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鲁剧”传播: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实践互动

第一节 “鲁剧”传播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研究也没有固定模式。近年来,西方学者在文化大众化传播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化适应与传播”(Adaptation and Cultural Diffusion)等方面内容展开。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著名学者理查德·奥姆罗德(Richard K.Ormrod)认为:选择流程测试的适用性能够塑造文化传播的扩散模式,进而实现特色文化普及,因而,最优化的文化传播模式的核心在于适应性选择。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著名学者克里斯蒂娜·拉瑟福德(Christine Rutherford)提出了文化大众化传播的三种方式:文化适应、媒介传播、跨文化传播。葡萄牙波尔图大学著名学者安娜·萨索萨(Ana Sá⁃Sousa)认为,评估问卷是研究文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方法。由于“鲁剧”的地域性特征和在海外跨文化传播水平的局限,系统地研究“鲁剧”传播的著作和文章较为鲜见,只有零星的关于单部剧集的微小评论分散在论坛与报刊等传媒平台,尚难以构建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鲁剧”传播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传播方式的研究。如张建波(2014),赵君香(2015年),杜宝国、刘章才(2015),李丹丹(2016)等对“鲁剧”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鲁剧”以文学、影视、文化场馆、汉语推广等传统方式为传播载体实现大众化的研究问题。(2)“鲁剧”的传播特质研究。如郭佳琦、谢锡文(2014)提出了“鲁剧”地域特色的传播特质,厘清了“鲁剧”传播的个性化问题。(3)“鲁剧”的对外传播研究。如宫珂(2015)对“鲁剧”的国际传播进行了策略探索,进一步拓宽“鲁剧”传播的研究范围。(4)“鲁剧”普及传播的探索。如仝晰纲(2012)以论著为载体,从“鲁剧”历史等方面进行介绍和阐发,并融入人文教育、人文关怀,以通俗理念对“鲁剧”的传播进行探索;韩子帆(2015)等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鲁剧”的区域化传播特征进行了梳理。

尽管国内外学者围绕文化传播和普及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鲁剧”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学理借鉴,甚至在艺术风格、类型开拓、性别美学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实践互动。但整体来看,当前关于“鲁剧”传播的研究与其实践相比明显滞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对“鲁剧”传播方式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对新媒体传播研究的缺位无疑会形成“鲁剧”传播渠道层面研究的遮蔽与断痕。第二,对“鲁剧”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拘泥于传播特征与策略的表层探索,缺少实证研究和实践检验,在研究成果上缺乏具体的传播方式设计,普及应用转化力度不强,后期传播延伸度薄弱。第三,已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多是地域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明显滞后,与当前“鲁剧”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极不相称,“鲁剧”的实践探究缺乏理论的跟进和指导。第四,在“鲁剧”传播研究的成果体系上,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较多,系统的专著成果凤毛麟角,研究成果的单一性无法建构“鲁剧”传播全面而强劲的理论资源支撑,需要进一步补足和完善研究成果的种类。第五,关于“鲁剧”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传播主题、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的研究,欠缺对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的研究。但是,传播受众是整个传播链条中特殊而重要的环节,对该项内容的研究不足直接制约了“鲁剧”传播研究的完备性,难以对传播实践发挥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当前“鲁剧”传播问题研究体系的不完善性。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鲁剧”传播的研究。

第二节 “鲁剧”传播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文献调研结果,笔者认为,“鲁剧”传播的研究还应该回归到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角度等传播本体的元素,并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深维度、可持续的传播模式构建。而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把握,即传播受众实际上是传播过程中与其他传播元素具有差异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传播受众不仅是其他几个元素的关联集合点,而且也是“鲁剧”传播研究的薄弱点。传播受众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与“鲁剧”在传播受众研究方面的薄弱性的交叉,是本书研究思路的基点。由此,笔者试图以传播受众的研究基点切入“鲁剧”传播研究的视点,以培养传播受众的忠诚度、认可度、理解力、后发力作为提升“鲁剧”传播水平的重要标准,以与艺术传播具有共同逻辑关联的艺术鉴赏为承载,强化传播受众的培养。另外,在鉴赏的引导上,笔者对“鲁剧”的发展史论进行了归纳梳理,对“鲁剧”传播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鲁剧”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归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以“鲁剧”为研究样本,以传播受众作为主要的研究切入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对“鲁剧”传播以及“鲁剧”的发展史、艺术与美学特征、个案作品解读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传播受众视域下创新“鲁剧”传播与普及的新思路、新举措,力求贴近受众审美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对推进“鲁剧”产业发展、破解“鲁剧”传播难题、扩大“鲁剧”传播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实现“鲁剧”传播质量的重点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于是,本书提出了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观点,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阐释,解决了两者作为研究基点的理论基础问题。在确认鉴赏路径之后,笔者将“鲁剧”鉴赏从美学及艺术特征方面与电视剧类型化的视角进行了全面解读,试图呈现“鲁剧”艺术的发展概貌,由内而外地解读“鲁剧”作品本体。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书以凸显设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个案作品为支撑,广泛阅读了关于“鲁剧”研究的文章,精细观看了每个阶段的代表性电视剧作品,力图全面准确地把握“鲁剧”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在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上力图提出自己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以求客观地、具体地以受众为中心视角实现对“鲁剧”传播的鉴赏路径设计。在研究过程中,本书还适当引入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个案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方式承载上也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突出新媒体研究范式,强化研究与研究对象的双向互动。

本书的研究并不仅仅在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案的呈现,更在于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所以,本书在“传播篇”完成之后,又运用相当的篇幅引入“鉴赏篇”,试图对“鲁剧”进行多方位解读。当然,由于定位于鉴赏,笔者没有拘束在理论的罗列与阐释,更多的着墨在于规律性总结的呈现与分析式的解读表达。其中,适当引入必要的理论作为解读的支撑基础,以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本书的根本诉求在于通过选修课等方式对书籍的研究内容进行推广,以期望在鉴赏的过程中“生产”出一大批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鉴赏水平的“鲁剧”观众。这也是提升“鲁剧”传播后劲的重要路径。

第三节 “鲁剧”传播研究的实践互动

近年来,“鲁剧”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关于“鲁剧”传播的研究成果数量陡增,尤其是2014年以来,数百篇的研究篇幅不仅对“鲁剧”传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而且研究成果经过缜密的逻辑思考,对“鲁剧”传播的实践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元互动。

2017年9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形成各种题材结构比例适当的播出格局”“支持优秀电视剧‘走出去’”“统筹各级各类媒体,做好优秀电视剧宣传推介工作”。不难看出,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载体,电视剧传播已然纳入国家层面发展视野。2018年,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鲁剧”品牌营销力度,推动媒体融合传播。探索适应精品力作最大化传播的新型路径,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优秀鲁产电视剧宣传,拓展市场空间。 “鲁剧”传播问题第一次以系统、明确的提法在政府文件中出现,成功印证了传播在“鲁剧”发展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此,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认识“鲁剧”的内涵界定,厘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探讨强化“鲁剧”传播功能的相应对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加强“鲁剧”传播的研究,不仅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电视剧产业所做出的宏观指导的有力践行,对于支撑“鲁剧”创作与产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助推“鲁剧”的市场拓展。营销是电视剧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电视剧产品在受众中的到达率的重要标准。研究“鲁剧”的传播策略和受众的接受倾向,无疑对指导营销战略的实践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有利于修正“鲁剧”创作的艺术与审美的问题。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架连在于艺术沟通和审美交流,电视剧创作的问题能够直接在传播受众的审美效应中直接显现,研究好传播受众,打通受众观剧体验的反馈沟通渠道,能够架连起受众与作品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对于完善作品的创作体系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的观点已经被“鲁剧”相关制作机构注意并进行了积极的改善。比如,笔者曾在《后“闯关东”时代的“鲁剧”发展》一文中提及,“鲁剧”在创作上有“重男轻女”倾向,即“鲁剧”的男性戏较多,女性戏较少。基于当前电视剧受众以女性居多的现实状况,这显然不利于“鲁剧”传播效果的提升。与此形成对应,“鲁剧”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多有改进与提升,不仅注重在剧集内部提升女性角色的戏份,如《伪装者》《战长沙》《老农民》《红高粱》等,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同时,还开创性地拍摄了《欢乐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典型的“大女主”戏。“鲁剧”理论研究的学理建议与现实具体的实践互动明显。再比如,《鲁剧的发展与SWOT分析》等文章集中指出,“鲁剧”的创作类型较为单一,束缚了“鲁剧”传播的受众圈层拓展,而且,主题大气厚重有余,娱乐偶像化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年轻受众群体的开掘力非常薄弱。针对这一现状,“鲁剧”在近些年也有明显的转变,不仅由以前以年代剧为主的主旋律类型电视剧拓展到古装剧、偶像剧、谍战剧、农村剧、医疗剧等类型,而且还与时俱进,紧密照应电视剧“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开拓试水网剧领域。《他来了,请闭眼》《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如果蜗牛有爱情》等一系列网剧,极大地拓宽了“鲁剧”的创作类型,再一次印证了“鲁剧”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良好互动。

随着电视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媒介发展语境的日益多元化,“鲁剧”发展将面临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这也就需要多方的声音为“鲁剧”创作的策划提供意见建议的参考,这是“鲁剧”传播研究实践互动的现实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征,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认识、理解和再创造,而这些都能够与艺术鉴赏的审美属性取得交叠和架通。因为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也有联想和想象的相互渗透,还有情感上的和振共鸣,这三个维度是艺术作品创作十分重要的部分,所以,艺术鉴赏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互动的契合点具有坚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作为参与人数最多的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之一,艺术鉴赏不管是对于“鲁剧”传播还是“鲁剧”创作,都能够产生积极作用与有益影响。

所以,下一步“鲁剧”传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便是强化“鲁剧”艺术鉴赏的项目工程,通过一系列看得见、接地气的工程抓手,打通创作与传播受众之间的联通渠道,在受众的反馈中完善作品的贴近性特点,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呈现中补足艺术文本的缺点和伪美学倾向。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增强受众对创作主体文化引导社会功能的理解,实现“鲁剧”传播高质量互动和发展。 iosCunNtKZW91dSMbUIpz0UxJ+/Zu3ViilECfRyZ25Vl5ZJ0o9c9xHkLZ1gADa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