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民俗文化传承与口述传播

民俗文化,是相对于官方推行的文化,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且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如果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审视和梳理,从文化内在形成的机理加以分析,由社会政治精英推行的文化被称为精英文化,或是典籍文化,也有学者称其为父系文化,其特征是带有自上而下的主导性和严肃性。 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是民俗文化,是滋养一方水土的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化形态,具有内生性、民间性和广泛的渗透和影响性,相对应的可以被称为母系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等特征,是千万年来形成的有着稳定血缘、地域特性的文化,也是带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标记和符号。因此,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把视角投向蕴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俗”,强调出于集体意识认同且可以不断重复的文化形态,因此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族群认同感。民俗包括民众的生活、情感、习惯乃至信仰的各个方面,是民众集体智慧、价值观念、愿望诉求的表达。透过民俗,可以看到民众相融互通之处。

可以这样说,民俗文化具有群体特性,即民俗能够培育出社会的一致性文化。因而,民俗文化在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能塑造民族品格,强化民族精神。相对应的,民俗文化培养集体意识且通过仪式不断得以强化,这正是民俗能够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因素。

民俗文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式、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是一种依赖于生活,以口语、行为和风俗形式加以生产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民间性,在于它的传承属性。应该说民俗文化起源于行为与口述表达,也依赖于这种方式得以传承与发展。民俗传承体现的是一个过程,一端是过去,一端是现在,中间的过程是动态的,有变化的。研究中间的这个过程,就不能抛开民俗文化的传播介质,单纯地依赖于民俗文化内容的本身,或是单纯地考察民俗文化的影响,由此忽视了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传承的历史背景,忽视了民俗文化研究的价值内涵。想要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就要透过遮蔽于日常生活中个体的表现,了解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一个民族、一定区域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是一个独立形成和发展的自在系统,地域属性、民族属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等要素都直接影响着该系统的平衡。与其他系统一样,民俗文化系统既有独特的封闭性,也有持续的开放和包容性。这种开放和包容造就了民俗文化中不断有新元素的冲突和融合,进而形成以固有的民族认同为基础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系。

民俗文化研究一直都是多个学科的关注点,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关涉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可以通过交叉视角加以审视研究的范畴。不同学科之间的关注与借鉴对于民俗文化研究产生了积极意义,但由于各学科专业在民俗研究上有着显著的倾向性,往往使得各自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深而广,历时与共时延展较长,要想全面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仅从民俗成因、背景与具体的外在表现入手是不够的。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开放性不断增加,社会包容度在延展,加之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既有的民俗文化范式被打破,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需要被更新、应用。从民俗文化的历史源流及其特点着眼,并将民俗文化形态置于历史背景、社会生活背景中加以分析,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利于系统、全面地展示和解读民俗文化。

本书的研究从民俗文化本身出发,以中国传统村落——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西河阳村为考察对象,一方面通过个体自我传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可以看出个体对民俗产生、认同、传播的过程,个体对民俗的判断有着时代性和个体性,这是民俗文化产生传播的基本原点和内因;一方面通过对族群内部形成的有效联结方式即人际传播模式,形成个体之间对于民俗的批判、传播和反馈,从而建构起族群内部人际之间的文化链接,这是民俗文化能够传播、传承的外在动力。推动个体文化认同与族群之间产生人际沟通的是语言传播。从传播形态演进来看,语言传播是信息传播产生较早且至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方式。在如今的大众传播平台上,广播与电视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二者都是以语言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

如果从文化的传播效果来看,语言传播显然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但从民俗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民俗文化所依赖的,则不仅仅是以沟通为特征的语言传播,而是以文化传承为目的的单向度为主的民俗传播。这种传播符合信息采集的特征,即通过与述者之间的沟通,使述者将民俗文化具体而全面地传播出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认同与人际沟通共同作用于口述传播,由此形成了民俗文化的特殊传承。这种传承包含了民族认同、民俗风情、精神信仰支撑、心理调适、道德规范和社会认知等多种物质的和精神上的认同,这正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上述的民俗文化认同,族群内部的人由此产生功效意识,引导个体既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收受者,也成为文化的参与者。

由此形成的民俗文化传播与传承是积极且富有吸引力的。如果在民俗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主要过程出现问题,则势必会影响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如图1-1所示。倘若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消退,人际沟通内容也忽略掉民俗文化,那么民俗文化传播与传承就必然会出现断裂,民俗文化就会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干扰,族群的功效意识会逐渐减弱乃至于消失,族群内部的文化认同变得碎片化。因此,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干扰下,如何更好地强调民俗文化,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也是本书拟进行深入探讨的内容。

图1-1 民俗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基本模型 /Km01UvmsnrZKhNF3l526F8udJwfj6wug95ADkYWqImShuRf/qatiXL1dzxTrr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