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胶东地区的民俗与民俗研究

“胶东”,《辞海》中的解释是:“(胶东半岛)是指中国山东省胶莱(河)谷地以东,东、南、北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区。”山东省人民政府核定的现在的胶东半岛区域,包括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所辖的全部县、市区。这也是本书研究的胶东民俗所涉及的范围,即现在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所辖全部地理区域。

任何一种民俗,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胶东地区三面环海,背靠齐鲁腹地,中心地带水土肥沃,峻青在提到胶东半岛独特地理风貌时,曾感慨道:“胶东半岛,向来以风光优美而著称,碧蓝的大海,环绕在它的三面,雪白的浪花,日夜冲刷着岸边的沙滩和岩石。巍峨的高山,连绵的丘陵,耸立在半岛的东部和中部,而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则横亘在昌潍大地和胶济线两侧。春天,苹果花和梨花、桃花、杏花开得漫山遍野,整个胶东半岛就像一座色彩绚丽的大花园似的,好看极了。这山清水秀之地,素有‘小江南’之称,而却又有着北方山川的雄伟粗犷之气。” 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胶东人经年累月,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胶东民俗。

民俗不仅为广大的民众所创造,同时也供他们所享用。胶东民俗并没有经历被创造后束之高阁的悲惨命运,相反,它经过民众的口口相传、辈辈传承,发展速度和前景令人欣喜。

一、胶东民俗的成因

民俗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民俗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一种民俗形成的原因也都是多样的,经济、政治、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原因。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基础之上,超越经济基础的民俗现象是不存在的。就古老的神话而言,它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如生育、疾病、死亡)的不理解有关。神话一旦产生,就以口述的方式代代传承,并逐渐形成民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治原因。民俗事项本来都是由民间创造并传承的,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俗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和控制。古时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方面利用民俗控制人民;一方面用强制的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或提倡并力行发展新的民俗,使之为己所用。所以统治阶级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统治阶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往往左右着民俗活动的价值取向。

地理位置原因。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不仅从自然界获取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心理上的成长。

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内容的民风民俗。胶东地区地处平原,三面环海,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因而胶东民俗能够蔚然成俗,别具一番韵味。受海洋的影响,胶东地区的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开展渔灯节的活动、讲述关于海神的传说等。很多民俗是由信仰行为活动演变而来的。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仰是早期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与自然界斗争无法获胜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原始人凭借原始石器与木棒从事生活、生产时,还无法理解许多诸如风雨雷电、严寒酷暑的自然景观。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通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方式来理解。

妈祖崇拜在山东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当地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妈祖文化。例如,一些逢凶化吉的人会献愿船。所谓的愿船就是仿照自己的船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做成船模放入庙里,希望妈祖能保佑自己的船平安无事,大吉大利。长岛的显应宫中就藏有三百多艘历朝历代的愿船。“娘娘救助神船”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它长八尺、宽三尺,呈扁平形,据说是宋朝时候有人献入庙中的。这些愿船为研究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特点,航海运输业的发展情况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语言原因。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也是民俗文化借以传承的工具。从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地区的不同发音方式、语法结构在形成不同方言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民风民俗。

胶东地区宴请宾客的酒席上绝不能没有整条的鱼,而鱼常常又是一道压轴的菜,多以黄花鱼为佳。一桌进行较长时间的宴席,如果端上一盘较大较整壮的鱼,便表示酒宴将结束,这时即使最贪杯的人也应知趣地干完杯中酒而准备离席。以“鱼”谐“余”,表示宴席结束了,但生活的幸福、欢快没有完结,仍然有余。长岛等地过年时,无论家宴是否丰盛,一般都少不了这几道菜:义合菜(用蒜泥、海蜇皮、白菜心拌成)、煎鱼、炖豆腐。这“煎鱼”也是取其与“余”相谐的含义。“炖豆腐”作为吉祥菜的缘由,也是与语音相同有干系:“炖”与粮囤的“囤”同音,“豆腐”的“腐”与祸福的“福”音近。以“炖”隐含粮囤,以“腐”寓指“幸福”。可见,这道菜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它自身作为菜肴的价值,此时的这道菜已经成为渔民心中美好祝愿的象征符号。

当然,胶东民俗形成的原因绝不止于以上几点,而且也不会孤立出现,往往是几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二、胶东民俗的作用与影响

民俗文化从它产生和传承的环境来看,始终是与其使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古老的民俗,经过代代传承延续下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各个时代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承继民俗文化的纽带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本身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它不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民众千百年来的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以其丰富灿烂的资料宝库,为胶东民俗的研究提供借鉴。

1.胶东民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就其整体而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民俗的文化创造的积累,而这种积累所产生的对象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将某一民俗单个拿出来看,它似乎是孤立的,与周围民俗事理毫无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把众多民俗事理排列在一起,并将这些民俗事理分别以纵向和横向排列进行细致比较,就会发现,民俗事理不仅实现了与周围其他民俗事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交叉,而且其发展都有民俗进程供我们探寻。也因此,民俗在某些领域被称为“活的社会‘化石’”,它在记载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社会演变脉络和传承上规律的表现。

胶东民俗的民俗功能,表现在它的民俗习惯本身便是胶东民俗发展的产物。或者说,它本身是胶东民俗的创造和传承。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民俗阶段,都曾产生和形成过许许多多的民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民俗习惯消失了,有些民俗习惯却在变异中得到传承,胶东民俗便是其中的翘楚。而所有这些民俗,对于生长于兹的人们的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就胶东民俗的具体传承者来讲,民俗习惯被他们作为“民俗教材”,并通过某种方式或仪式传给后代,使子子孙孙牢记祖先的创造和功德。

2.胶东民俗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

没有哪一种民俗文化仅集中于个体的喜好和行为,只有社会的、集体的习俗融合在一起,才具有意义。民俗文化的产生,起初含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胶东民俗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族群和国家的认同感。比如贯穿民俗发展进程的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美德,都是胶东人民在具体的民俗活动中形成的,譬如“难得糊涂”的来历。

据说,郑板桥有一年专程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赏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之后不得已在山间茅屋借宿。屋主是一个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他的屋子里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在砚背镌刻。他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太大,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社会对人的教育功能从来都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来承担的。在学校出现之前,主要靠家庭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家规、家法、村规、民约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以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风尚。这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共同组成了胶东民俗中的精神文明。

3.胶东民俗在大众生活中的娱乐作用

民俗文化不仅依靠民众智慧的结晶得以创造,而且同时供民众享受和利用。胶东地区大部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活动,都具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一些比较隆重和严肃的宗教等习俗,也充斥着娱乐内容。

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各民族民众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供人们娱乐的民俗活动,并以这种方式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口述语言民俗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谜语等形式,除特定的背景下含有较严肃的内容外,一般来说,大都轻松愉快,发挥着调节精神和愉悦心灵的作用。

以茂腔为例。茂腔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胶东地区附近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大众所接受。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胶东地区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突出,苍凉悲切,往往能引起妇女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莫言在其作品《檀香刑》中多次提到茂腔(在作品中叫“猫腔”),莫言说:我一听“猫腔”就感觉热泪盈眶!

4.具体社会生活中的胶东民俗

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常态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民俗习惯的丰富多彩,但是它的最终形成,还是受到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民俗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尽管它是民间的),总是和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关联。这种适应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漫长的贫困岁月中,除了一日三餐之外,胶东海岛沿海居民的零食口福,大半也取自于海洋,潮落时的“赶海”(或称“赶小海”)是妇幼皆可为之的。赶海归来,蟹、虾、蛤、蛏种种,开水中一撂,围坐剥食,各取所好。在这种环境长大的人,也都形成了对美味、美食的独特品味。从前胶东沿海市场上出售的海味食品,有许多并无精细加工,只限于蒸或煮。比如,对虾,从前不做正菜,鲜虾煮熟,因为头顶有一根尖硬的刺,便就势把两只虾颠倒掐成一个椭圆形的环儿,一对一对地出售(这是对虾得名的原因),当零食剥来吃。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这已经成为众多民俗习惯产生的前提。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民俗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当原有的经济基础消失之后,它仍然顽强地保存下来。有时还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民俗文化总是极力维护原有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当原有的经济基础消失之后,民俗又作为意识形态完整保存下来,继续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传统民居为例,我国西北地区的窑洞民居、西南地区的井干式民居、蒙古的帐篷式民居、湘西的石板寨民居、山东胶东地区的海草房,这些传统民居无不反映我国灿烂建筑文明中折射的地域特色,它们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渗透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合人居习性和行为模式,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有着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

胶东居民以海为生的生活习性使“海洋文化”成为胶东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草房的建造中,针对胶东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的气候特点,房顶通常采用两面屋顶或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这样既可抵御四季不断的海风,又有利于降水排洪速率的提高。当冬天暴风雪融化后,雪水可以顺着这个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迅速向下流走,减轻大雪对房子的压力;夏天的雨水可以顺势而下,不会渗入屋内。海草房的内部空间比较狭窄、紧凑,正房一般坐北朝南,南窗大而北窗小,室内采光充足。顶棚用玉米秸秆作结构层,用彩色的印花纸裱糊,形成隔冷、热气流的隔离层;厚重的墙体起到吸热慢、散热慢的作用,自主调节昼夜温差。 室内冬暖夏凉,居住舒适。

总之,胶东民俗的功能远不止上述种种,能够在漫长的时间中传承下来,其作用必然是多样的。在胶东民俗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关于民俗功能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

三、胶东民俗研究的现状

作为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民俗学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民俗习惯经常地、大量地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人们心理、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俗研究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初,中国民俗学在前辈学者的倡导和积极扶持下,又渐渐焕发青春。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将中国各民族民俗的调查、采集、出版、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全国的文科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民俗学课程;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建立、硕士学位授予点逐年增多;学术机构包括民俗学的群众学术团体纷纷建立;民俗学田野考察逐渐深入;专题研究包括地域、民族的民俗研究向纵深发展;民俗刊物和图书大量出版。也就是说,民俗文化资源被社会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中国民俗学也以新的姿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最近几年,社会上掀起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的热潮,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古村落被发现,在得到媒体的宣传报道之后,成为一个个旅游景点,资源被转化为信息,信息又被转化为资源。

在这种大好形势之下,胶东地区的民俗研究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以威海鸡鸣岛为例:鸡鸣岛位于山东省威海市下辖的荣成市港西镇虎头角西北约1公里的海域中,海岛形状很像雄鸡,面积约0. 31平方公里,海岛上居民66户近200人,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相传很久以前,二郎神奉命给海龙王送珍禽异兽,他挑着担子,前面装着西域幼驴,后面装着北国雄鸡。为避凡界耳目,他便白天隐匿,夜间赶路。没想到因道路生疏,延缓了行程,在即将到达东海之际,晨曦已露,雄鸡一声长鸣,二郎神惊慌中折了扁担,一时收拾不及,便匆匆隐去。被扔下的雄鸡落海,化作鸡鸣岛;幼驴落海,化作海驴岛;只有两截扁担随水漂去,在烟台芝罘一带停驻,化为扁担岛。

鸡鸣岛最佳旅游季节是春夏秋,旅游项目主要以打鱼尝海鲜、看海岛风光、住海草房为主。11月份天气转冷后,鸡鸣岛旅游则进入淡季,直到第二年4月份,进岛游客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2013年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进岛拍摄后,发生了很大改观。鸡鸣岛村支书坦言:“今年(2013年)不像往年,自从11月3日《爸爸去哪儿》进岛拍摄后,很多市民对鸡鸣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鸡鸣岛旅游也跟着火了起来,除了吃渔家宴、看海岛风光、住海草房外,还有不少游客专程进岛探寻明星足迹。”

这种将当地民俗与电视节目结合起来的方式,对于继承胶东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与胶东以外地区的沟通与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根据时代发展形势,将口述传播与胶东民俗研究有机结合,将是今后研究胶东民俗的发展方向之一。 Qbsfruh9xvIMYd4vU6ImD2RVqpWNCdoXhJh/Hj612xwG6y0o/IattB/iEhFBA7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