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绪论

一、选题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高度依赖的“生存空间”。当虚拟生存普遍存在于现实,网络空间的文化生产也蓬勃发展,并在各种利益驱使中使网络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异化之困境。

当前,网络文化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玷污文化。各网络文化生产者,尤其是经营者,不惜撒谎猎奇、造谣吸睛、推黄入网、引暴上线,以有悖人类价值标准的伪文化、反文化泯灭文化之灵魂,将文化审美沦为大众快感,诱使中学生慢慢走向庸俗化。二是消解理想。以“高富帅”“白富美”标准塑造所谓人生理想,以扮蠢卖萌魅惑普罗大众,将应有的文化导向变为精神迷宫,诱使中学生迷失信仰。三是挫伤创造。以山寨复制精品、以戏仿剽窃创意,致使中学生丧失创造力。四是混淆历史。热衷恶搞经典取宠、穿越历史哗众、遮蔽历史事实,使中学生丧失精神家园、丧失历史感。

因此,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生存问题展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试图弥补网络文化异化与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践行方面的不足,为扩展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生存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如今,网络已成为中学生高度依赖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责任缺失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而现有的研究侧重于中学生的网络伦理或道德的现状及其教育分析,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践行的问题尚未深入研究,因此,这是中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生长点。此外,提出“责任生存”,强调中学生在虚拟生存中应以“责任”为价值取向,为他人虚拟生存以及网络生态化发展担负责任。

(二)实践意义

一方面,扩展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之路径,引导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行为。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和高度自由性,而网络文化具有普遍性、娱乐性、大众性和快餐性等特点,进而容易致使网络文化异化,导致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中学生的理想、道德、责任感、主体意识等产生不良影响,使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道德真空状态。故本研究将区别对待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明晰网络文化异化对中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剖析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缺失之成因,探讨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路径,规范中学生网络社会行为。

另一方面,指引中学生正确审视网络文化,催生网络文化生态理念,培育网络文化自信,促成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自觉。通过辨析网络文化异化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审视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现状,提醒中学生反思网络文化的价值,激发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践行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增强其网络空间责任意识,以营造共生共存的网络空间共同体,消解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化解网络自由表达与社会责任之伦理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述评

在国外,有关网络社会责任践行的研究不多,主要为网络伦理研究。代表著作主要有: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 、乔纳斯的《责任命令:探索技术时代的伦理学》 [1] 、戴森的《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等等。其中,涉及的领域主要有:

(1)网络生存问题研究。学者从认识论视角探索网络生存问题,如本尼迪克特、巴洛等,充分肯定了网络空间是一个新的精神家园,人类将置身于技术之中。有的学者把网络与人的交往实践、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如卡斯特、斯通等,认为电子网络是社会空间的新形式,要以实践的观点来认识网络社会。但在网络的社会影响及网络价值问题上,存在两种争论,即网络乌托邦和网络恶托邦,前者以尼葛洛庞帝和本尼迪克特为代表,后者以希勒、斯劳卡等为代表。

(2)网络空间伦理规范研究。学者通过研究网络不道德行为及其成因,构建了网络伦理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网络十条戒律”等。

(3)网络空间伦理原则与内容研究。关于伦理原则,斯皮内洛提出了网络伦理三原则,巴洛提出了计算机伦理关怀的三条基本原理等。内容主要涉及网络空间主题、权利义务的界定、网络精神价值、网络社会问题等。

(4)网络伦理引发的哲学问题研究。如网络空间的人类新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网络适用性等。

整体来看,国外的学者主要是在网络空间伦理领域进行了基本的伦理剖析和网络具体道德问题的实证分析。从抽象的理论建构到具体的网络行为分析,最终将之付诸实践,制定相关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有效规范了网络责任行为。

(二)国内研究述评

在国内,网络文化异化、网络社会责任践行的相关研究较少,而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著作有:李勇的《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看网络异化与网络伦理》 、贾英健的《论虚拟生存》 、张茂聪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 、刘博识的《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李小豹和徐建军的《网络文化与青年道德社会化》 、王岑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 、岳朝娟的《从网络对人格的异化看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 、段伟文的《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 、郑洁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研究》 ,等等。硕士论文有刘晓倩的《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 、王培峰的《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等;博士论文有孙余余的《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杨礼富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 等。

主要成果有以下几方面:(1)侧重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研究。学者较为关注网络不道德行为,尤其是网络沉溺、信息污染、信息欺诈、网络犯罪等,从这几个方面对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问题进行抽象探析。(2)对网络道德表现及其根源的探析。在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表现方面,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如有的学者从网络带来悖论性问题的角度,将网络伦理问题概括为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的问题、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问题等八个方面。在根源分析方面,主要涉及网络生态伦理缺失、网络立法滞后、网络主体素质等。(3)网络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网络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对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但网络也有利于道德教育及时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的提升。(4)重点探索网络伦理或道德问题的解决路径。学者认为要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开展网络教育、健全网络法制、构筑网络管理体系、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等;提出网络德育要实现观念创新,要创新内容,更要创新德育方法。

(三)述评小结

总体而言,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文献参考。但基于网络文化异化之境遇,从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视角探讨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的研究还有如下方面需深入研究:

一是网络文化异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尚待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且网络文化异化也具有其独特的基本样态,基于这些特征,网络文化异化给中学生的网络空间责任生存带来哪些消极影响需进一步分析。

二是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现状有待深入剖析。如中学生接触到的异化网络文化主要有什么、通过何种途径接触,中学生对异化的网络文化传播现状如何看待,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行为履行情况如何,对各种不良网络文化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中学生网络文化异化的现状如何,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行为缺失之成因有哪些以及如何促进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等仍有待研究。

三是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的践行路径有待重视和研究。促进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需要各方合力和协调,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具体的路径又有哪些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网络文化异化、网络道德(伦理)、虚拟生存、责任生存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以及由网络文化异化所引发的道德或责任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和总结,架构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之教育策略的理论框架。

(二)问卷调查法

选取佛山市 5 所中学(高中 2 所、初中 3 所),对在校中学生进行关于网络文化异化、虚拟生存、责任践行现状的抽样调查。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探析中学生网络文化异化现象及其机制,网络文化异化对中学生道德和网络行为的影响,寻找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缺失的根源、内在逻辑和网络社会责任践行的动力机制和思想根源。

(三)多学科分析法

本研究涉及多学科,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路径进行研究。

五、创新之处

(一)选题切入点新

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道德、伦理为视角开展研究,而以网络文化异化为背景、以责任践行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是较为缺乏的。本文基于网络文化异化这一背景,以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践行为视角,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异化现象及其生成机理,明晰网络文化异化的基本样态以及网络文化异化对中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审视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的践行现状,探析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之教育对策。

(二)以实证分析为主

已有的有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异化、虚拟生存等研究成果主要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践的调研分析,紧扣调研数据与结果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责任生存现状、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行为缺失之成因及改善策略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与探讨,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三)重视教育主体的协同性

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由某一种力量所能促成的,教育效果的生成需要多方合力。因此,中学生网络责任生存的促成同样需要各方的合力,注重教育主体的协同性,这是本文的实践逻辑方向。基于调研分析,影响中学生网络责任行为缺失的成因主要来自政府、社会、家校和个人方面。因此,为了较全面地促成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行为,促进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与发展,本文也从政府、社会、家校和个人这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策略。

[1] JONAS H. The Imperac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fvvHs711zwVMculDPhyjR/jDOvqHuS6JwZrjdIh2GOjKJiTgik2+v9XHuGj2pl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