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艺术逻辑

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构成整个艺术活动,也就是说,艺术传播、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同属于艺术活动的范畴,是艺术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既然,艺术鉴赏归属在艺术接受之内,这样,艺术传播与艺术鉴赏之间就形成以艺术活动为统筹的第一层艺术逻辑关联,即:范畴同构。

艺术接受是相对于艺术传播的一个概念,因为艺术传播的主体是施者——艺术家与艺术品,而艺术接受的主体则是受者——艺术的鉴赏群体,包括普通大众、艺术爱好者、艺术品经纪人以及艺术研究人员等。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之得到扩展。艺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由此,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的重要组成方式艺术鉴赏又可以在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与传播效果上形成重合,构成艺术传播与艺术鉴赏的第二层逻辑关联,即:要素交叠。也就是说,艺术鉴赏的主体可以是传播过程中的受传者,艺术传播内容可以是艺术鉴赏的对象,艺术鉴赏可以强化艺术传播效果也可以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接受作为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发挥艺术活动完成的标志功能,而且,它在潜在的意义上也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起点。因为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在同一个维度上都可以创造上新的艺术生产需要,对艺术生产创造发挥积极的刺激作用,因而能够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所以,艺术接受与艺术传播之间并不是简单地独立组合关系,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即在循环照应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层逻辑关联:互为作用。首先我们来分析艺术传播对艺术鉴赏的作用,艺术传播是指人们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对艺术信息加以传播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艺术,从而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因此,艺术传播为受众更好地进行艺术鉴赏提供了便利,发挥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正是由于艺术传播多渠道、多方式、多策略的信息传递,让受众迅速与艺术作品实现欣赏上的对接,并通过理解、体验、回味等环节完成艺术鉴赏。由此可见,艺术传播对于艺术鉴赏具有积极的推动、连接和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鉴赏在两者的关系中并非消极的方面,它对艺术传播又形成强有力的反作用。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的、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者会全方位地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变相地深度传播接受,对于提升传播效果有着深化、强化的作用。其次,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的方式是鉴赏、消费与评论,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价值通过艺术接受将会获得体现与实现,所以在艺术经济的角度来看,艺术传播的终点也在于实现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而艺术鉴赏能够为这种价值的实现提供助推和辅助作用。既然艺术接受包括艺术鉴赏在内可以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与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那么,对于艺术传播最终效果的实现无疑也有着重叠的积极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艺术鉴赏的成效高低实际上也是对艺术传播效果的侧面印证。再者,鉴赏与评论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意义,艺术接受者一边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我”的角度的审美、诠释与理解,一边又站在“他者”角度揣摩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与艺术思想等。在这个主体性确认的过程中,艺术受众会与传播主体形成不同艺术活动环节的遥远对位,形成功能上的一致交叉。比如,接受者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积极地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又可以与艺术家进行艺术上的精神对话,这种对话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只不过这种传播行为是比较深刻的思想律动,它可以完成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再创造,也可以对艺术家乃至客体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使艺术活动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宏大系统中,并在其间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高品质的传播过程。

综上所述,艺术传播与艺术鉴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有内在逻辑的架联和相互作用。作为艺术接受重要方式的艺术鉴赏与艺术传播之间也能够形成紧密的逻辑对应,两者之间不是割裂的分析关系,而是系统完成艺术活动紧密连接、有机融合的必要环节。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之间恰好形成艺术创作者、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环节关联。艺术传播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接受,也是艺术接受的必经环节。艺术接受是艺术传播的有效落点,也是艺术传播效果的终点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艺术接受的程度又对艺术传播形成反作用。艺术传播与艺术鉴赏之间可以形成范畴同构、要素交叠、互为作用的三重艺术逻辑关联,这让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具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理上的可行性。

第二节 受众圈层作为“鲁剧”传播潜力培养的视角考量

在第一章中,笔者已经有所论述,在已有的“鲁剧”研究成果中,基于受众视角的研究相对匮乏,几乎没有专门研究“鲁剧”受众的文章,专著更是无从提及,理论的滞后与“鲁剧”传播实践的高歌猛进并不协调,制约了“鲁剧”普及化的水平。但是,受众圈层已是研究电视剧传播无可规避的重要环节和必经路径,研究好受众才能更好地研究传播。

当前,电视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及拥有稳定性好、忠诚度高、理解力强、后发力足的受众圈层成为提高电视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电视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鲁剧”经过40年的积累,理应在传播受众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这既是“鲁剧”下一步提升传播水平的必由路径,也是“鲁剧”进一步提高艺术价值和创作水准的重要举措。

当前,“鲁剧”受众圈层的稳定性较好,中老年观众已成为“鲁剧”的重要受众群。这一群体通常有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比较成熟的思想,在叙事空间的理解上更容易产生共鸣。但是,这一受众圈层的后发力并不强劲,不断递增的年龄数量会对电视剧题材形成不断窄化的制约。而需要关注的是,“鲁剧”对年轻圈层的覆盖面明显不足,传播受众群中的年轻受众传播面的窄化成为制约“鲁剧”传播后劲的一个显性瓶颈。试想,数十年后,现有的“鲁剧”受众圈层会过渡到逐渐远离电视剧的深度老年阶段,但是,现有的年轻圈层却正值壮年,无论是题材的接受度还是新事物的适应性都具有较好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受众群的阶段性反差理应成为每个电视剧创作主体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但是,年轻受众群体又有着区别于中老年群体的明显特征。比如,稳定性不高,对电视剧的理解度往往浅尝辄止,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又形成内在因果关联的照应和对位。由于受众对电视剧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了对剧集的认同度欠缺,进而影响对剧集的忠诚度,而忠诚度的缺位又直接影响品牌坚守的持久度,故而对深化作品理解显然也具有消极的反作用。

另外,当前电视剧竞争市场属于多方占据,制作主体层出不穷,面临市场形势的变化,制作机构的变革乃至变迁频次也相对较高。而且,各平台播出的电视剧数量非常可观,仅2016年一年就播出电视剧271部,网剧数量更是快速增长,2016年已超过600部。

电视剧受众群体面对纷繁的电视剧制作主体以及电视剧作品中往往会眼花缭乱,如果制作主体和作品没有很好的品牌辨识度,便很难巩固品牌形象在受众圈层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因此,要从传播接受的视角实现品牌辨识度和认知度与电视剧受众之间的双向度架连,既是传播领域的难点,也是提升电视剧产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而要提高受众的品牌辨识度确认和认知度提升,首先需要提升受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了解作品的生成逻辑、美学倾向、艺术情怀和产业趋势等与艺术作品切身关联的内容。而这些,都不能仅仅依靠电视剧本身的播出所能完成,而是需要在电视剧播出之外进行艺术再创造、审美回味并与电视剧作品形成艺术关联和美学关照,建构起艺术作品产生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这不仅仅是与“艺术世界”概念的叠合,也是作为艺术接受的重要方式——艺术鉴赏的行为特质。电视剧作品能够给受众形成启发,受众又通过评论式鉴赏对电视剧作品的精彩与意蕴进行再度挖掘,这样的互动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和强化过程。而且,艺术鉴赏还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总是处在一种直接的、不间断的交流和对话之中。 而交流与对话恰恰是实现作品传播与受众之间架连的两个关键元素。当前,诸多困扰电视剧发展的传播难题的症结,相当程度上在于作品与受众交流与对话机制不够完善。

所以,当前的“鲁剧”产业面临着多重竞争和市场发展的变局冲击,需要有稳定的并且是具有较好的忠诚度、理解力兼顾后发力的全方位受众圈层,这也就需要通过能够实现交流和沟通为基点的艺术鉴赏来做有效的桥梁。起码这是解决“鲁剧”传播问题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补充性的方法策略。笔者在问卷调研、个体访谈的研究过程中,也深深地发现这一传播路径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就当前而言,“鲁剧”传播的强势效应主要集中在传播的前期和中期,而对于后期品牌效应的延伸与传播效应的强化与开掘做得并不到位,起码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度,这也是当前国产电视剧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所以,“鲁剧”能在这一方面再以先发优势先行,对于进一步拓展“鲁剧”的传播效应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第三节 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现实基础

一谈到电视剧的传播,人们首先往往想到的是传播方式操作等传播内容的“硬条件”,忽略对传播受众的培养这一重要方面。笔者在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鲁剧’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调查研究中,曾通过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案对“鲁剧”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认知度进行过调研,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发放的500份问卷中以及近百名受访的大学生中,看过至少一部“鲁剧”作品的可达96%,但是,只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鲁剧”的提法。这样的反差呈现出的隐忧绝非是单纯的营销式传播所能解决,而要提升“鲁剧”传播的转型升级。

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的方法与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琅琊榜》和《欢乐颂》两部电视剧在大学生中关注度较高;二是“鲁剧”的品牌认知度不高,大部分大学生对“鲁剧”并没有概念。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鲁剧”传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具体而言,一方面,“鲁剧”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趣味的共鸣能够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并得到他们的喜爱;另一方面,“鲁剧”的品牌传播力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样的启示为我们开辟了破解“鲁剧”存在的传播问题的一个新视角,那就是对处于受众视角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传播潜力的开发。

这一论点的提出并非天马行空,而是有着客观的现实基础。首先,根据《2017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到2017年,山东省拥有高等院校156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1.53万人,经过基础教育阶段和高校基础课程的训练,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相比较中小学生而言,青年大学生可供支配的时间相对自由。加上在传播过程中,地缘属性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对于山东高校学子而言,深受齐鲁文化浸润,取材与山东相关的“鲁剧”自然有着更为亲和的传播号召力,故而深入挖掘山东高校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收视潜力对“鲁剧”的传播力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此外,大学生的身份属性与社交特点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具有强劲的链式延伸传播力。因为这一群体包含山东省内外不同生源,且这些生源还会与自己读大学之前的亲朋好友形成更多层次的传播链接。比如,一个山东省外的大学生来山东高校就读,成为“鲁剧”的传播受者,接着,由于地缘优势,他又可以成为其来源地亲朋好友圈中的传播主体,甚至可以成为不同地域朋友圈中的传播主体,进而形成新的传播覆盖拓展面。像这样的“病毒式”传播其力度是非常强劲的。但是,该传播有一个前提基础,即其传播主体首先必须是传播接受者,而且是经过一定鉴赏熏染形成深度理解、产生移情共鸣的高级传播接受者,这就需要充分的艺术鉴赏空间和艺术鉴赏的熏染。所以,以山东省为立足点,逐步向全国乃至部分国家的大学生群体辐射,将是“鲁剧”传播积蓄大量潜力受众群、增强传播后劲的一条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路径。

在具体的策略维度上,培养高校学生受众圈层可以分区域、分层次进行,因不同群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众化施策。由于“鲁剧”是区域文化品牌,在山东省内,可采取复合式文化普及传播方式。一是在所有的山东省高校开设人文艺术类通识课,以“鲁剧”鉴赏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品牌强化和文化习惯培养,让齐鲁大地的高等院校学子了解“鲁剧”、认知“鲁剧”、品鉴“鲁剧”,增强对齐鲁影视的文化自信。这一方式可以说是“鲁剧”普及化传播的上佳路径,因为文化品牌的贴近性和地域文化的共通性既可以让选修课与大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兴奋点,也可以将“鲁剧”品牌进行深度传播,巩固“鲁剧”品牌的占有度和拓展面。笔者对当前山东省高等院校的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进行了调研,发现不论是否设有影视类专业、不论是否综合性院校,尚没有开设类似课程。“鲁剧”作为响彻全国的文化品牌却没有在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里形成品牌认知度,这是非常遗憾的。当然,反过来看,遗憾又代表着宽阔的潜力空间,挖掘好这一领域,无疑对“鲁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开设影视专业的山东高校设置“鲁剧”必修课。当前,“鲁剧”与“新鲁剧”的发展已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很多优秀作品完全可以作为教材样本进行“拉片”分析,由此通过对专业学子的“鲁剧”传播强化可以为“鲁剧”发展储备坚实的人才后备基础。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建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重立体维度,研究生偏重于史论、美学研究,本科生偏重于艺术性鉴赏,专科生偏重于实践性应用,以实现更大层面的对应性传播。三是通过与设有影视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如实地体验、实习基地等方式来强化“鲁剧”的品牌影响力。比如,“山影”与山东艺术学院合作成立电影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上进行全方位合作和探索,这样的基点辐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当前,山东影视高等教育整体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状态,与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影视业发达的先进省市差距较大,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与专业的影视制作机构对接效应不明显,而要更好地对接先要更好地了解,所以,强化合作也是必要的路径,当然,合作也会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强“鲁剧”的传播力。四是通过各地的文化机构,以讲座等文化普及传播方式在更大圈层形成补充性传播。不过,这种方式的频次可以减少,作为一种补充性的传播方式。比如,高等院校可以邀请“鲁剧”制作团队进校园做专题讲座,通过讲解、阐释和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展“鲁剧”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以上四种方式是基于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院校青年学子的潜力传播群体的深度挖掘,综合考量地缘优势以及相关政策基础,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这也是本书将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切入视点,是全书内容建构的总章。

第四节 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价值意义

一、提升传播质量

公众注意、公众理解、公众记忆是影响传播质量的三个要素。当前,“鲁剧”传播借助强势平台与精品内容能够实现公众注意的较好抵达,但是,在公众理解与公众记忆方面,平台与内容的作用并不能与此完全形成效果的等同。信息传播到位只能够确保公众注意的引起,但是如何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公众对“鲁剧”的多维度认知以及深层次把握,这就是强化公众理解与记忆层面的重要担当。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不仅具有审美认知属性,还具有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功用。 传播受众通过艺术鉴赏对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客观、形象的认知,进而实现艺术鉴赏中的共鸣,即与艺术作品在思想感情上融会贯通、交流呼应,最终达到理解与记忆的鉴赏层面。

所以,对“鲁剧”的艺术鉴赏有利于受众进一步了解镜像背后的美学旨归与深层意蕴。深化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进而加强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艺术沟通,让艺术作品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受众的记忆中并反复回味思索,最终实现两者之间的审美切合与欣赏共鸣,既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公众注意,又能够实现公众理解和记忆,更大程度、更好效果地完成传播目标,这无疑对于提升传播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二、增强传播后劲

大学生群体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其他年龄段的受众不同,大学生群体是标准的成长层,具有广阔的挖掘潜力空间。在传播链条中,大学生群体具有广阔的成长延伸空间。“鲁剧”传播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深度开掘在一定程度上拉伸了“鲁剧”的传播韧度,并为“鲁剧”传播培养了潜在的传播受众。例如,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20岁左右,其毕业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电视剧的传播,所以,吸引并培养这一受众群体的忠诚度实际上可以进一步拉长“鲁剧”传播的时间维度,对于强化其传播后劲也无疑大有裨益。

除了本体视角的传播后劲考量,还有“泛大学生”群体的后劲增长。就受众个体而言,其接受习惯和审美鉴赏往往影响的不只是自身,也会影响周围人员。这与口碑传播有些相似,受众个体对剧集的理解和认可往往会在人际传播的构成中形成交流沟通,进而影响对方对于剧集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艺术鉴赏的方式挖掘大学生群体的传播潜力的同时也开掘了“泛大学生”群体的接受维度和传播空间,强化了剧集传播的受众基础。通过人际间的口口相传,在具有较长生长性空间传播域场内可以实现传播认知的不断强化,最终,实现“鲁剧”传播的受众关联认可以及传播后劲的潜在增长,对于提升“鲁剧”的传播效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拓展传播广度

传播广度对于电视剧的受众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传播广度越宽,剧集的品牌影响力就越强,市场的核心竞争就越占优势。而传播广度又与受众群体的类型息息相关,虽然当前影视传播分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但这并不代表在群体覆盖上可以缩减应有的范围,老中青全面覆盖完全可以成为电视剧大众属性体现的有效承担。由于“鲁剧”在题材选择上比较倾向于厚重叙事,在类型的选择上偏爱年代戏,在艺术风格上多体现严谨而郑重的风格,所以,在传播受众的圈定上,“鲁剧”的传播受众类型定位往往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对年轻群体的号召力并不强劲。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2010年之前的“鲁剧”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并不高,只有37.8%的大学生表示看过相关的电视剧。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由于这些电视剧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有一定的代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剧集的传播定位与大学生群体间存在一定的违和感。所以,通过艺术鉴赏的方式将“鲁剧”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实现课程上的有机架联,可以消解两者之间存在的代差和审美障碍。通过鉴赏的深度理解过程,进而融洽两者之间的艺术沟通认知,增强大学生对“鲁剧”的全面认知,进而在艺术接受上形成审美惯性,对后续的“鲁剧”接受将会更为从容简单。实质上,这也是对“鲁剧”的覆盖面的有益拓展,实现“鲁剧”传播圈层由中老年群体向老中青全面覆盖的方向转变,对“鲁剧”受众面的广度进行全面开掘及延伸,进而提升“鲁剧”的传播水平,强化“鲁剧”普及性传播。

第五节 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框架预设

以艺术鉴赏的视角切入研究“鲁剧”的传播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考量年轻群体的教育性结合和艺术性吻合,又要考虑多层次、多维度的持续深化,而且还要多方形成合力,强化集聚效应。所以,这项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需要分步骤实施。笔者认为,结合当前“鲁剧”传播的实际以及艺术鉴赏教育的可行性,以自发或者政策机制的形式引导在高等院校设置选修课是“鲁剧”传播鉴赏路径的先期步骤。笔者曾经在医学院校开设过“影视艺术鉴赏”选修课,选报率不仅达到了100%,而且由于名额限制没有选上的学生数量也不在少数。之后,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到课率也比较高,传播力非常强。所以,笔者认为,以艺术鉴赏的路径传播“鲁剧”的整体框架可以设置为“课程—著作—赏析—传播”的模式。

在具体的框架内容设定上,以笔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科普及应用研究专项“‘鲁剧’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CKPJ11)为依托,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实地调研、个体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并形成文字材料进而整理成专著,专著以史论、艺术审美、个案解读等三个篇章呈现,对“鲁剧”的发展历程、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问题,“鲁剧”的美学倾向和艺术表征,“鲁剧”类型化探索等涉及“鲁剧”本体多维度的艺术版块进行解读、分析。专著的定位为相关选修课参考书、齐鲁文化普及传播读本、政策决策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参考书,笔者将以此为基础,以申报选修课为载体,多维度尝试探索艺术鉴赏的“鲁剧”传播路径,并多渠道联系相关影视制作机构等,对项目进行推介。经过一定时间周期的积累,一方面,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拓展“鲁剧”的传播面;另一方面,可以强化“鲁剧”传播的效果认知,培育后发受众群,为“鲁剧”下一阶段的传播积蓄力量。

在经历过先期阶段的尝试探索,可逐步向专业必修课程、通识课方向延展,同时,强化“鲁剧”制作的展览式传播,有效利用电视传媒、公众讲堂等传播载体形成“鲁剧”传播的集聚合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先期探索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艺术鉴赏的实践互动,以课程为载体,架构起青年学子与“鲁剧”作品之间的沟通机制,并打通制作机构的反馈渠道,通过鉴赏与传播的双维度架联形成对创作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鲁剧”品牌的形象巩固,扩大其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对“鲁剧”作品的创作形成互动良好的建议策略。

当然,项目的推进需要一系列重点抓手和激励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设计相关的重点载体并与相关的激励措施相结合。笔者的初步构想为,在重点抓手方面打造“一院两堂”的架构格局。“一院”是指由相关职能部门引导相关影视公司出资建设“鲁剧书院”,其依托载体可以是现在山东影视集团的影视梦工厂,以书院的设置形式融发展历史、拍摄基地、影视资料、重点讲解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鲁剧”文化普及基地,并邀请相关“鲁剧”研究专家授课,也可接纳游客参观,进一步拓展传播面。“两堂”是指“鲁剧”艺术鉴赏选修课堂和“鲁剧”创作大讲堂,其中艺术选修课堂以各高校为主体负责实施,并从中遴选出一定数量的“鲁剧达人”参与“鲁剧”创作大讲堂,大讲堂邀请“鲁剧”一线创作制作人员,深入讲解“鲁剧”的制作生成,由此生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性传播网络,可以更大密度实现“鲁剧”的深入人心。另外,在重点抓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激励措施。比如,参与“一院两堂”可以积累学分,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现场体验“鲁剧”拍摄与创作,赠送“鲁剧”纪念版光盘。山东电视台等传媒机构也可以跟进综艺节目等多类型媒介,以灵动活泼的方式对“鲁剧”实现多次传播,延伸传播空间,营造传播氛围,形成多维度立体化传播方式的呼应和对位,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zFMmWpPhleeI8N0wnKvhXj2h/mXpbwb0hcinnjuvRbSbV31Rj2eGUND7D+4bF20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