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迈入新时代,佛山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一极,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大好形势,我们立足地方,选取了若干视角,多维度深入调查研究,审视不足,提出对策,以期为佛山经济社会建设出谋划策,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第一章以佛山中学生网络空间的社会责任践行为研究主题。

研究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中学生高度依赖的“生存空间”,虚拟生存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二种体现形式。网络社会的形成也催生了网络文化的多样化蓬勃发展,网络文化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异化之困境。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玷污文化、消解理想、挫伤创造和混淆历史,等等。中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网络群体,面对如此境遇却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上较热衷于充当“传手”“黑客”“水军”,生产并传播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或盲目跟帖转帖、散播谣言、操纵舆论、制造和传播病毒等,危及网络文化和网络安全。基于此,我们开始思考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生存问题。此所谓责任生存,是指中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生存中,以道德责任为价值取向与旨归,为自身及他人在虚拟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网络空间的生态化与和谐化建设而自觉担负起道德责任。

本研究选取了佛山市 5 所中学(高中 2 所、初中 3 所)共 300 位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中学生网络行为的个体认知情况、中学生接触异化的网络文化现状、中学生网络文化的异化生产状况、中学生网络空间社会责任行为的情况、中学生网络行为的个体心理状态和家校对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的态度等六个维度,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网络行为的个体认知方面,中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及行为认知较为充分,但在法律责任认知与网络行为之间知行不一;在接触异化的网络文化方面,智能手机成为中学生上网首选,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其最常接触网络低俗语言,且影响最大,微信与QQ成为其接触不良网络文化的主途径,而不良网络文化主要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网络文化的异化生产方面,半数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娱乐消遣为主,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生产传播不良网络文化,并以网络异化行为催生着不良网络文化的生产与传播,青少年学生以微信和QQ为主渠道,主要向熟人传播不良网络文化;在网络空间社会责任行为方面,部分学生否认个体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文化的责任,部分学生对优秀网络文化的价值认同有待增强,近四成学生的法律与责任意识淡薄;在网络行为心理方面,大部分学生为被动接触网络不良文化,但畸形心理却驱使网络文化的异化盛行;在家校态度方面,学校的网络行为教育明显缺位,家庭的网络行为引导有待提升。分析认为,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失范,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从政府层面看,法制建设特别是网络监管明显缺失;从社会层面看,网络文化环境总体较为污浊;从家校层面看,二者教育引导明显缺位;从个体层面看,猎奇、虚荣、自我放纵是其主要原因。

以调查分析为基础,我们从政府、社会、家校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一是政府责任方面,要网络安全与网络强国并进。具体为:强化网络法治,打造网络安全空间;弘扬网络道德,营造网络慎独氛围;培育先进文化,树立网络文化自信。二是社会责任方面,要对网络文化环境予以激浊扬清。具体为:规范网群主体,站主守网有责;强推清洁机制,做网络清道夫。三是家校责任方面,要家庭与学校管教同向同行。主要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施网络行为的心理教育着手。四是个人责任方面,要以共生共存激发责任行为。具体为坚持共生共存责任伦理原则,以社会责任情感促成网络责任行为和以网络创新人才意识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第二章,以佛山市人口质量综合分析及其对策为研究主题。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 201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及广东省有关要求,佛山市以 2015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201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本研究根据调查数据,通过五区人口质量对比、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与主要地区及范围对比的比较分析方法,剖析了 2010 年以来佛山市及各区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

从人口数量及增速看,截至 2015 年末,佛山市常住总人口为 743.06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 719.43 万人相比,五年间累计增加 23.63 万人,增长了 3.28%,年均增长率为 0.65%。其中,南海区人口增长率最高,为 4.51%,随之为顺德区(2.99%)、三水区(2.55%)、高明区(2.50%)、禅城区(1.78%)。佛山市人口增长率低于广东省总体增长水平,约为广州市的1 /2,只有深圳市的1 /3,仅高出全国总体水平的0.76 个百分点。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佛山市 0 ~14 岁人口为 94.89 万人,占 12.77%;15 ~ 64 岁人口为 597.71 万人,占 80.44%;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50.46 万人,占 6.79%。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79.51 万人,占 10.70%。其中,高明区、禅城区、三水区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依次为8.80%、8.66%、8.23%;南海区和顺德区较低,分别为 6.02%、6.09%。

从人口分布看,佛山市的城镇常住人口为 705.46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94.94%;农村常住人口为 37.60 万人,仅占 5.06%。其中,禅城区100%为城市人口,顺德区城市人口也高达 98.57%;而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为三水区(占 27.39%)和高明区(占 11.08%)。

从人口性别构成看,佛山市男性人口为 401.03 万人,占 53.97%;女性人口为 342.03 万人,占 46.03%。总人口性别比由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16.74 微升为 117.25。

从家庭户规模看,佛山市共有家庭户 238.98 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52.60 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73 人。其中,高明区、三水区和禅城区家庭户规模较大,依次为 2.94 人/户、2.85 人/户、2.80 人/户,顺德区则较低,为 2.62 人/户。家庭户规模在进一步缩小。

从人口流动情况看,佛山市现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县(市、区)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 360.09 万人,占 48.46%。其中,南海区、顺德区人口流动的比重较大,分别为 53.73%、49.78%;而高明区、三水区人口流动比重较小,分别为 34.89%、38.86%。

从人口抚养比看,佛山市人口的总抚养比为 24.32%。其中,高明区人口总抚养比略高,达到 32.60%,随之是禅城区(28.70%)、三水区(27.91%)、顺德区(22.46%)、南海区(22.31%)。

从人口出生与死亡情况看,佛山市 2015 年出生人口为 6.83 万人,出生率为 9.19‰。其中,生育第一孩的占 58.10%,生育第二孩的占38.05%,生育第三孩及以上的占 3.85%。2015 年育龄妇女总体生育率为30.73‰。2015 年佛山市死亡人口数为 1.78 万人(死亡率 2.4‰),远低于出生率。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佛山市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为 105.08 万人,具有高中中职教育程度的人口为 149.09 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为 269.09 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为 158.82 万人。佛山市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数明显低于广州市、深圳市、无锡市,尤其是南京市;而具有初中、小学教育程度的人数则明显高于广州市、深圳市、无锡市、南京市。

从人口就业情况看,佛山市 16 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占 53.97%(其中初中以下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占比由 71.81%下降为 66.09%,下降了 5.72%;高中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占比上升到23.54%,上升了 2.58%;大学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占比上升到 10.37%,上升了 3.14%),制造业的大学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占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之是批发和零售业(占 14.51%),建筑业(占 4.33%),住宿和餐饮业(占 3.93%),农林牧渔业(占 3.8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9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 2.6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 2.62%)。

从人口婚姻状况看,佛山市 15 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占总人口的 22.14%;有配偶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73.23;离婚人口占总人口的1.29%;丧偶人口占总人口的 3.34%。

从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情况看,佛山市有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占家庭户总数的 22.56%。其中有 1 个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家庭户总数的 12.46%;有 2 个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家庭户总数的 9.90%;有3 个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家庭户总数的 0.20%。

从家庭户住房间数和面积看,佛山家庭户住房间数以 1 间为主,占34.63%;其次是 3 间,占 23.99%;第三是 2 间,占 17.15%。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 2.66 间。佛山市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以 20~ 39 平方米为主,其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 20~ 29 平方米的家庭户占家庭户总数的19.79%;其次是 30 ~ 39 平方米、70 平方米及以上的,分别占 12.79%、12.67%;再次是 9 ~ 12 平方米、8 平方米及以下的,分别占 11.21%、11.17%。

从老年人口质量看,佛山市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0.7%(79.51 万人)。其中,健康人口占 64.11%(50.97 万人),基本健康人口占 29.15%(23.18 万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人口占 5.41%(4.30 万人);生活不能自理人口占 1.33%(1.06 万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的占 46.47%,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35.27%,靠劳动收入的占 11.46%。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提升人口整体素质的建议如下。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聚合高层次人才。具体为:以财力置换人力,聚合高端人才;以环境赢取人心,实现筑巢引凤;以创新创业推动,激发人才潜能;以宽松入户政策,引本科以上人才。二是发展教育服务事业,分层优化人口质量。具体为:以全面覆盖为目标,保证义务教育质量;以工科教育为统领,做强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相对接,做大佛山职业教育;以技术培训为抓手,培育高级技术工人。三是强化人口管理服务,分层分类优化人口质量。具体为:遏制生育的性别选择行为,推行差异化优生优育政策;强化高学历人才婚姻服务;做大孕妇婴幼儿服务市场;优化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四是发展老年人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体为: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做细做大老年人居家服务,重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丰富老年人文化与生活服务。

第三章,以佛山青年思想状况和思政工作为主题。

本研究立足于佛山青年群体思想状况的调查,就当下佛山市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各区各相关部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手段、方法、渠道与载体)进行探讨。经调研分析,佛山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思想活跃、竞争观念强、物质需求强、注重自我、集体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较弱等特点。思想状况总体较为稳定,大多数青年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并拥护党的领导,对党的发展抱有信心,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对社会热点及敏感问题持有较理性、正面的看法,并未对主流政治政策与意识形态出现反向认同。但也有部分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国家重大战略存在不够重视或理解偏差现象。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运用多种途径,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采用仪式教育,通过打造活动品牌引领青年思想工作。此外,多阵地、多渠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抓牢主阵地和青年舞台,通过主题教育、宣讲会、讲座、报告会、培训班、文娱活动等方式,开展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结合青年之家、志愿者之家、志愿V站、青年商会、团校等活动阵地,给青年提供交流、集聚空间。另一方面紧抓官网、微博、微信、青年之声等网络宣传阵地,传播网络正能量。

当前,佛山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体制有待优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仍需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财物的投入较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不够贴近青年实际,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监管体系有待强化,新媒体推广和运用存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与创新有待推动。研究也对新形势下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等问题做了专题调研。调研表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风险有青年群体价值取向与教育目标有偏差,存在意识形态脱节风险与道德信仰危机。其次,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分离,存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风险与危机。主要挑战来自三点:一是新时代网络环境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开放和多元化思潮加大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三是复杂的时代环境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现状,本研究试图提出新形势下优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性思路与合理性建议,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整体上要凝聚力量,构建立体多维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要运用新媒体,创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也要拓展思路,创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也可以深挖资源,丰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素材;同时精心打造,推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此外,压实责任,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还要加强对青年相关活动的监管。这些都是有效性高、实效性强的优化举措。

第四章,以佛山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题。

研究认为,红色革命遗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重要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从人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从目前来看,佛山市红色革命遗址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建筑物产权比较清晰,相关文物、资料所属明确,基本不存在争议。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遗址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较小,能支持开展大型活动的场所较少;所涉人物或主题普遍知名度不高。

在保护利用方面,由于主客观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群体对红色革命遗址的认识具有明显不同,大部分人对其缺少一种历史的敬畏和深层次的理解。不仅如此,无论媒体还是遗址自身,除大型纪念日外很少主动开展对外宣传和展示。(2)对红色革命遗址既缺乏整体规划,也没有清晰分类,致使管理权限交叉重叠、界限不清。(3)设计不够科学,展陈不尽合理,聚合效应得不到应有发挥。(4)经费总体投入不足,具体使用多有不便,从而导致了一个悖论,即一方面无钱可花,另一方面有钱难花。(5)机构设置不健全,很多遗址并没有按照上级要求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相关从业者缺少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和对与所涉人物、事件关联密切的其他人物和事件的全面掌握,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有鉴于此,亟待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成立红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和整合全市红色资源。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则是明确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责任主体(重点落在区级)。在适当时候,可以考虑以立法形式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利用。(2)分类指引,区别对待。通过评估现状和可拓空间,对遗址分门别类,重新定位。具体可分三种情况:一维持现状,二是补充挖掘,三是重点打造。(3)建档入库,优化展陈。建立名录和档案库,绘制全市红色革命遗址分布地图,建立佛山市红色革命遗址公共数据平台。在形式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置等环节上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改进和提高展陈水平。(4)重点突出,打造品牌。对重点遗址进行编制保护,突出打造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新品牌。同时,与党建相融合,统筹建设若干红色项目和基层党建示范点。(5)增设标识,融入日常。如建立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英雄雕塑(广场)。要创新文化产品,延展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扩大相关遗址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6)加大宣传,加强研究。对重要线索、革命文物、精神实质进行挖掘和提炼,组织专人对口述历史进行收集整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学生等创作红色网络精品;设立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文化研究课题;探索建立“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示范点和红色教育课堂;面向青少年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社区活动。(7)培英育才,专兼结合。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建立专职专业的解说队伍,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相关人员,经短期培训后,参与讲解宣传和志愿服务。(8)加强考评,提升水平。制定考核文件和考核标准,每年定期对各遗址点进行材料审核和现场考核。同时,举办红色革命遗址相关人员技能比赛,并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和激励。另外,还要积极探索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9)走得出去,引得进来。要走出展馆,面向社会。通过多元共建,主动深入群众、深入学生、深入社区、深入社会。要走出现实,走进网络。建立网上红色革命遗址资料库,把它作为党员干部和学生现场实践的一种补充手段。要加强串联,引进资源。(10)政府为主,多元投入。根据实际需要,创新经费筹集和管理模式,设立专项经费,进行科学分配。合理规范地用活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符合财务规定的前提下,适当松绑经费使用形式和额度。

第五章,以佛山非遗资源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主题。

研究认为,当代青少年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引发的价值冲突容易导致他们主流价值观的迷失,信息网络化带来网络道德失范,功利化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会使思想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出现思想和道德困惑,使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干扰;在教育形式上,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方法陈旧,流于形式,较多地停留在简单的说教,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鲜活具体的教育内容,实际成效不太理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能拓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举。它对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本研究以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佛山是千年古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美食之乡、岭南成药之乡。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14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1 人;省级非遗项目 47 项,省级非遗传承人 32人;市级非遗项目 101 项,市级非遗传承人 163 人。还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佛山非遗真情地保留着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岭南民俗文化元气,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人们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唤起青少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佛山非遗如省级非遗佛山春节年俗中的卖懒习俗、年俗礼仪与禁忌、非遗题材上的吉祥图案等包含着很多有关积极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佛山非遗中不少题材含有教育人们为善戒恶、尊老爱幼、忠义节孝、修身齐家等传统道德的观念,具有伦理道德教育价值。佛山是武术之乡,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教学模式。佛山著名武术家更是为国为民,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弘扬正义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因此,佛山的武术文化是进行“武德教育”的好素材。佛山的放生习俗、香云纱传统印染工艺蕴含着的生态智慧,都是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好素材。此外,佛山是粤剧发源地,粤剧可以沟通粤港澳三地的文化,成为三地文化认同的桥梁。佛山的元宵行通济习俗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成了沟通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同胞的文化纽带,因此佛山的非遗资源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价值。佛山非遗产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符合佛山人民的审美情趣,吸取了地方民间艺术制作技巧,体现了佛山人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好素材。

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非物质文化内容、开设特色课程、开发非遗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邀请非遗大师进校园、将“非遗”融入第二课堂、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等途径,发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府可通过建立佛山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推动佛山非遗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与出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推进粤剧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佛山传统特色文化民俗活动,举办佛山历史知识竞赛等,发挥其在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春节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走访亲戚、互送祝福等年俗活动对子女进行理想教育、亲情教育,让青少年回归家庭,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验并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佛山年俗资源发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将佛山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等方面的作用外,还需社会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大众媒体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遗传承人等民间力量在传承发展佛山非遗文化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地发挥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六章,以佛山历史人物康有为的道德教育理念之基础教育价值为主题。

研究认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在教育学方面提出的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长兴学记》和《大同书》两书中。康有为构成了富有创意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其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比如“育德为先”“德育为本”等思想在万木草堂等办学活动中被付诸实践,得以践行。

他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的思想的人,并把德育摆在首要而显赫的位置。“万木草堂”作为一所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实验场所,它不仅展现了康有为那独具一格的教育理论与价值追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确立的德智体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以及德育教育的理论、理念和方式方法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方面的启示和教益,弥足珍贵。

在康有为的整个教育思想构建和实践中,德育思想及实践是一个亮点。他“重精神,贵德育”,旨在通过激励气节,发扬精神,使学生在博学的基础上更好地于乱世中拯救国民。为此,康有为殚精竭虑,对学生进行了多种精神品质的培育。他竭力排斥外界各种名利引诱及陋习的浸染,强化“仁”与“义”的教育,培育竞争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极力推行“四耻”教育等举措强化德育教育。

“万木草堂”德育教育的理论、理念和方式方法,一方面反映了康有为变革社会、培养时代英才的迫切愿望与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代需要。其“重精神,贵德育”的理念及实践,对当时及后来的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道德学问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拥有德才俱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师长,是一个学校道德教育得以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第二,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否则,背弃传统,不仅道德教育的目标无从确立和实现,道德教育本身也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在这方面,“万木草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道德教育发展思路。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将西方文化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造与创新,应该说是一种富有时代感的转化。正是中西文化的相互结合与补充,才使“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获得了新生并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界,才构成了“万木草堂”道德教育特殊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本质上看,“万木草堂”所创造的中西并举的教育模式,可谓在中国近代教育界确立了一种世界眼光与开放进取的文化意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过程。虽然尚欠完善,但是对当时及后来的教育改革却不无建设性的指导意

义。诚如梁启超所言,“先生教育之组织,比诸东西各国之学校,其完备固多所未及,然当中国教育未兴之前,无所凭借,而自创之,其心力不亦伟乎!其重精神,贵德育,善察中国历史之习惯,对治中国社会之病源,则后有起者,皆不可不师其意也”。

康有为德育教育思想无疑对当今和未来的学校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于康有为的故乡——佛山来说,更加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当前佛山在建设文化大市、教育强市的进程中,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在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大框架下,借鉴沿用康有为丰富的德育思想资源,注重、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现实的实用的拿来价值。佛山虽然已经是全省首个所有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国家督导验收的城市,但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在路上。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不能单纯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要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以育人为本,从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充分满足当代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化成才的需求;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教育。

以上为本书各章的研究扼要。然囿于研究水平,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期待各方大家批评指正。

谨以为序。

著 者
2020 年 5 月 16 日 GDRKtEmxZyUvz6yHmaK87yxPH0jR16ZlUjycGtVbqINywDtYmaMxCA38m+LGIQ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