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鲁剧”的发展流变与史论审视

第一节 “鲁剧”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及相关问题说明

史论梳理是研究“鲁剧”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进一步明晰“鲁剧”的创作特征和发展逻辑有着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鲁剧”的史论梳理的学理范式与理论跟进明显滞后,在“鲁剧”研究的成果中至今鲜见系统的研究资料。另外,“鲁剧”创作的主体变更性较大,发展阶段的划分并无确切统一的依据与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鲁剧”史论梳理的模糊性与滞后性。于是,笔者广泛查阅了“鲁剧”发展的多种资料,细致考察了“鲁剧”的创作主体之变,试图对“鲁剧”历史发展流变的阶段划分在尊重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鲁剧”发展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做出全新的思考。所以,在划分的思路上,本书根据如下问题做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

一是“鲁剧”与山东电视剧的关系。在已有的“鲁剧”研究成果体系中,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厘清,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实践层面,对“鲁剧”、山东电视剧这两个概念都存在混沌认知,或者避而不谈。的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对现实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做理论研究却是不可绕过的关键环节。而且,长远来看,理论上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实体产业的发展。所以,笔者在这里对两个概念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山东电视剧是一个类仿式的概念,笼统而不系统。以“类仿式”界定是因为相似事物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仿效性。比如,山东电视台就是山东省的电视台,由山东省投资、山东省建设并且主要服务于山东区域的一个传媒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山东电视剧这样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又不具备完全的统一逻辑。山东电视台的功能主要是服务山东省的舆论宣传,服务山东老百姓的娱乐文化生活,但是,山东电视剧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社会功能与山东相关的仅是打造山东地域文化品牌,传播齐鲁文化,它的服务价值已经扩至全国乃至海外。另外,在名称与地域归属的维度上,山东电视剧这一概念也不能够完全表达在山东拍摄的电视剧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山东大学之所以是这个名称不在于这所高校是山东省主办的,众所周知,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名只是标注学校所在的区域空间而形成的概念称谓。那么,山东电视剧也完全可以不是山东省主创,但是,主要制作因素全部在山东省并且与山东省有着密切联系的电视剧也可以界定为山东电视剧。显然,山东电视剧的本体称谓与这一概念的本体指涉并不能够形成逻辑的一致,而只是一种口语化的笼统表达,以便在观点陈述中区分物体概念。但是,山东电视剧的具体指涉应该是确定而明显的,它指的是由在山东省注册的创作机构运用各方面创作资源拍摄的电视剧作品。这一概念的指向性直接明了。

其次,再看“鲁剧”概念。要明确的是,“鲁剧”并不完全等同于山东电视剧,两者更具体的关系陈述应该是山东电视剧是“鲁剧”的基础,“鲁剧”是山东电视剧的概念提升,“鲁剧”所指涉的范围更为广泛。电视剧艺术作品具有三个维度:地域性、品牌性和涵盖性。地域性是对以山东为主题创作的电视剧的地缘属性的界定,如同一个人的籍贯;品牌性是对电视剧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形象标志、艺术属性、外在特征的一种凝练式的概括和提升;涵盖性是对电视剧艺术作品范围的一种内涵确认和边界确定。再具体说,“鲁剧”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指在山东省注册机构制作的电视剧作品,还指代与山东省关系紧密、传承性强的影视机构制作的电视剧作品。比如,已经在浙江注册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拍摄的电视剧作品,由于制作主体大部分是从“山影”出去而且多为山东人,电视剧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色与在山东省注册的制作机构拍摄的电视剧作品有着传承的一致性和深厚渊源。故而,这样的电视剧作品也是涵盖在“鲁剧”的范围之内的。“鲁剧”除了电视剧本体的意义之外,更在于对一种艺术创作模式和形象标记的指认和确定。

二是导演的代际关照性考量。考虑到“鲁剧”发展阶段的相似规律和特征以及“鲁剧”导演的相对固定和创作的稳定性,所以在“鲁剧”发展史阶段划分上适当考量了剧集的核心制作力量——导演群体的阶段特征。20世纪90年代,“鲁剧”导演的固定化和阶段化现象非常明显,与制作实体的分阶段和电视剧的本体阶段规律形成比较吻合,具有一致性,并具有非常鲜明的传承梯度性特征。比如,“鲁剧”第四个发展阶段的导演有孔笙、李雪、孙墨龙、张开宙等,都是在“鲁剧”重要作品中担任摄像等重要职务,经历练之后逐渐独当一面,执导作品。

“鲁剧”的导演发展已经成熟到可以用代际性来衡量,这一特点在“鲁剧”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在“鲁剧”发展的第一阶段,导演的集中性并不突出,但是已有代际性的传承雏形开始显现。比如,著名的“鲁剧”导演唐敬睿自1982年调入山东电视台录制部,担任了“鲁剧”第一阶段发展的经典电视剧作品《今夜有暴风雪》的拍摄。唐敬睿本人也因为这部电视剧获得“飞天奖”优秀音响个人单项奖,被山东广播电视厅记功一次。经过锻炼,在后来的“鲁剧”发展阶段中他又执导了《一个叫姚金兰的人》《大法官》《旱码头》等多部名剧。到了“鲁剧”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形成了以王文杰为代表的“鲁剧”第二代导演;第三阶段主要形成了以张新建、孔笙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第四阶段则形成了以李雪、张开宙、孙墨龙等为代表的“鲁剧”第四代导演。他们之间都有导演和摄像职务的交叉,阶段的梯次性和传承性特别明显。

三是以“鲁剧”创作主体的变更为阶段划分的考量。“鲁剧”的创作主体的更替性较强,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形势,“鲁剧”制作机构通过变更、新建、整合、分立行为建构起“鲁剧”制作主体发展的复杂性特征。不过,巧合的是,“鲁剧”制作主体的变化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也非常明显。纵观“鲁剧”发展史,在制作主体的更替上也经历了四个最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山东电视台及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主导,第二阶段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为主导,第三个阶段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及山东影视集团为主导,第四个阶段则是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及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为主导。阶段性制作实体的不同建构起“鲁剧”创作的分阶段发展流变线条,成为本书在有关“鲁剧”发展史阶段划分上的重要依据。

四是以“鲁剧”的发展成绩比较突出的阶段性做统筹考量。与导演代际和制作主体分阶段的特征相呼应的是“鲁剧”创作的辉煌高点的阶段性特征,在发展流线上呈现典型的“波峰”形状,形成迥然不同的阶段性划分。因为“鲁剧”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平淡蓄势便会集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爆发。比如20世纪80年代取得“三连冠”之后,“鲁剧”进入短暂的平静期;21世纪之初,形成以“闯关东”为代表的高点电视剧作品群,之后进入短暂的调整期;2008年,形成以《沂蒙》为代表的高峰创作阶段,然后又进入持续的平淡期;2014年,形成以《父母爱情》《老农民》《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为代表的又一个“鲁剧”创作高潮爆发期,之后又进入短暂的沉寂期;2018年,“鲁剧”又开始有复苏爆发的迹象。所以,不同的发展高点建构起“鲁剧”发展的曲线,形成错落有致的分阶段格局,而且,与不同导演的代际划分和制作主体的更替有着时空上的接近性。这为“鲁剧”史论的分阶段划分提供了作品视角的维度支撑。

根据以上思路的考量,结合“鲁剧”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鲁剧”共有四个发展高潮,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的“三连冠”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初的“鲁剧”探索现象、2005年到2010年前后的“鲁剧”崛起现象、2014~2017年东阳正午阳光现象。这四个重要的辉煌点建构起“鲁剧”发展的四个阶段性发展曲线,而且,这四个发展阶段与“鲁剧”导演四个代际的划分恰巧不谋而合,印证了笔者对于鲁剧发展阶段划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 高点起步:“三连冠”初铸“鲁剧”辉煌

这一阶段是“鲁剧”发展的初始阶段,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1990年。代表作品有《武松》(1983年)、《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1984年)等。

“鲁剧”的发展源头要追溯到山东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即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电视剧制作机构,但是每个省份有各自的电视台,为了解决电视台播出内容不足的困境,经过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各省级电视台有了拍摄电视剧的权限。于是,1978年,山东电视台录制了以反映邮递员工作为内容的话剧加工剧目《人民的委托》,这是山东生产的第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外景是用摄影机拍的胶片,内景则是用刚刚购进的上海产黑白录像机录制的,算是“鲁剧”的开山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视剧有着非常明显的“主旋律”特点,这也从侧面映衬出“鲁剧”后续的发展特征。自此,“鲁剧”开启了山东电视台作为创作主体的发展阶段。

1979年,山东电视台拍摄了反映当代农民新道德新风尚的电视短剧《考嫂子》。同年,又拍摄了《在旋涡中》和《谁最能》,分别实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和儿童题材电视剧的突破。1980年,“鲁剧”在产量上全力开拼,由山东电视台为主体创作了《选材》《美丽的姑娘》《智闯威海卫》《家乡红叶》《智者之恋》五部剧目。这五部电视剧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植现实生活,高扬主旋律基调,初步奠定了“鲁剧”现实主义的守正艺术风格,为“鲁剧”后续发展设置了美学伏线。

1980年是“鲁剧”在第一发展阶段内的重要转折节点。为进一步促进“鲁剧”的创作与生产,山东省广播事业局主导成立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并承担起山东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的任务。由此,“鲁剧”创作进入专业化创作道路。专业化的创作带来了专业化的效果,其中有两个标志性发展节点成为“鲁剧”在第一发展阶段高点起步的鲜明注脚。一是在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成立的同年(1980年),电视剧《家乡红叶》在全国首届“飞天奖”中荣获三等奖,这是“鲁剧”的第一次获奖。二是“三连冠”现象,这让“鲁剧”制作在全国业界熠熠生辉。1982年,《武松》横空出世,一举夺得当年全国第三届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优秀电视剧奖;1983年年初,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再接再厉,又将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再获“一等奖”;之后,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又拍摄了反映北大荒知识青年情怀的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又一次在全国热播并获得“一等奖”。至此,《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三部电视连续剧,在1982~1984年连续三年在电视剧“金鹰奖”和“飞天奖”的评奖中,分别获得优秀电视连续剧一等奖,从而取得电视连续剧创作“三连冠”的荣誉称号。“鲁剧”创作与传播在全国全面起势,也成就了“鲁剧”发展的第一次辉煌。

“鲁剧”三连冠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符合艺术规律的成功必然。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无疑对进一步了解“鲁剧”文化基因有着积极意义。概括来说,“三连冠”的成功有着以下成功经验。

第一,起势较早,规划到位。山东电视人的敏锐性较强,政策感触力到位,艺术格局观较为宽阔。1979年6~7月间,文化部实现电影放映体制改革,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停止向电视台提供新的故事影片,电视台的节目来源发生危机。8月18~2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电视节目会议,目的在于解决电视节目的来源问题。同年,中央广播事业局还提出了“大办电视剧”的号召。面对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山东电视人能够顺势而为,抢抓政策机遇所带来的发展契机,实现自我发展。比如,山东电视台是全国较早拍摄电视剧的机构,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亦是全国较早的电视剧专业制作机构,山东电视剧也是全国最早参与最高电视剧奖项评奖并获奖的艺术作品之一。较强的政策感触力和创作规划力形成了“鲁剧”开篇敢为人先、善于探索的优良特质,这在后续的“鲁剧”发展阶段中也得以印证。

第二,积极向文学汲取营养。“鲁剧”并不是第一个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屏的,但却是最早将文学作品成功改编并在全国引起轰动的电视剧代表。细观“三连冠”的三部电视剧,《武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改编,《高山下的花环》是根据山东的著名作家李存葆的中篇同名小说改编,《今夜有暴风雪》则是根据祖籍山东的著名知青小说作家梁晓声的同名作品改编,三部文学作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经典的叙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为电视剧艺术感染力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而且,“鲁剧”在文学与电视剧之间的转化改编为同类型电视剧探索了宝贵经验。比如,对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改编,编导充分考虑到电视剧创作的实际情况,不是贪大求全,而是采用以小见大的笔法,撷取创作空间较大、能够代表原著精神的角色并以人物剧的方式挥毫着墨,集中表现,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对后面的“鲁剧”创作也有着深刻影响,如在20世纪90年代“鲁剧”偏爱探索人物剧,并取得了较大影响,代表作有《孔子》《孔繁森》等剧目。另外,“鲁剧”在编创手法上也有着鲜明的“以小人物切入大时代和大情怀”的艺术倾向,这些都与“三连冠”阶段的积累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三,强调多题材开掘。在“鲁剧”发展的第一阶段,国产电视剧并没有类型剧的概念,但是在题材的选取上却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三连冠”的题材迥异,既有古装传奇题材,又有军事战争题材和知情题材。虽然,三部剧集的整体艺术特质趋同,但是在题材的选取上却又不同。三个不同的题材都有坚实的民间传播基础,而且,地域性和主旋律色彩突出,这些都与后面“鲁剧”的创作形成对应,如第二阶段题材选择的市场贴近性、第三阶段的年代传奇类型电视剧的聚力开掘和第四阶段的多类型探索,都有着“三连冠”的创作印记。

第四,秉承匠心走精耕细作的专业化道路。山东省是全国较早成立电视剧专业制作机构的省份,厚重的齐鲁文化也造成了“鲁剧”制作严谨的艺术态度。“三连冠”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依赖于三部剧集的匠心品质,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艺术文本,在当时已经呈现出精品化特质。这也为“鲁剧”品牌与“山影出品,必出精品”的传播口碑,积累了厚实的基础。

第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艺术个性。三部剧集的文本基础都与山东地域性相关,有着浓厚的齐鲁文化风格。在剧集中,无论是取景还是剧中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都有着鲜明的山东地域特征。首先,在艺术风格上,电视剧的创作秉承山东地域豪爽、大气、朴实、淳厚的风格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个性。其次,在艺术内容上,题材选择往往紧扣时代性大事件和大背景。在主题基调上,凸显主旋律,强调开阔与健康特质;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现实主义创作,并且注重以小见大、以个人的小悲欢嵌入时代的大发展、以传奇叙事凸显家国情怀。再者,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镜头语言和服装道具细节,形成节制、厚重、大气、守正的艺术语言风格。

以上五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为“鲁剧”后来发展的创作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成为“鲁剧”发展重要的历史传承,影响着“鲁剧”不同阶段的创作与发展。

第三节 探索尝试:“新中心”闯出“鲁剧”品牌

该阶段是“鲁剧”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继“三连冠”之后全面开启探索尝试的阶段。时间跨度为1986年至2007年。代表作品《一个叫姚金兰的人》(1986年)、《水浒》(1986年)、《孔子》(1991年)、《大地缘》(1993年)、《白眉大侠》(1994年)、《大法官》(1998年)、《母亲》(1998年)、《誓言无声》(2001年)、《满天星》(2004年)、《闯关东》(2006年)、《旱码头》(2006年)、《铁道游击队》(2006年)、《大染坊》(2006年)、《开创盛世》(2009年)等。

这一阶段是横跨世纪阶段有三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在1986年,山东电影洗印厂、山东电影制片厂划归省广播电视厅领导。为发展影视事业,山东电影制片厂与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合并,更名为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成为国内影视创作的主力部门和龙头单位。同时,影视中心与山东电视台脱钩,在全国率先实行“制播分离”,实行“制片社”创作生产机制。“鲁剧”制作主体的变革在全国具有先进的标杆意义,这是“鲁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制作主体实现的脱钩,再一次让“鲁剧”制造走在全国前列。此后,鲁剧进入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阶段。该中心成立之初处于蓄势阶段,只是保持一定数量作品的拍摄创作,先后创作摄制了《汾城小屋》《中队的秘密》《生意人》《刘连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白色山岗》《搭铺》《重返沂蒙山》《鲜卑骄子》《一个叫姚金兰的人》《夫妻井》《盛族》等电视剧,其间还完成了40集电视连续剧《水浒》全剧的汇编任务。其中,除了电视剧《水浒》在全国热播、《一个叫姚金兰的人》获得“飞天奖”,其他的剧目并没有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一直到1990年摄制出品了历史文化大型人物剧《孔子》,才在全国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第二个节点是在1993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为适应影视市场发展的形式,创办了第一家面向市场的影视公司——山东省三冠电影电视实业公司。公司的名称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进行了传承对应。由于“中心”的前身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轰动一时的三部“鲁剧”:《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并连续三年夺得全国电视剧的最高双奖“飞天奖”和“金鹰奖”的一等奖,被电视界誉为“三连冠”,山东省三冠电影电视实业公司的名称汲取了“鲁剧”这一阶段的辉煌,实现了文化内涵上的传承。

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鲁剧”正式开启市场化探索的征程,“鲁剧”创作成为国内开拓影视市场的先行者。山东电视人再一次勇立潮头,站在电视剧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公司成立以来,以灵活的市场运作模式和先进的营销理念,先后拍摄了《白眉大侠》(1994年)、《爱情帮你办》(1995年)、《甘十九妹》(1996年)、《好爹好娘》(2002年)、《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1997年)、《铁道游击队》(2004年)等650余集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于1990年摄制出品了历史文化大型人物剧《孔子》。该剧经过三年筹备才正式开拍,并于1990年年底前完成拍摄任务。当时省委、省政府对拍好电视剧《孔子》也十分重视,为保证电视剧的拍摄质量,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邀请八位专家担任《孔子》剧本的咨询顾问,并及时帮助解决拍摄中的实际困难。付出终有收获,该剧不负众望,以“鲁剧”特有的大气厚重的史诗风格和深邃内涵赢得海内外历史界、思想界、艺术界各界赞誉,获得电视剧的最高荣誉之一“飞天奖”特别奖,同获“优秀音乐奖”及“优秀美术奖”,成为“鲁剧”继“三连冠”之后的又一高峰作品。另外,2002年摄制完成的农村情感剧《好爹好娘》,荣获第24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2000年播出的古装历史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陆续在海内外多家电视台播出,成为“鲁剧”较早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样板之作;2015年出品的电视剧《铁道游击队》,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累累硕果,见证了山东三冠电影电视实业公司的创作实力,也印证了“鲁剧”这次市场化探索的成功。

第三个节点是在2003年10月20日,山东省辉煌世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成立。该公司的前身为山东三冠电影电视实业公司,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山东视网联媒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旗下子公司山东辉煌世纪北京公司于2006年10月在北京市成立,公司性质定位为国有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公司成立后,拍摄了《铁道游击队》(2006年)、新《甘十九妹》(2014年)。该公司独立出品的剧作不多,在全国引起传播影响力的剧作也较少,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关键节点出现,但是,对“鲁剧”创作的整体影响力并不突出。

“鲁剧”发展的第三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时间横跨世纪,形成了20世纪与21世纪两种不同特点的电视剧作品创作。但由于总制作公司都是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牵头,所以,笔者将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之后一直到山东影视集团成立之前的时间范域统筹划分为“鲁剧”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既是“鲁剧”在高点起步的基础上进行全新探索的阶段,也是“鲁剧”发展阶段差异化比较明显的阶段,同时也是“鲁剧”发展的蓄势阶段。以2000年为分水岭,构成了“鲁剧”两种迥然不同的创作景观,也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2000年之前,“鲁剧”的创作呈现两极化状态,要么是阳春白雪但缺乏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剧作,如大型历史文化人物剧《孔子》;要么是通俗流行具有市场普及力的电视剧作,如武侠剧《白眉大侠》《甘十九妹》。而且,在这一分阶段,“鲁剧”对刑侦题材比较偏爱,相关剧目也占有一定数量,民众对刑侦题材的好奇也在“鲁剧”选择的考量范围之内。这表明“鲁剧”创作与社会发展语境的迎合度较高。2000年之后,“鲁剧”的创作与之前的理念上的巨大反差不同,开始在阳春白雪和通俗流行的两种不同维度寻找到新的平衡,即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三者有机统一的创作理念。当然,关于“三性统一”的提法也有学者提出质疑。比如,著名影视评论家仲呈祥先生从哲学的高度提出,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的属性基点不同,不应该将创作主题与观众的视点混杂在作品的同构维度之中。由于论述的辩题不同,在这里笔者不进行深入的展开,而是将研究的关注切入“鲁剧”的创作特色上进行考量。2000年之后,“鲁剧”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探索形成了稳固的创作模式,即“主旋律题材+传奇叙事+地域特色”,典型的代表作品有《闯关东》《大染坊》等。这一创作模式的基点是寻求市场与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既汲取主旋律题材的守正特质和普世价值,又着力将电视剧拍得好看,让观众愿意看。所以,在这一分阶段创作的“鲁剧”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故事性更强,传奇色彩更为浓厚,地域化特征更为明显,多选取山东本土或者与山东相关的题材资源,为国产电视剧创作水准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

除了以上特征,在这一阶段,“鲁剧”导演群开始初步成型。其中,以王文杰为代表的“鲁剧”导演开始梯次性培养和发展,张新建、孔笙等导演开始崭露头角,李雪、孙墨龙等通过担任摄影锻炼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下一阶段独立执导奠定了良好基础。“鲁剧”导演培养从摄影开始并进行内部传承式培养的规律也在此阶段开始成型,梯次性培养结构的形成铸就了“鲁剧”坚实的创作力量支撑。一方面,“传帮带”的培养策略可以减少磨合;另一方面,可以较容易地形成稳固的创作倾向和审美价值,这与国内其他影视公司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也是“鲁剧”创作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保障。

在这一阶段“鲁剧”的创作上,有三个亮点值得一提。一是“鲁剧”对历史人物剧的创作独树一帜,以《孔子》为代表的人物剧群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成为在国产剧方阵中独具特色的一极。“鲁剧”的人物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无论是古代的孔子、李清照,还是当代的孔繁森,都是山东人,具有山东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和地域特征。以地域特色创作优质电视剧作品也成为这一阶段“鲁剧”为国产剧探索发展的一大贡献。二是“鲁剧”对于武侠剧的探索。因为在公众的认知中,武侠剧是港台的天下,内地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山东的电视人还是凭借山东大汉的拼劲趟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路径,也成就了《白眉大侠》《甘十九妹》等在全国范围内热播的武侠剧精品,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和创新价值。三是以《闯关东》《大染坊》等为代表的传奇年代剧成为新世纪开篇的“鲁剧”经典,也铸就了“鲁剧”创作的又一次高峰。尤其是《闯关东》实现了鲁剧的多项突破,在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以一剧之力包揽“优秀编剧、优秀摄像、优秀女演员、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等四项重要大奖,在全国再一次引起轰动。另外,代表剧集体现出“鲁剧”走出去的发展策略,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联手大连电视台合作出品,凸显了较强的联合性;剧作人物群像的塑造手法、传奇叙事的讲述策略与地域性文化标符的特色点染建构起全新的“鲁剧”品质与创作模式,对以后阶段“鲁剧”的创作与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影响深远。

第四节 精品确立:“大山影”缔造“鲁剧”盛世

2008年,“鲁剧”正式进入“山影”时代,也开启了“鲁剧”发展的第三阶段。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008年至2014年,“鲁剧”全力开拓,传承创新特质,呼应电视剧市场的形势变革,不断对制作主体进行改革,极大地激发了“鲁剧”创作的活力,成就了“鲁剧”继“三连冠”和《闯关东》电视剧集群之后的第三次辉煌,打造了《父母爱情》(2012年)、《温州一家人》(2012年)、《北平无战事》(2013年)、《战长沙》(2013年)、《到爱的距离》(2013年)、《老农民》(2014年)、《马向阳下乡记》(2014年)等系列经典剧目,高频次的集中式展播铸就“鲁剧”的热播景观,形成“山影出品,必出精品”的传播品牌认知。

在该阶段,有三个关键时间点和事件影响了“鲁剧”创作的发展。

第一个是2008年12月,由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及所属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为主出资组建而成的山东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的山东影视集团在当年便实现了开门红,缔造了本阶段“鲁剧”出品的第一波创作高潮。先后制作出品了《沂蒙》(2008年)、《北方有佳人》(2008年)、《生死线》(2008年)、《南下》(2009年)、《钢铁年代》(2009年)、《同龄人》(2009年)等精品剧目。这些作品一经播出,便收获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丰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8月25日晚揭晓的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颁奖典礼上,由山东影视集团出品的《沂蒙》《钢铁年代》《生死线》《同龄人》共摘得包括长篇电视剧类、导演类、编剧类、演员类在内的七项大奖,成为当届“飞天奖”最大的赢家,再一次将“鲁剧”打响全国,成就了“鲁剧”创作的新亮点。

第二个是在2011年,以山影金牌制作人侯鸿亮为法定代表人成立包揽孔笙、李雪、孙墨龙等一线主创团队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公司集电影、电视剧策划制作发行、特效技术与后期制作、娱乐营销、演艺经纪为一体,定位于精品电视剧内容的制作。公司的成立开启了“鲁剧”的新征程,无论是类型拓展、题材更新、受众市场等都有全面的革新。然而,在这一阶段,“正午阳光”只是成立,在电视剧出品单位上并没有署名。但是,公司的主创团队成员却进行了实质性的创作。比如,孔笙担任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导演,李雪则与孔笙联合执导了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和《温州一家人》,孙墨龙则在两部剧集中担任摄像职务。

第三个是在2012年6月,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下,以山东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这一次重组的实质意义在于资源整合,形成更为强大、更为坚实的影视制作平台。新成立的山东影视传媒集团集聚了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等“鲁剧”传统的强势制作机构,并对齐鲁音像出版社、青岛电影电视剧摄制基地等单位进行了机构改革,全面实行企业制运作,并整合了山东影视集团旗下的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山东辉煌世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齐鲁电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等单位。至此,“鲁剧”制作的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制作机构实现了“鲁剧”发展史上第一次最为完整、最为统一、最为集聚的资源整合,新成立的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将山东所有的一线优质影视制作平台全部纳入囊中,实现了最优资源配置,为“鲁剧”创作提供了在国内位居前列的优质平台支撑,为下一次“鲁剧”创作高点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成立之后全面发力,独立或参与出品制作了《父母爱情》(2012年)、《温州一家人》(2012年)、《瞧这两家子(婆媳拼图)》(2012年)、《知青》(2012年)、《大金脉》(2012年)、《北平无战事》(2013年)、《战长沙》(2013年)、《到爱的距离》(2013年)、《老农民》(2014年)、《马向阳下乡记》(2014年)等精品剧目。其中,《马向阳下乡记》《北平无战事》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作品奖;《父母爱情》获得了BTV电视剧京榜“收视长青奖”、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奖、第30届飞天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并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播出。另外,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剧一等奖;《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老农民》分别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现实题材类电视剧、优秀重大题材类电视剧、优秀电视剧奖提名奖,与第一阶段的“三连冠”和第二阶段的《闯关东》“飞天奖”大奖相呼应的是再次成为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飞天奖”的赢家,与2008年山东影视集团出品的作品群相映合,共同打造了“鲁剧”创作的盛世景象,初步确认了“山影出品,必出精品”的传播形象,实现了“鲁剧”创作的第三次辉煌。这也是“鲁剧”规模最大、成果最大、传播效应最具震撼力的一次辉煌。

这次“鲁剧”创作的辉煌不仅奠定了“鲁剧”在国产剧方阵中的前列地位,出品创作的特点也构成了“鲁剧”发展的第三阶段的整体特征。

首先,“鲁剧”创作的融合化发展。这一阶段是创作主体不断调整也是“鲁剧”逐渐整合集聚资源的过程,体现了循序渐次性的特征。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成立,解决了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及所属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资源重复与集聚问题,为四年后的更大整合进行了探索性尝试;更大意义地体现了这一阶段“鲁剧”创作的整合性特征,在解决了历史上“鲁剧”创作主体混战格局的基础上将山东影视创作资源最大化集中,可以说,没有这次集中,就不可能出现“鲁剧”发展史上这次创作上的辉煌盛世。资源的聚集吻合了电视剧产业发展的规律,为“鲁剧”品牌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这是山东电视人审时度势,面对市场变化所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整合集聚的发展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鲁剧”发展探索的创新特质。

其次,“鲁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坚守。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是当前国产电视剧的主流,尤其是在2017年、2018年,该类电视剧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但在“鲁剧”发展的第三阶段,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需要勇气和毅力,大量的古装剧、玄幻剧、偶像剧成为国产剧阵营中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的表现上也颇具号召力。难能可贵的是,“鲁剧”坚守本位,以正剧创作实现审美理想。这一阶段的“鲁剧”将镜头的触角紧密关注主旋律,如《父母爱情》对人民生活审美本质的挖掘,《马向阳下乡记》对“第一书记”社会题材的描摹,《战长沙》《北平无战事》对历史主要事件的当代献礼,《沂蒙》对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呈现……这些电视剧的艺术表达无不凸显典型塑造、描绘写实,以厚重大气的史诗风格带给观众高级的艺术感受。

再者,“鲁剧”传播的聚集策略。在这一阶段,“鲁剧”的出品与播出的规律性非常明显,具有鲜明的集群式爆发特征,主要集中在2008年和2014年。这样的集群效应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形成了电视剧作品以群式奇观形成受众的震撼认知,高频次、集中式的“鲁剧”系列作品的依次展出能够在受众的认知中形成反复的循环强化。而且,在一年的周期内可以较为密集地占据电视剧播出时长,大容量的密集播出无疑可以培养观众的认知度和忠诚度,沟通观众的审美习惯与剧集本身的适应性调和,这是非常有技巧的排播策略,也构成了本阶段“鲁剧”传播的重要特征。

当然,高密度的排播需要具有数量和质量保障的电视剧系列作品,而要保证剧目的来源还需要有强大的资本运作和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在该阶段的运营策略的环环相扣特征已然显现,制作实体的调整、电视剧群的集中出品、后续播出平台的集聚式播出形成了完整的结构链条,构成了比较完备成熟的传播策划体系。这一阶段“鲁剧”发展辉煌盛世的呈现与此有着很大的关联,在集聚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基于资源聚集与播出集中的双重效应实现的传播策略也为电视剧的高质量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最后,“鲁剧”创作的曲线规律。这是“鲁剧”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固有的发展规律。在这一阶段,“鲁剧”依旧没有摆脱这样的规律曲线,创作与播出的高点集中在2008年和2014年,而其他时间段则相对平淡,高潮与低谷的反转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曲线特征。虽然电视剧的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但是,间断性的创作周期往往难以形成稳定的传播覆盖,对于巩固“鲁剧”的市场占据力也具有消极影响,这从侧面印证出“鲁剧”创作的规划性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五节 灿烂阳光:多元化标注“鲁剧”未来

第四阶段是“鲁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全面崛起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变革的阶段,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今,乃至还会持续一段时期。代表作品有《大运河》(2017年)、《大江大河》(2017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017年)、《都挺好》(2019年)等,代表导演有孔笙、张开宙、张新建、张永新、黄伟、简川訸等。

“鲁剧”发展的第四阶段比较复杂,在阶段内部又构成多维度而又集中的支线阶段的划分,分为三个分阶段。

第一个分阶段的跨度为2014年至2016年,这一阶段是“山影”与“正午阳光”的蜜月期,也是“鲁剧”发展的一个新高点。继2011年“正午阳光”正式成立以来,在2014年在“山影”的主导下强强联合,集中发力,铸造了继“三连冠”、《闯关东》剧集群、《父母爱情》剧集群之后的又一个“鲁剧”辉煌点,成就了“鲁剧”发展的第四个创作高潮,即“三剑客”:谍战剧《伪装者》、古装剧《琅琊榜》、都市偶像剧《欢乐颂》,缔造了“山影出品,必出精品”的传播神话,堪为业界佳话。三部剧集的收视率成绩蔚为可观,而且也获得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的嘉奖,在播出的当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剧王”。另外,值得肯定的是,三部剧集不仅补足了“鲁剧”一直欠缺的偶像剧类型,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鲁剧”在传播层面开始发力年轻受众圈层。首先,在传播平台的选择上,充分做足台网互动,打破以往选择中央一台黄金剧场的传统套路,而是更倾向于青春化比较明显的强势省级卫视平台,如湖南卫视。其次,在作品内容上更注重与年轻群体的沟通机制。比如,电视剧《琅琊榜》选择具有很好年轻群体号召力的网络小说作为电视剧的文本基础,以便将年轻受众的交流基础筑得更牢;谍战剧《伪装者》也在坚守谍战剧类型的同时注入青春偶像元素,让年轻受众的关注度可以更为集中。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三部剧集的艺术创新特质和精工匠心品质,这也是对“鲁剧”历史传承的一种很好的发扬。三部剧集的镜像极富特色,尤其是《琅琊榜》以水墨质感凸显古装剧特色,黑灰白色调创新了古装剧镜像语言的审美维度,在构图上也精益求精,刷新了古装剧镜头语言的新高度。笔者在后面的鉴赏部分对这三部剧集还有专门的论述,在此就不过多展开论述。在这一分阶段,“鲁剧”传播的价值也有新的体现。2016年1月24日,时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将“山影出品,必出精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2月3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表彰座谈会,表彰集团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标志着“鲁剧”作为文化精品继“鲁剧”品牌之后再次印入政府层面的发展视野,标记了“鲁剧”发展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个分阶段是2017年,该阶段以正午阳光与山影之间正式的“脱钩”为标志,这次“脱钩”对“鲁剧”创作的影响较大。

在“鲁剧”发展史上,巧合的是每一次由于创作主体的变革开启的新阶段都有着平淡的蛰伏期,形成规律明显、起伏错落的发展曲线。都市偶像剧《欢乐颂》之后,正午阳光正式脱离于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连之前保持的合作出品关系也不复存在,多资本的介入让正午阳光的产业运作与“山影”渐行渐远。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两者都进入了创作的低谷期。首先是“山影”进入“鲁剧”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沉寂期。这一年,“山影”发展的主旋律就是资本融合与公司上市,2017年4月12日,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及山影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山影集团投资管理公司、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横琴招证山影投资中心、上海云锋新呈投资中心、泰州润信泰岳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上海国和二期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山东省文化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战略投资公司签约,获得了6亿的资金支持,这标志着“山影”制作迈出走向资本市场的第一步,也是文化国企山影上市前的首轮融资,是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资本融通的集中发力或许牵制了山影集团电视剧创作的精力,虽然在这一阶段,“山影”独立或者参与出品了战争剧《爱人同志》(2015年)、主旋律献礼剧《安居》(2015年)、都市爱情剧《我们的秘密》(2015年)、谍战剧《守卫者·浮出水面》(2016年)、古装剧《惊天岳雷》(2016年)、都市爱情剧《海上嫁女记》(2016年)等剧集,但其不仅没有实现《琅琊榜》《伪装者》等剧集的传播影响力,而且,在“陕剧”“浙剧”等地域性电视剧品牌强势崛起的市场竞争中,弱化了山影精品的市场占据力和受众认可度。

与“山影”发展相映衬的是正午阳光近些年也经历了失落与崛起的双重路径。与“山影”脱钩后,正午阳光也进入了低迷期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受挫的阶段。其独立出品的《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欢乐颂2》《外科风云》等剧集不仅没有取得原先预期的传播效果,反而因为不同的原因备受质疑。首先是“仿美剧”的续篇系列的探索失败,作为《琅琊榜》《欢乐颂》两部品牌剧目的延伸作品,《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欢乐颂2》并没有挣脱续集作品不如前篇的规律,《琅琊榜》本身的起篇在叙事张力的开掘上已经比较充分,最后虽然是开放式结局,但已经表达到位,不适合再去做延展续篇。离开“山影”的正午阳光在这一选题的选择上显然并不明智,本心想致力于优质品牌的延伸,但续篇的主题并没有新意,依旧是朝堂上的忠奸之斗与皇室的权力之争,人物的塑造并没有超越起篇的典型性,再加上叙事节奏的冗繁和与上部剧集联系的分离度太高,致使强IP的转化缺乏后劲,影响受众的接受力,其传播效果并不算好。另外,《欢乐颂2》虽然还是以“五美”为主要角色,但是她们的生活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前进与观众走近,反而是在生活维度的共鸣上愈发走远,越来越脱离普通受众的情节走向,连第一部最核心的现实主义娱乐也是面目全非,叙事的无力、脱离本质的自我想象让这部剧集耗尽了《欢乐颂》第一部的品牌效应,恰逢强劲的“陕剧”《白鹿原》同时开播,市场与传播的败绩再为正午阳光探索的焦灼增添一码。与以上两部剧集同在2016年出品的医疗题材电视剧《外科风云》也在2017年上线播出,虽然比之同类型医疗剧具有更高的可看性,在叙事节奏的推进与情节版块的设计上与疾病叙事的融合有了更好的改观。但是,因为剧集主角的绯闻事件与剧集一些专业上的硬伤打了正午阳光一个措手不及。所以,2017年既是“陕剧”“浙剧”等国产剧品牌强势崛起的一年,也是“山影”与正午阳光发展的低谷期,沉寂与挫折构成了这一阶段“鲁剧”发展的整体基调。

第三个分阶段是2018年至今,是“山影”与正午阳光再度崛起的阶段。巧合的是,与前三个“鲁剧”阶段相似的是,无论“山影”还是正午阳光,在经历过沉寂与挫折之后,都找准定位开启了自身发展的新征程。“山影”重新回归年代传奇主旋律大剧的经典之路,积极传承历史优势积淀,再度发力融年代、传奇、商战、家族等题材类型于一体的史诗大剧,依托山影创作优势班底,再造《闯关东》式的“鲁剧”辉煌。

比如,2016年山东影视传媒旗下的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齐鲁交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出品年代类型电视剧巨制《大运河》,该剧由传奇经典《闯关东》原班班底倾情打造,“鲁剧”名导张新建,惯用编剧高满堂,演员巩峥、李乃文、宋佳伦、岳旸、萨日娜等“‘鲁剧’老面孔”悉数出演,建构起这一阶段“鲁剧”传统规律的重复和经典回归的艺术创作倾向。而正午阳光则找准内容制造的核心定位,于2017年9月5日取消艺人经纪部,专注于内容制作。并与2017年9月和2018年2月分别开机创作古装家庭伦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献礼剧《大江大河》,并分别与2018年12月登陆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北京卫视,与当年《伪装者》和《琅琊榜》的创作和播出非常相似,效果也有微妙的巧合。在传播受众的覆盖上,中老年群体和年轻受众、女性观众全面覆盖,将“鲁剧”的受众圈层的拓展实现最大化,收获了良好的市场成绩和受众口碑,成为全年的头部大剧。

“鲁剧”发展第四阶段是复杂而多元的阶段。一方面,“鲁剧”创作主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比如,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与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剥离,开创了“鲁剧”多类型拓展与多风格确认的复杂发展变局,“新鲁剧”阶段就此开启。另一方面,在这一时间周期内,媒介传播平台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局面,网络平台与传统平台分庭抗礼,由此而催生出的网剧等网络文艺作品也对“鲁剧”的创作产生强有力的竞争影响。这一发展语境也深深地影响了“鲁剧”创作。从2015年起,“鲁剧”开始试水网剧生产,分别创作了《他来了,请闭眼》(2015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2016年)、《如果蜗牛有爱情》(2016年)等网剧作品。此外,在这一阶段,影视市场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影视市场自身的诉求,“走出去”成为每一个电视剧制作实体不可规避的时代发展命题。2018年印发的《山东省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鲁剧’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鲁剧’国际化水平。”所以,从“鲁剧”《琅琊榜》等剧目多维度探索跨文化传播路径开始,“鲁剧”品牌在国际上也开启了跨文化传播的新征程。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伴随“鲁剧”在海外开设分公司,积极拓展海外销售渠道,“鲁剧”的跨文化传播将呈现亮点齐现的良好格局。

多方面的竞争造就了多元化的发展,所以,笔者对这一阶段“鲁剧”的发展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标注。

一是合作与分立。主要指“山影”与正午阳光的强强联合与独立脱钩,经过两大电视剧生产实体的强强联合铸就的“鲁剧”发展的第四次创作高点之后,正午阳光与山影又分别独立出品运作电视剧目的生产,建构起“鲁剧”第四阶段合作与分立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二是沉寂与复兴。主要是指在2017年,山影与正午阳光创作电视剧的困顿状态与2018年两大创作实体全面振兴崛起两种反差较大的状态,伴随着《大江大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精品剧集的播出,再赋“鲁剧品牌”和“山影精品”荣光也在咫尺之间。

三是精准与多元。精准是指“鲁剧”的题材选择与传播受众的定位愈发窄众化,每部电视剧都有适合自身的受众群定位。多元化是指“鲁剧”第四阶段的整体创作特征,无论是试水网剧,还是“新鲁剧”正式开启、国际化海外市场进一步开掘,在第四阶段,“鲁剧”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化远非以前三个阶段所能比拟,这一阶段也是国产电视剧市场发展的巨变期,是电视剧产业提升的必经阶段。

四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来”是指“鲁剧”持续传承以往发展阶段的合作拍摄的历史传统,并将合作视域进一步扩大,突破到国外范围,而且在国内的制作实体也呈现出跨域特征,包括与网络公司以及电影导演的合作,这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突破。“走出去”是指由政府和职能部门主导的“鲁剧”跨文化传播与国际化进程,可以预期,在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下,伴随着“鲁剧”精品的不断打造,跨文化传播将成为“鲁剧”发展史上又一个星光璀璨、光彩熠熠的发展亮点。 awUnDApV6q7t6xQVkqTJQ/LFfp+H5zm3y7Z6zmgj1Gn2WuzHV+Or0M2eEmSa5x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