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2010 年 9 月 28 日,IASB发布的《概念框架 2010》,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财务报告的目标;(2)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3)报告主体;(4)构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5)资本的概念和资本保全。

IASB于 2015 年 7 月 18 日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第一章“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第二章“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章“财务报表与报告主体”、第四章“财务报表要素”、第五章“确认与终止确认”、第六章“计量”、第七章“列报与披露”和第八章“资本与资本保全的概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IASB采用的是“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并在《概念框架 2010》的第一章,具体讨论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

IASB认为,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目前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对决策有用的有关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这些决策是为向该主体提供资源而制定的。

这表明了以下两层含义:(1)财务报告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对目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2)这些经济决策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向提供财务信息的报告主体提供经济资源。与报告主体无关的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报告主体的财务报告没有必要提供。

IASB指出,通用财务报告不能提供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对此有必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很显然,IASB采纳的是决策有用观。

二、报告主体

IASB采用了“报告主体”的表述。《概念框架 2010》第二章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报告主体,但其内容到 2017 年底尚未正式发布。

IASB曾在 2010 年 3 月发布了《报告主体》的征求意见稿,并提出该部分内容正式发布后将构成第二章的内容。其中对报告主体的界定是:“报告主体是现有及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经济活动的特定领域,而且这些资源提供者不能直接获得是否需要向企业提供资源和这些资源是否被管理层有效利用的决策有用的信息。”

充分考虑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将报告主体重新界定为“选择或者被要求编制通用财务报表的主体”。按其解释,报告主体可以不是一个法律主体而是一个法律主体的一部分,或者由两个或以上主体所构成。

IASB提出,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具有母子控制关系的主体联合编制的财务报表,属于汇总财务报表。

科学界定报告主体的边界,是报告主体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标的假设

《框架 1989》中曾讨论的标的假设,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但没有涉及会计主体(或报告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会计假设。这也许是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权责发生制属于会计假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概念框架 2010》中涉及的标的假设,只有持续经营假设一项。没有再将权责发生制视为一项标的假设。

IASB有关持续经营假设的表述是:财务报表假设企业将持续经营。如果这一假设不正确,需要进行披露并采用不同的报告基础。

看来《概念框架 2010》的表述更为科学一些,确实只有持续经营符合会计假设的基本特征。

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第三章中的财务报表部分,也只界定了持续经营假设。 IASB认为,框架基于了报告主体能够在可预计的未来持续经营的假设,即报告主体既不打算也不需要清算或停止经营。如果报告主体打算或需要清算或者停止经营,则需要采取不同的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将其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四、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概念框架 2010》的第三章,具体讨论了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关于有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IASB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属性。

《框架 1989》中界定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四个质量特征,同时提出重要性和及时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并在可靠性中引入稳健的理念。

相比较之下,《概念框架 2010》认为,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质量特征。

财务信息如果是相关的并且能够忠实地予以表达其内容,则该财务信息就是有用的财务信息;如果这些财务信息同时还是可比的、可验证的、及时的以及可理解的,则这些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就增强了。

(一)基本质量特征

《概念框架 2010》中界定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忠实性表达。其中,重要性和计量不确定性被认为是相关性的重要方面。

IASB实际上是用忠实表达替代了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 IASB删除“可靠性”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可靠性这一概念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它意图表达的含义;可靠性的含义比较复杂而且不够准确,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容易与可验证性等质量特征产生混淆。

IASB认为,如果信息是有用的,必须是相关的并需要忠实地予以表达。

要完全做到忠实表达,应体现完整、中性和无差错三个特征。其中的“无差错”并非意味着要求对外报告的财务信息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而是主体应当对自身的选择做出准确无误的解释和说明。

(二)增强性质量特征。

《概念框架 2010》中界定的增强性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

IASB认为,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是有助于增强具有相关性和可忠实表达的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

与《框架 1989》相比,《概念框架 2010》中不再采用“稳健性”的主要理由,是因为稳健性与中性的要求是矛盾的。中性质量特征要求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应当带有倾向性,不应当被主观地予以强化或者弱化。但IASB也承认,目前多个具体准则(例如资产减值准则)中仍在体现对稳健性的应用。故目前IASB也在考虑再次强调稳健性的可能性。

五、财务报表构成要素

IASB在其概念框架中,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或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反映业绩或利润表的要素(收益和费用)。

(一)资产

资产是指由于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一种资源。

鉴于在讨论中IASB倾向于认为资产必须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故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将资产的定义调整为:“资产是由过去事项形成的,主体所控制的现时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具有产出经济利益潜在能力的权利。”

(二)负债

负债是指由于过去事项而承担的一种现实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主体。

鉴于在讨论中IASB倾向于认为负债必须能够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故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将负债的定义调整为:“负债是过去事项形成的,主体所承受转移经济资源的现时义务。”

(三)权益

权益是指主体资产在扣除企业全部负债后的一种剩余利益。

权益索取权是指对剩余利益的索取权。权益索取权包括对股利的索取权利、对清算时剩余资产的索取权利和其他权利。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确认为一项权益工具的永续债持有者等也许拥有不同的权益索取权。权益索取权是通过有关法律法规、合同等方式予以规定或约定的。

IASB采取权益,而不是所有者权益的表述,有必要引发对这两个概念是否存在区别的思考。例如,如果将符合条件的永续债确认为一项所有者权益,是否意味着永续债的持有人属于所有者?

(四)收益

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出资有关的权益增加。

由于收益不局限于日常活动,故IASB对收益的界定意味着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也属于收益的范畴。

(五)费用

费用是指在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出、资产折耗或是产生负债而导致的权益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

由于费用也不局限于日常活动,故IASB对费用的界定也意味着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损失属于费用的范畴。

六、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终止确认

(一)确认

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IASB指出:确认是指将满足要素定义和以下确认标准的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过程: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利益可能会流入企业或流出企业;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1.资产的确认

如果一项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并且其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该项资产。

2.负债的确认

如果由于一项现时义务的履行,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很有可能流出企业,并且其结算金额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该项负债。

3.收益的确认

如果与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已经发生,并且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则应在收益表中确认收益。这实际意味着,在确认收益的同时,也要确认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4.费用的确认。

如果与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已经发生,并且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则应在收益表中确认费用。这意味着,在确认费用的同时,也要确认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二)终止确认

终止确认是指将原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全部或一部分从财务状况表中移除的行为。

终止确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使得原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项目丧失或不再具备确认的条件。例如主体丧失了对原确认的一项资产的控制权;主体不再承担原确认一项负债的偿还义务;等等。

七、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

(一)计量属性的选择

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IASB采取了计量基础的表述,并对计量所做的定义是: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列示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具体计量基础的选择。 IASB讨论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结算)价值、现值等四种计量基础,但没有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IASB认为,历史成本仍然是编制财务报表时最常用的计量基础。虽然它有时也可以与其他的计量基础结合使用。此外,有些企业为了处理非货币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还采用了现行成本基础,以弥补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不足。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伴随着一些新准则的发布和对现行准则的修订,越来越多的会计要素计量采取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这也许是IASB选择用“中性”替代“稳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1 年 5 月 12 日,IASB发布了IFRS 13,成为最新的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规范。

在IFRS 13 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界定,建立了单一的计量公允价值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框架,并对公允价值计量披露提出了要求。

IFRS 13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债务所需支付的价格。

《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将计量基础划分为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两个类别。

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中包括了现行成本的概念。 IASB认为,现行成本和历史成本都属于取得价值,不同于现行价值计量基础。

现行价值包括公允价值、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债务履约价值。资产的使用价值是指主体打算持续使用资产预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债务履约价值是指主体打算偿还债务所预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

八、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

(一)资本的概念

资本保全的概念关系到主体如何定义力求保全的资本。因为它提供了计量利润的参照点,从而也就规定了资本概念和利润概念的联系。它是区别主体资本回报和资本回收的前提。资产的流入必须大于保全资本所需的金额,才可以作为利润。也才可以作为资本回报。利润是从收益中扣除费用(包括适当的资本保全调整)以后的余额。如果费用大于收益,这一余额就是亏损。

IASB认为,绝大多数主体在编制财务报表中采纳了财务资本的概念。按照财务资本的概念,资本体现为主体的净资产或权益;按照实物资本的概念,资本被界定为主体的生产能力。

(二)资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润的确定

1.财务资本保全

在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下,扣除该期间业主的投入以及向业主的分配,如果主体期末净资产的货币金额超过了期初净资产的货币金额,就意味着赚取了利润。

2.实物资本保全

在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下,扣除该期间业主的投入以及向业主的分配,如果主体期末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超过期初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就意味着赚取了利润。

资本保全的概念关注的是主体如何界定自身的资本得以保全。

实物资本保全理念的提出,主要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伴随着通货膨胀问题在主要发达国家的有效遏制,有关实物资本保全问题的讨论在逐步淡化。

IASB承认,在为数不多的情况下,《概念框架》和具体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在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具体国际会计准则高于《概念框架》。然而,由于理事会在制定新准则和审议现有准则的过程中,将受到《概念框架》的指引,《概念框架》和具体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矛盾情况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概念框架》将以IASB的工作积累为基础不断地进行修订。 V90U+J6LJrOW2Lt2INML7rtki9nCjs1CJwHzGI74VBFF3Ezt0TmOhgZdSdefDc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