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随着“鲁剧”的发展和“鲁剧”成果研究的日益丰富,“鲁剧”传播也成为事关“鲁剧”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鲁剧”传播的研究更多的局限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的研究,在传播渠道上,基本上又拘束在传播媒介的研究,缺乏多维度的传播路径思考。而关于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研究,更是成为“鲁剧”传播研究的弱点。理论上的研究滞后往往又会对影视创作的实践形成制约,尤其是传播受众的缺位让“鲁剧”传播的研究失去受众视点的意义。除此之外,在已有研究成果中还有遗憾,那就是缺乏可持续传播动力的关照,要知道,传播的过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审视,传播过程不过是单独个案操作的完成,传播效果的当期生成基本上也标注了整个过程的结束。但是,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单调而且程度并不高的传播方式,对于当前发展已是蔚为大观的“鲁剧”已经不相适应,对比竞争强度日益增大的电视剧市场也并不相称。笔者认为,当前“鲁剧”传播的发展应该着力于广义的传播过程,即持续性传播过程的建构,在当前电视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语境下,“鲁剧”传播除了在渠道上持续深耕,还应该着眼于培育性与发展后劲的增强,这是“鲁剧”传播的发展长远之见。

于是,基于以上考量,笔者将研究的视点放置于传播受众的培育与传播过程的延伸,而艺术鉴赏无疑成为实现传播目标的创新路径,因此,全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鲁剧”传播与艺术鉴赏的双向度架联上,在总结“鲁剧”传播成败得失的基础上通过“鲁剧”鉴赏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传播,培养潜力受众,增强传播后劲。

为了更加清晰呈现书籍脉络的逻辑关联,本书分为传播篇和鉴赏篇两个篇章,力图在整体上让两者的呈现更为清晰,在各自篇章内又形成论述的章节,以便架联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首先,传播篇在“鲁剧”传播发展历程与传播艺术鉴赏之间的内在链接进行着力,共分为四章十四节。第一章是“鲁剧”传播的总论和基础部分,对“鲁剧”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实践互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第二章中,笔者以制作主体为主要依据,将“鲁剧”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鲁剧”的发展历程,以便从整体上对“鲁剧”发展有概览性的认知;第三章主要对“鲁剧”传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其中,特别对“鲁剧”传播所累积形成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对束缚“鲁剧”传播的问题以及相关归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鲁剧”传播与艺术鉴赏的内在逻辑架联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则是承接第三章的论述,直接将研究的视点放置于“鲁剧”传播的创新路径的范畴,并从艺术逻辑、受众圈层、现实基础、价值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艺术鉴赏与创新路径之间的逻辑吻合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建构起本书研究的可行性基础。

其次,鉴赏篇是传播篇的承接部分,主要是建立在艺术鉴赏作为“鲁剧”传播的创新路径的基础上对“鲁剧”本体进行全面的艺术与审美分析,共分为六章二十七节。第五章分别从悲壮美学、性别视野、镜像奇观和地域文化四个部分对“鲁剧”品牌的生成逻辑进行美学解码,从内部解析“鲁剧”的艺术构成,了解“鲁剧”创作的基本特点;第六章从导演的视角对“鲁剧”的人才美学进行全方位呈现,毕竟,导演是一部电视剧创作的最为综合的元素,“鲁剧”导演的梯次延伸特征以及代际风格也成为“鲁剧”分阶段发展以及多样化的重要助推力量,其内部形成的历史传承与各自所进行的艺术创新成为“鲁剧”创作风貌的集中外显;第七章是全书的重要创新点,笔者基于“鲁剧”的发展新形势以及累积的创作积淀提出“泛鲁剧”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其实践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进一步完善“鲁剧”创作的理论体系,以理论跟进“鲁剧”产业的实践进向具有积极意义;第八章是根据“鲁剧”传播的新发展提出跨文化传播走向,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以及当前国内电视剧的“出海”热潮,对“鲁剧”的海外传播进行了多方位研讨,并系统总结了“鲁剧”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方式,再以成功的个案为研究样本分析对“鲁剧”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启示;第九章是全书的重点部分,以类型化为研究的切入点,按照年代剧、献礼剧、谍战抗战剧、家庭伦理剧、古装剧、商战剧、农村剧、武侠剧、网络剧、医疗剧、都市偶像剧等11个电视剧类型对“鲁剧”创作的作品体系进行划分,并在每个类型的范围内选取代表性“鲁剧”进行个案解读,以明晰“鲁剧”在类型外的拓展以及在类型内着力创新的优良特质,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鲁剧”的艺术构成;第十章是在以上章节的基础上系统总结“鲁剧”的欣赏策略与价值判断,是对全书内容的一个集约式总结。

本书有三个重点部分,也是全书的创新点。一是对“鲁剧”发展史以及“鲁剧”传播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史论的系统梳理资料十分匮乏,对于“鲁剧”传播史论的整理更是基本上没有现成的资料可查。本书采用文献调研、个案分析等方法,对零散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归纳和梳理,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特色以及比较客观的划分理念,这两部分内容的完成对于进一步完善“鲁剧”研究成果的理论体系,支撑“鲁剧”产业进路的持续发展将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中,在整理过程中所有形成的以制作实体的更迭为阶段划分的理念策略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二是对“鲁剧”创作的美学生成逻辑和分类型的个案系统解读也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在已有的“鲁剧”作品研究成果中,鲜见从美学的多视角解读“鲁剧”创作逻辑的文章与论著,单篇的剧评分析很多,但是系统地从多类型梳理“鲁剧”创作特质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基于这样的研究实际考量,本书从镜像语言、导演创作、地域特色、悲壮美学、跨文化传播等多个视角全面解读了“鲁剧”精品的生成逻辑,将从年代剧、献礼剧等11个电视剧类型着手,对“鲁剧”的类型外拓展与类型内的创新品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鲁剧”的创作概貌。三是对“泛鲁剧”概念的提出。本书研究的视点直接对准“鲁剧”产业发展的实践,从理论的内涵层面对“鲁剧”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呈现的复杂问题进行规约,并予以系统的阐述和学理上的厘清,概念的提出具有研究角度的前瞻性和现实结合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本书不仅适应于相关职能部门和影视制作机构作为参考决策资料使用,也具有一定的留史功能,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用书。所以,其具有强劲的潜在观众培养属性,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增强艺术素养的书目。

“鲁剧”向前,随着不断的精品佳作更多的呈现,“鲁剧”传播的发展格局和鉴赏的现实性基础也会有着相应的更新改变。在此,笔者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读者多提宝贵的批评意见,与“鲁剧”发展共勉!

作者
2019年1月15日 bBwizumCdEfQbgLOipAQFrvDB1nw/oQHDbIDyHIL1rhHOnkWtbYx8Aa87rQ13W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