1-8 对您负面影响最大的不良网络文化是什么?

图 1-9 您经常接触的不良网络文化有哪些形式?

3.微信与QQ成为接触不良网络文化的主途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生上网以及实施上网行为的途径多样化。调查发现(如图 1-10 显示),中学生接触异化的网络文化之途径主要有网站、论坛贴吧、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QQ空间、博客、微博等。而在这些途径中,使用途径最多的是时下通讯聊天最为火热的微信朋友圈、QQ群,其次是微信朋友群、QQ空间,再是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及微博。诚然,各种群组和网站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交流、文化传播与分享的主流途径。因此,为了规范中学生的网络空间责任行为以实现虚拟责任生存需加强对各网站和群组的管控。

图 1-10 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接触这些异化的网络文化?

4.不良网络文化主要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精神世界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不良的网络文化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三观”尚未成熟定型的中学生来说危害甚是严重。调查发现(如图 1-11 所示),网络不良文化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最大,占比为 21%;有 19%的中学生认为不良网络文化主要污染了其精神世界;有 13%的中学生认为会造成自我网络道德低下;各有 12%的中学生认为会弱化网络道德意识和个人创造力;9%的中学生认为会扭曲人的价值观;8%的中学生认为会歪曲中学生的理想信念;还有 6%的中学生则表示会造成自我人格分裂。

图 1-11 网络上各种不良文化对您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不良的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层面,且影响着中学生的意识或精神,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不利于中学生的“精神成人”。

(三)中学生网络文化的异化生产状况分析

1.半数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娱乐消遣为主

在问及您在网络上主要实施了什么行为时(如图 1-12 所示),半数中学生在网络上实施的主要是浏览信息、闲聊、玩游戏等娱乐消遣行为,占比分别为浏览信息占 18%、闲聊占 17%、玩游戏占 15%。此外,中学生发布信息、转发信息及点赞或被邀请给好评或差评的行为共占 5%;复制利用网络信息资料占9%;网络交友和网络购物分别占 6%和 8%;在网络上传递爱心占比仅为 8%;而在论坛上发言的行为相对较少,占比为 4%。

图 1-12 您在网络上主要实施过什么行为?

2.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生产传播不良网络文化

如图 1-13 显示,对于是否会在网络发布不真实信息的行为,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自律,不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总体比例为 81.77%。但仍有 18.23%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在网上发布不真实的信息,进而导致异化的网络文化进一步传播。

相比于在网络上发布不真实信息,中学生在网上发布恶搞信息的行为较为普遍。如图 1-14 所示,在调查对象中,有 72.45%的中学生基本能做到在网上不发布恶搞信息,但有 27.55%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发布恶搞信息,比在网络上发布不真实信息的行为高出 9.32 个百分点。

图 1-13 您在手机、互联网上发不真实信息吗?

图 1-14 您在手机、互联网上发恶搞的信息吗?

图 1-15 呈现的是中学生在网上发牢骚的现状,可以得知,中学生在网上发牢骚的行为更为普遍,其中不在网络发牢骚的占 64.43%,而不同程度上在网上发牢骚的则占 35.57%。由此可以看出,在发布不真实信息、发布恶搞信息和发牢骚三种行为中,中学生发牢骚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发布恶搞信息。之所以中学生更多地选择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其背后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倾诉自己内心的可能缘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图 1-15 您在手机、互联网上发牢骚吗?

3.网络异化行为催生不良网络文化

对网络行为、网络信息予以好评或差评,本是人们自愿行为。但是在网络上,人们往往凭借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邀请甚至要求他人对某些行为或信息和商品,予以好评或差评,这也是网络文化异化的一种体现。调查显示(如图 1-16),有 27%的中学生经常或偶尔被邀请给予好评或差评,26%的中学生表示很少给予好评或差评,但也说明这一行为是客观存在着的。显然,这一非出于自愿原则而给予真实评价的行为,会削弱中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

图 1-16 您在手机、互联网上被邀请给好评或差评吗?

伴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丰富,各种网上炫富、炫美、炫吃喝的行为也层出不穷。如图 1-17 所示,大部分的中学生能做到不随波逐流地实施各种网上炫富、炫美或炫吃喝行为,但依然有 8.53%的中学生在网上进行各种炫耀的行为,这也将导致中学生盲目跟风,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生态空间的良好发展。

图 1-17 您经常发炫富、炫美、炫吃喝玩乐的信息吗?

4.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多样化,主要向熟人传播不良网络文化

调查发现(如图 1-18 所示),中学生在网上实施的不良行为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发布不真实信息,发布骇人听闻信息,发布恶搞信息,发布牢骚话,实施违法行为,被邀请给好评或差评,欺骗对方、不诚信不礼貌,复制利用网络信息资料和发布炫耀信息。其中,31%的中学生主要是复制利用网络信息资料;共有 31%的中学生出现在网上发布不真实信息、发布骇人听闻信息、发布恶搞信息和发布炫耀信息的情况,分别占比为7%、5%、10%和9%;16%的中学生在网上主要是发布牢骚话;14%的中学生会被商家邀请对其商品和服务给予好评或差评;此外还有 6%的中学生存在欺骗、不诚信和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还有2%的中学生实施过违法行为。显然,多样化的网络不良行为不仅说明中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淡薄,而且说明中学生在进一步加剧网络不良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助推网络文化异化的盛行。

图 1-19 显示,中学生在网上以转发积极向上信息为主,但转发新奇吸引眼球的信息、恶搞信息、骇人听闻信息等的人依然较多,同时,转发色情与暴力信息、幸灾乐祸信息、炫富炫美炫吃喝信息等也部分存在。

图 1-18 您在网络上发布或实施过哪些不良信息或行为?

图 1-19 您主要转发他人的什么信息?

对于信息转发的去向(如图 1-20 所示),有 18%的中学生是直接在网上进行公开,12%的中学生向陌生人转发,超过一半的学生主要是向熟人转发,占比为 57%,还有 13%的中学生是向不喜欢的人转发。由此可见,中学生转发网上信息的去向较为广泛,同时也会利用网民的好奇心理转发各种新奇、恶搞、色情、暴力等信息以提升点击率和关注度,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异化网络文化的盛行,不利于中学生责任生存的生成。

图 1-20 您在网络上主要向谁发布、转发或实施不良信息或行为?

5.微信和QQ成为实施不良行为和传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径

移动自媒体的便捷性、便携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其迅速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途径,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通过调查发现(如图 1-21),中学生在网上转发不良信息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信群、QQ群,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以及论坛、留言板。其中,42%的中学生利用的途径主要为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30%的中学生是通过微信群和QQ群转发,通过论坛、留言板,微博、博客和微信公众号进行转发的比例相对较少,各占 14%。显然,微信群、QQ群等群组已经成为中学生转发不良信息的主渠道。

图 1-21 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布、转发或实施不良信息或行为?

6.学生的法律与道德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如图 1-22 所示,对于中学生在转发信息过程中是否会核实信息的真伪,绝大部分的中学生能够做到不发布未核实信息,占比为 60.59%;部分中学生表示有时会核实信息真伪,比例为 29.37%;还有 10.04%的中学生表示不核实信息的真伪性而直接转发。

图 1-22 您发布或转发信息时,有核实信息的真伪吗?

而对于转发信息时是否会考虑其法律后果(图 1-23),六成中学生表示都会考虑到,不转发不良信息;有 17%的中学生表示会考虑,但认为没那么严重,还是会转发;而 23%的中学生则表示偶尔考虑,在转发的过程中会有所顾虑。由此可见,有四成的中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还是较为淡薄的,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 1-23 您发布或转发不良信息时,有无考虑法律后果?

(四)中学生网络空间社会责任行为的分析

1.部分学生否认个体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文化的责任

如图 1-24 所示,在对“谁更应为网络不良文化和行为负主要责任”的调查中,绝大部分的中学生认为个人应对网络不良文化和行为负主要责任,占比为 63.56%;其次是社会,占比为 20.07%;再次是政府与学校,各占比5.35%;认为家庭负主要责任的比例为 5.38%;还有 1.34%的中学生认为谁都不需要为网络不良文化和行为负责。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从内因的角度出发自觉为此负主要责任,但也应看到部分学生的责任感是欠缺的。

图 1-24 您觉得谁应该对网络不良文化和行为承担主要责任?

如图1-25 所示,中学生在对待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方面,有 1%的中学生会为此举措点赞,甚至模仿;有19%的中学生表示会看看,但不模仿;有 39%的学生对这种情况持视而不见,躲开的态度;有41%的中学生表示会立即举报这一行为。

图 1-25 您看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或行为时,会怎么做?

在对待网络谣言问题上(图 1-26),39%的中学生表示会举报这一行为;超过一半的中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躲开;有 8%的中学生会偶尔转发一下;仍然有 2%的中学生会对这种行为点个赞并转发。

图 1-26 您如何对待网络上传播的谣言?

在对待网传他人隐私行为上(图 1-27),接近一半中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还是较强的,会对此行为进行举报,占比为 49%;但仍有 4 成的中学生选择视而不见,且有 9%的中学生会偶尔转发一下;各有 1%的中学生会添油加醋和点赞并转发。

图 1-27 您如何对待网络上的传播他人隐私?

对于现行各种网传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如图 1-28 所示),接近一半的中学生能自觉举报此不良行为,但仍有 46%的中学生对此行为持视而不见的态度;有 1%的中学生偶尔会转发一下;另外还有 2%的中学生表示会好好收藏这些色情信息,同时也有 2%的中学生会给予点赞和转发。

图 1-28 您如何对待网络上传播的色情、暴力信息?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中学生对于网上不良行为和信息会选择立即举报,但也有 59%的中学生是视而不见、点赞转发和表示看看的。从具体层面来看,中学生在对待网传谣言、网传他人隐私和网传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上,有超过 5 成的中学生持视而不见、偶尔转发、看看和点赞并转发的态度,分别占比为:61%、51%和 51%。显然,中学生对待异化的网络文化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是较为欠缺的。

2.部分学生对优秀网络文化的价值认同有待增强

在物质主义横行的时代,网络社会的色情暴力、违法犯罪等各种不良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多元的虚拟价值观对中学生现有的价值观产生着严重冲击,如何弘扬一种对引领多元价值观的价值文化以凝聚虚拟世界的价值认同,我们认为应发展良好的慈善文化,实施积极的网络慈善行为。这有利于将中学生的爱心暖流延伸到网络社会中,扬其善心、施其善行,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道德风景。

对于网络慈善行为,经调查发现(图 1-29),大部分中学生都能理性看待,认为先了解真实情况再说,占比为 56%;有 1 /3 左右的学生是会积极参与或偶尔参与;有 9%的中学生则表示此行为“跟我无关,视而不见”和“不支持也不会参与”。显然,中学生的网络慈善行为还是相对较少的,慈善文化的价值认同仍需进一步提升。

图 1-29 您对网络上的公益慈善、捐赠救助行为持什么态度?

3.近四成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淡薄

法律作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稳定,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空间的制度保障,网民应提高自身的网络法律意识与责任,敢于举报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

通过调查发现(图 1-30),超过一半的中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敢于见义勇为,积极举报;与此同时,有 42%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示“好奇看看”,“怕惹事,装作没看见”以及“无所谓”,相应占比分别为 4%、24%和 14%。诚见,有超过 4 成的中学生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是无所作为的,这也反映出中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与责任的淡薄,亟需加强法制教育,加强网络法治建设。

图 1-30 当您看到别人正利用网络做违法犯罪之事时,您会怎么做?

4.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社会责任行为缺失

在调查对象中(如图 1-31 所示),68%的中学生认为当前中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程度严重和较严重,有 24%的中学生认为缺失程度一般,只有8%的中学生认为中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程度不严重。

图 1-31 您认为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严重吗?

图 1-32 显示,在发布、实施不良信息和行为过程中,有 8%的中学生是没有考虑需要负道德或法律责任的;有 33%的中学生表示偶尔考虑过,但无所谓;而 59%的中学生表示有考虑过需要负道德或法律责任,但责任认知和情感不够深化,最终还是发了,没有想得那么严重。

图 1-32 您发布或实施不良信息或行为、转发不良信息时,考虑过要负道德或法律责任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生在网络空间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意识与行为是比较缺失的。诚然,需要不断加强中学生的网络责任教育,增强其网络社会责任感,规引网络责任行为,促成网络空间责任生存。

(五)中学生网络行为的个体心理状态分析

1.大部分中学生为被动接触网络不良文化

在调查“中学生是在何种心理状态下接触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中发现(图1-33),大部分中学生认为是由于网站弹窗出来而被迫接触的,部分学生则表示是无意中接触到的,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是被吸引而接触和喜欢主动去接触这些不良网络文化的。这也显示出网站弹窗信息更加吸引中学生的无意注意,魅惑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进而导致心理自控力较低的中学生接触不良的网络文化,实施不良的网络行为。

图 1-33 您是在何种心理状态下接触到不良网络文化的?

2.畸形心理驱使网络文化的异化盛行

从个人心理角度出发考察中学生在发布网络不良信息时的心理初衷是什么(如图 1-34 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在网上发布不良信息时,有 19%的中学生是想得到点赞,26%的中学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22%的中学生存有展示的欲望,31%的中学生表示只是跟潮流,占比最高,还有 2%的中学生则是为了与他人攀比。

图 1-34 您在网络上发布不良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如何?

而在考察中学生在网上转发不良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时(如图 1-35 所示):有 14%的中学生是想得到他人的点赞,36%的中学生只是为了好玩,21%的中学生则是碍于亲友情面而转发,还有 29%的中学生表示是习惯性的转发。

图 1-35 您在网络上转发不良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如何?

由上述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发布还是转发网络不良信息,中学生主要是由以下六种畸形心理驱使:一是盲目的跟风心理,部分学生表示是为了跟潮流;二是为了满足虚荣心,部分学生表示发布或转发这些不良信息是想得到他人的点赞,有的只是为了好玩,还有的是欲望的展示;三是寻求存在感,部分学生表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而进行发布或转发;四是碍于面子,有 21%的学生是碍于亲友情面而转发信息的;五是习惯使然,接近 3 成的中学生是基于已然养成的转发习惯而转发;六是攀比心理,少部分学生表示之所以发布不良信息,主要是为了与他人进行攀比。畸形心理的形成从另一侧面也说明学生的网络“慎独”自律意识与行为的缺位,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慎独”自律教育与培养。

(六)家校对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的态度分析

1.学校的网络行为教育明显缺位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生活与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对中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情感与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对于学校有无引导大家不要浏览网络不良信息(如图 1-36 所示),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学校只是偶尔说说,部分学生则认为学校有落实这种引导作用,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并没有进行引导。

图 1-36 学校有没有引导大家不要浏览不良信息?

而对于学校有无教育大家不要在网络上做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如图 1-37所示),绝大部分的学生也是认为学校只是偶尔说一下而已,部分学生则认为学校有落实到这种教育作用,但也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学校是没有对大家进行教育引导的。

图 1-37 学校有无教育大家不要在网络上做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

关于学校有无引导大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如图 1-38 所示),绝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认为学校只是表面说说而已,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是有引导大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少部分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落实好引导的作用。

图 1-38 学校有无引导大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显然,学校在对中学生的网络责任行为的教育与引导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好其学校责任,有也只是偶尔说一下而已,并没有在现实实践中贯彻落实好,这不仅不利于中学生网络责任的虚拟生存与发展,也进一步说明学校在此方面的教育明显缺位。

2.家庭的网络行为引导有待提升

如图 1-39 和图 1-40 所示,家长在对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和规引其不要做违反道德法律行为上,69%的中学生认为家长只是偶尔说说,22%的中学生认为家长有认真做好网络行为的教育与引导,还有 9%的中学生表示家长并没有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或引导。

图 1-39 家长是否有引导您远离不良网络文化?

图 1-40 家长有无教育您不要在网络上做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

对于家长自身的网上行为规范,如图 1-41 所示,绝大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在网上实施过不良行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父母经常或偶尔在网上实施不良行为,占比为 25.69%,这必然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图 1-41 家长是否经常发布或转发不良信息,做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家长自身网络行为的自律管控还是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上,家庭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家长应重视和加强对孩子及自身的上网行为的自律性教育与引导。

二、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失范的成因分析

如图 1-42 所示,通过对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行为缺失成因的调查发现,有 21%的中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网络责任行为缺失的成因最主要的是个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占比最高;其次是有 16%的中学生认为是网络文化污浊;各有15%的中学生认为是由于网络监管不足和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与虚荣心所致;紧接的是有 13%的中学生认为是由于家长与学校的引导缺位;有 12%的中学生认为是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网络不良行为所致;最后还有 8%的中学生认为是由于法律惩治不到位造成的。

图 1-42 您认为造成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上社会责任行为缺失的原因是?

基于上述的调查分析,经归纳整合,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行为缺失的原因按不同主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层面,法制与监管的缺失;二是社会层面,网络文化环境污浊;三是家校层面,家校教育的缺位;四是个体层面,猎奇虚荣放纵不羁。

(一)政府层面:法制与监管的缺失

首先,网络法律失范导致网络文化异化,使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缺乏制度保障。尼葛洛庞帝曾强调:“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嗒吧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 当前,我国整治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司法部门对网络文化犯罪缺乏一定的审判标准;而现有的法律法规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来说是相对滞后的,原有的规范条例难以规范当下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例如,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政府决策、企业制定经营战略、个体实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法律、伦理与价值的挑战,而我国《网络空间数据发展安全战略》《个人数据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规范尚未制定实施,不利于对个人数据及隐私的保护,助长网络文化的异化生产与传播,对中学生的网络责任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造成恶性影响,不利于中学生网络虚拟空间责任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网络文化监管缺失导致网络文化异化,造成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的缺失。目前,我国网络文化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控,引导力不足,行业之间更是协调失衡,导致整个网络文化服务体系较为杂乱。随着网络文化蕴含的丰厚经济利益被挖掘,网络文化服务的创造者与提供者更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蓄意制造形式多样的网络垃圾和精神“毒品”,毒害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诱惑中学生走入歧途,扰乱正常的网络市场秩序,影响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阻碍中学生网络责任的生存与发展。

(二)社会层面:网络文化环境污浊

作为开放的舆论平台,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等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与渠道。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一些社会网站、各种群组以及社会组织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逐渐“失控”,各种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游戏、网络恶搞信息不断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网络文化环境不断被污染,网络生态危机不断凸显。在众多网络不良文化中,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是网络谣言与各种网络暴力游戏。首先,网络谣言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利用互联网捏造虚假信息抹黑竞争对手、宣传虚假商业信息、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别有用心者更是利用网络传播不实信息甚至造谣诽谤,更为严重的是利用网络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其次,各种网络游戏渗透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娱乐。当下较为火热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学生的日常娱乐消遣活动,而游戏的目的就是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将对方打倒或杀死而取得胜利,这其中充斥着各种暴力血腥的手段与场面,会对中学生的生存观念与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以上各种网络不良文化现象不仅扰乱着社会秩序,浑浊了整个网络空间,更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恶劣影响。对于各种网络乱象,我们更是深恶痛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探索建立协调有力、规范有序、科学有效的舆论调控体系,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空间。” 这就要求各网站、群组和社会媒体组织要自觉承担自身的责任,更多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加大对网络乱象的治理,营造清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三)家校层面:二者教育引导缺位

家庭和学校作为中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基本和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但随着生活信息化和智能化,家长工作与生活几乎都是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进行交流与完成。家长下班回家后更是“机不离手”,有时只顾着与朋友聊天、上网打游戏以至于置孩子于不顾,特别是家长无意识、不自觉的不良上网行为更是对孩子的上网行为施以不良的示范作用,更不必说会自觉教育和规引孩子的上网行为。由前所述的调查发现,即使大多数家长都能意识到要教育与规引孩子的上网行为,但在生活实践中很多中学生表示家长只是偶尔说说而已,有部分家长更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的缺位,难以促成中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生存与发展。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是中学生集中学习的场所,因此,学校更应当主动地引导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规范,主动承担责任,文明上网。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好奇与虚荣心理进行集中的心理教育与疏导,使学生能以健康的心理实施良好的网络行为。但客观现实是学校迫于升学率和各种考核评估,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关注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对中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责任意识培育和行为教育。通过调查我们也看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责任担当方面只是偶尔说一下,提及一下而已,有的中学生更是表示学校并没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如何文明上网,做一个负责的网民。这不利于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中学生的发展,也说明学校在教育中学生文明上网、责任自觉上是较为缺失的。

(四)个体层面:猎奇虚荣自我放纵

网络文化异化的盛行、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的缺失固然有外部因素的促成,但究其根源是源于中学生个体本身,这才是问题产生的内因。而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缺失的内因主要是中学生自身的虚荣心与好奇心以及放纵不羁和自身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责任意识的淡薄。

首先,中学生的猎奇和虚荣心理导致网络文化异化,进而造成自身网络责任行为的缺失。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与虚荣心不断增强、可塑性与创造性大、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发展阶段,对各种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追求标新立异,模仿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对网上的各种现象,尤其是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新奇东西会产生浓厚的猎奇心理,此时,别出心裁的个体与团体组织则会抓住并利用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中学生之手肆意传播隐晦性较强的文化以实现自身的经济或其他目的,特别是西方国家通过对中学生实施文化渗透以危害我国青年和分裂我国,而这一切都会加剧异化网络文化的盛行和阻碍中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自我培育和责任行为的生成。

其次是人的主体意识消减。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 人只有在与网络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彰显其主体意识,人的智慧和本质力量才能在对象物中显示出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主体(特别是中学生)若缺乏一种思辨思维和能力,缺乏自主性与能动性,极易陷入污秽文化的流水中,污染其心灵与精神,迷失方向,淹没于信息大潮中。如果缺乏对自身的有效控制,陷入痴迷和依赖,留恋虚拟世界,唾弃现实的存在,甚至错乱了自己在现实社会的角色定位,就丧失了其主体地位,沦为工具性的存在。人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物的关系。网络文化的异化表征的是人对物的依赖性的加剧,根源在于人的主体意识的消减。

最后是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网络责任,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网络上不得不做某事或必须承担某些责任。责任意识是指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现实生活中,人生存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交往时空受到限制,与自身紧密联系的人都是熟人,生活于一个“熟人”社会中。因此,个人行为由于受到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舆论等外部约束,自律意识时刻内存于心。而在虚拟社会中,人交往的时空边界被打破,法律、道德约束与社会舆论监督的受限性骤然削弱,人注重的是自我内心感受,追求自身的快活,迷恋各种娱乐文化。特别是中学生,更是畅所欲言,缺乏换位思考,忽视他人感受,责任意识缺失,从而做出各种不负责任的事情,如传播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各种不良信息,参与网络诈骗和传销组织等。随着内心责任意识的丧失,人类的道德精神将被送进坟墓,网络文化也将异化成人类精神的枷锁,扼杀人们求知真理的理性精神。 /S7bfp+rNEmGCNczn2OJt5f3yBYl/OvFMpd0jPGH8thjY5I5R/wofilHEOtwwu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