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一

甘险峰

民俗文化研究一直都是多个学科的关注热点,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关涉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可以通过交叉视角加以审视研究的范畴。不同学科之间的关注与借鉴对于民俗文化研究产生了积极意义,不过,由于各学科专业有着显著的倾向性,而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涉及面广,历时与共时延展较长,民俗文化是民众的文化,是日常的生活,要想全面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仅从民俗成因、背景与具体的外在表现入手是不够的。

正是观察到民俗文化的传播学研究的可行性,本著作作者的调研团队历时三年,经过大量调研走访,获得了丰富的调研数据,也为本著作的撰写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

本著作从民俗文化本身出发,以胶东古村落龙口市西河阳村为考察对象,一方面通过个体自我传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分析个体对于民俗的生产、判断和接受过程。这种判断有着时代性和个体性,是民俗文化产生传播的基本原点和内因。一方面通过对族群内部形成的有效联结方式即人际传播模式,形成个体之间对于民俗的批判、传播和反馈,从而形成族群内部人际之间的文化链接,这是民俗文化能够传播、传承的外在动力。如果从文化的传播效果来看,语言传播显然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但从民俗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民俗文化所依赖的,则不仅仅是以沟通为特征的语言传播,而是以文化传承为特点的单向度为主的时间上的传承,这种传承符合信息传播的特征,即通过与述者之间的沟通,使述者对民俗文化系统性地传播出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认同与人际沟通共同作用于口述传播,由此形成了民俗文化的特殊传承渠道。它包含了民族认同、民俗风情、精神支撑、心理调适、道德规范和社会认知等多种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上的认同,这正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本著作按照“论述口述传播在民俗文化中的动力特征—考察民俗文化所具有的传播学特征—确定民俗文化发展变迁—探讨文化生态环境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分析口述民俗传播的客体—提出在新兴媒体环境下民俗口述传播的发展趋势”这一研究思路,从口述传播形态的民俗文化本体出发,根据传统古村落的民俗文化特征,考察口述传播形态下的民俗文化,并提出新兴媒体环境下智慧古村落产业发展的趋势。

本研究的突出特色是在研究方法上实现的创新:融入多元学科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实现对民俗文化平面化研究的突破。从传统古村落的文化形态上看,提出基于家族血缘关系的“四合院文化”、基于地域认同关系的“大槐树文化”、基于开放环境关系的“大舞台文化”以及基于互联网关系建构的“在场性文化”。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播学分析、加强理论构建应该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基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创新实践研究似乎让我们看到一条研究民俗文化的可行之路。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运用文化学视角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加以研究,开阔了以往对民俗问题的本位研究思路,打破单学科领域知识的局限性,创造性地进行学科融合,为今后民俗文化的传播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对现实的新兴媒介技术考察基础上,提出运用VR、AR技术对传统古村落加以智慧产业化发展升级,强化现实环境中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及其在指导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传统古村落保护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整体而言,本研究成果在民俗文化口述传播的实证方面,尚需更加完整全面地论述,相关智慧旅游产业化发展途径也需要继续做出效度测评和完善。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nS7TxKzR+JVBDy7sBoJEPmgicnoFOmRkHuv+0HBNzL/mMiyx7liGjyPVC8MwZae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