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回头讲一讲爱突尼斯,以及他还在齐奥斯的部队。整个夏天,他们都能够依靠这个季节产出的水果来养活自己,又或者依靠在岛屿的各处打工来谋生。但是随着冬季的到来,这些可以用来谋生的物资和手段越来越少了,他们缺衣少食。于是,这些人秘密地聚集在一起,筹划着袭击齐奥斯城。为了估算人数,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让每一个参与阴谋策划的成员必须佩戴芦苇。爱突尼斯听闻了有关这个阴谋的风声,可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们也在考虑佩戴芦苇的人有多少。如果公开袭击那些人,看起来会非常危险。因为这样会导致武装骚乱,并且极其有可能的是阴谋的策划者将会占据整座城市,进而发动恶意攻击。万一他们成功了,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丧失殆尽。或者,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他的同胞和同盟都会遭受毁灭,这样的话将会使斯巴达人相较于希腊其他各处的人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还会令士兵们对于现在进行的事业心怀厌烦。于是,他带领配备了匕首的 15 名士兵,在城里穿巡。他们碰到了一个患了眼疾的人,而此人刚从外科医生家里出来,身上正佩戴着芦苇,于是就把他处死了。这件事引起了骚动,人们质疑为什么这么一个人被杀了。根据爱突尼斯的指示,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他佩戴了芦苇。”这样一个解释传开后,一个接着一个佩戴着芦苇的人纷纷丢掉了这一标志。他们听到这样的解释,都对自己说:“我最好不要被人看见戴了这个东西。”过了一阵,爱突尼斯召集了齐奥斯人,强迫他们捐一笔钱,理由是水手们口袋里有了钱,就不会再受革命事业的诱惑。齐奥斯人只好默认了。于是爱突尼斯很快命令他的船员登上战船,他轮番在每一艘战舰旁巡航,发表一番鼓舞斗志和轻松训诫的演说,仿佛他对所发生的一切都一无所知一般,他还给船上的每个人发放了一个月的薪水。

这件事过后,齐奥斯人和其他同盟军在以弗所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目前的局势,并决定派一个使臣到斯巴达陈诉现状,请求派莱桑达来统领舰队。莱桑达在盟军中的盛誉可以追溯到他以前任职的时候,当他作为将军的时候,取得了诺提姆海战的胜利。根据这个会议的意见,他们派出了使臣,并且是在塞勒斯的使节的陪伴下,带着同样的指示出发的。斯巴达方面做出的反应是,让莱桑达做第二执行官,埃拉库斯做将军,因为根据他们的习俗,一个人不能两次被任命为将军,这样整个舰队就被莱桑达管辖了。

就在这一年,塞勒斯处死了奥拓巴萨克和密特勒斯。他们都是大流士姐姐的儿子们(亚哈随鲁的女儿,大流士的父亲)。他处死他们是因为他们碰到他的时候,没有注意将手放到袖子里(或者“kore”),这是必须向君王一人所要行的礼节,这个“kore”比普通的袖子要长,当一个人将手放在里边的时候,表达一种无助的意思。鉴于塞勒斯的上述行为,哈尔曼尼斯和他的妻子敦促大流士,不要忽视了年轻的王子过度的傲慢无礼将会带来的危险,大流士只好托病派特使将塞勒斯召回他的病榻前。

公元前 405 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莱桑达到达了以弗所。他要求爱突尼斯带着战舰,从齐奥斯到达以弗所,并且聚集了其他地方能找到的一些战舰。他将时间都投入修整老的战舰上。他在安唐德鲁斯建造着新的战舰,并前往塞勒斯的王宫请款。塞勒斯回答说,君王下发的钱都花光了,别的钱也用完了;他还详细指出每一个将军收到的各种明目的款项,但同时准予了他的请款。有了这笔钱,莱桑达给各战船委任了舰队长,给每个水手发放了拖欠的薪水。与此同时,希腊的将军们将精力投入改进他们在萨摩斯的海军舰队上。

这一次轮到塞勒斯邀请莱桑达了。那个时候,他父亲派来的使节刚刚到达,并一同捎来了这样一则消息:“你的父亲在病榻上,他想要见你。”君王躺在美狄亚的泰蒙勒,靠近高加索人的领地,他曾经在那里平定过战乱。当莱桑达前来觐见王子的时候,塞勒斯警告他,除非他有着比雅典人多得多的战舰,否则就不要与雅典人在海上交火。君王补充道:“和我有巨额的财富,这样只要有钱,你就可以为战舰配备人员。”于是,他把属于他私人的来自几个城市的财富物资都委托给了莱桑达,并且还另外作为礼物给了莱桑达一笔备用资金,最后,王子还让莱桑达牢记王子本人对斯巴达君王和莱桑达本人所怀有的真挚友谊。做完这些安排后,塞勒斯就启程去拜见自己的父亲了。莱桑达发现自己完全掌控了塞勒斯的财产,能够给他的部队发军饷了。这之后,他就扬帆去了卡利亚的陶瓷海湾。在这里他袭击了与雅典结盟的赛德勒城,并在第二天的攻击中占领了这个城,将当地的居民沦为奴隶。这些人是希腊人和野蛮人的杂交人种。从赛德勒他继续航行到罗兹岛。此时雅典军把萨摩斯当作他们的运行基地,要么在君王的领地里恣意肆掠,要么偷袭齐奥斯和以弗所,总之他们准备打一场海战。此外,他们还新增选了三位将军,分别是明奈德、提蒂斯和塞菲索杜斯。与此同时,莱桑达离开了罗兹岛,沿着爱奥尼亚海岸线航行,来到赫勒斯滂海峡。他看着从海峡通过的船只,敌意地觑视着从斯巴达反叛的那些城市。雅典军也从齐奥斯扬帆来到公海,因为亚细亚沿海地区对他们充满了敌意。

莱桑达又上路了,他离开了阿比杜斯,穿越海峡,来到了兰萨库斯。当地的城镇是与雅典结盟的,阿比杜斯人和余下的部队在斯巴达人瑟莱克斯的率领下,从陆地进军。于是,他们袭击并迅速占领了那个城镇,那个城很富裕,军人们掠夺了他们储备的大量美酒、粮食和其他物资。所有出生就是自由人的当地人都被莱桑达毫无例外地释放了,此时,接踵而来的雅典战舰停泊在了查森内斯境内的伊雷厄斯,总数达 180 艘。他们还没到达当地,刚准备进早餐,就惊闻了兰萨库斯发生的一切。于是他们立刻扬帆再次去了萨斯杜斯,仅在配备给养的时候停留了片刻,并继续前行到达了伊哥斯波塔米,一个正对着兰萨库斯的据点,赫勒斯滂海峡在那里仅有不到 2 英里宽,在那儿他们用了晚餐。

夜间,更确切地说是第二天凌晨,刚刚破晓,莱桑达就发出信号,要士兵们吃早餐,并且立刻登上战舰;于是士兵们关闭了港口,装备好了可携带的保障物资;正当大家准备好进行一场海战的时候,莱桑达发出指令,任何人都不可以从自己的岗位上轻举妄动,或者驶出海面。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雅典军集结了所有的战船,面朝海湾,摆出了打响战役的阵势;但是莱桑达拒绝迎战。于是雅典军只好在暮色渐晚的时候,再次返回到伊哥斯波塔米休息。紧随其后,莱桑达命令他最快的战船跟在雅典军后面,指示他们在发现雅典船员登陆后,观察他们做些什么,完毕后立即返航,回来向他报告所观察到的内容。而在这些探子返回之前,他不容许属下的任何船员登陆。他像这样连续操作了 4 天,雅典军每天都驶出海面前来挑战。与此同时,阿吉比尔斯,停靠在一个任何城市都够不着的敞开的海滩上,他从他的一个堡垒能够看到同胞的位置。于是,他强烈要求将供给送到赛斯都斯,距离他们大约有 2 英里之遥的地方。而他们的敌人安全地蜷缩在海湾里,并且有毗连的城市,所需的一切都近在咫尺。这样的情形使他很不愉快,他建议他们移师赛斯都斯,在那里,他们既有一个港湾,又有一座城池可以利用。“一旦到达那里”,他总结道,“你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随时向敌军发起进攻。”但是,那些将军,确切地说是提蒂斯和明奈德打发他去管好自己的事。“我们现在是将军,你不是。”他们说,阿吉比尔斯只得走开。就这样,连续 5 天雅典军都驶出海面叫战,但是第五次同样又犯规了,而且被敌军跟踪。但这一次莱桑达对追踪的战船发出的指示是,一旦他们看到敌军船员,完全登陆,分散到查森内斯海岸各处(需要一提的是,这种操练,由于每天的练习,仿佛生长在他们身上一样,而且由于不短的距离,他们还得购买食物,又由于莱桑达拒绝交战,他们对莱桑达特别的鄙视),他们就开始返航,当到达海峡中部时就架起防护体。这一命令按时执行完毕,莱桑达立刻向整个中队发出全力出海的信号,而索莱斯则带领陆军部队伴随着海上舰队并行。柯南注意到了压境的敌军舰队,他仅有向船员发出返回战舰的时间,集结船员全力自救。但是船员们已经分散得很开,有一些战船原本应该有三纵划手,现在只有两纵,有的仅有一纵,有的根本没有,柯南的战船只有 7 艘随行战船和 1 艘“圣舰”。他们驶出海面,配足了船员,但也只是仅有 9 艘战船的一小簇;余下在岸上的 171 艘战船的所有船员都被莱桑达俘虏了。对于这些人来说,绝大多数都很容易在岸上被捕获做囚犯,仅有少数逃到附近的小堡垒里。此刻,柯南和他的 9艘战船已经成功逃脱,对于他来说,已经意识到希腊遭受了灭顶之灾。他航行到达阿巴尼斯,兰萨库斯的海角之地,在那里,他们扬起了莱桑达战舰的巨帆和其他8 艘战船一起到塞浦路斯的伊维格鲁斯寻求庇护,而“圣舰”扬帆去了雅典,汇报所发生的一切。

莱桑达这边将所有的战船俘虏和其他战利品一同送回了兰萨库斯,船上还有雅典的将军们,如菲勒克斯和爱德曼图斯。在这巨大成功的一天里,他还派西奥旁普斯,一个爱尔兰船长到斯巴达去报告所发生的一切,这位使节 3 天后到达斯巴达,传递了他的消息。莱桑达的下一步就是召集同盟,让他们商量如何处置这些俘虏。他收集到了许多针对雅典军的起诉,还有一些是关于他们违背希腊法律犯罪的言论,以及钻了流行法令的空子犯下的暴行;这些法令,一旦他们夺取了上次的海战胜利,必定会立法实施的;比如砍掉活捉到的俘虏的右手,还有残酷对待战犯。例如一艘科林斯人和亚德里亚人的战舰,船上所有的船员都被头朝下扔下了悬崖,菲勒克斯正是这样一位残暴杀害战犯的雅典将军。诸如此类的传言还有许多,最终他们达成一致,处死所有的雅典战犯,除了爱德曼图斯。因为他曾经反对砍掉战犯右手的建议,但是他也被一些人控告曾经背叛过舰队。针对菲勒克斯,莱桑达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将科林斯人和亚德里亚人推下悬崖的官员,他违背了希腊的条律,犯下了如此的暴行,他将遭受命运何种的惩罚呢?于是他们将他送到了处决者那里。 Z7rPh07Bf1EdmWFoF1x/KIZHa6eVLUuIEboV4zv+3nyKkBfs/V10rm6lUbs5Fi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