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

(一)时代发展呼唤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300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已历时300多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报告还强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序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入宪,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和有力法治保障。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

(二)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有适当的意识形态作保障。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是不可或缺的。秉持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就会有相应的行动并形成相应的生态环境关系。

工业文明秉持的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论”下的生态价值观,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应当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自然界看成满足人类需要的被动的客体。只承认自然生态系统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导致了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

社会经济的发展到现阶段,需要人类发展的价值观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转变,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转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转变;需要牢固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

二、生态价值观的作用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即认定与理解事物、判定是非、指导行动的一种思维观念或价值取向。价值观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社会条件,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人对所处社会环境中诸多表象及观念的集合,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一个时代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起导向、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影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历史性与选择性,具有主观性。通过对价值观演变及其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面貌,更清楚看到发展的方向。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二)生态价值观内涵与作用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长期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有关生态环境意义、好坏、美丑、利害等观点和看法,以及人类利用生态环境的基本价值取向。生态价值观决定着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基本关系,其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态价值观一旦形成,对人类经济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久远的。

生态价值观在调整人与自然界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间的基本关系。以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为特色的生态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基本共识,以此为基础的生态价值观逐渐形成,并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国家或区域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三、生态价值观研究的意义

(一)确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石

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及环境;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社会与以自然为客体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期相处,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基础。

人类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目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和科技手段,也需要人们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道德自觉。强化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和新视角。

所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石。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友好相处、共存协调演进。

生态价值观的研究与构建,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类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指南

人类在其不断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演化,相应地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依附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等认识和行为的转变。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兴起,开始了人类活动大规模作用于自然的时代,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和价值观,“人定胜天”“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成为人类的响亮口号。这些都反映了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维护人类的权利成了人类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或最终的价值依据。这种结果导致了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类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并以此来决定对自然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方式。这便成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粗暴地干涉自然、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理论依据和价值观。实践证明,人类生态意识的淡薄,生态价值观的缺陷,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展望未来,人类在沉痛反思自己行为和价值观的同时,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即生态文明时期的到来。生态价值观的建构必须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对自然的价值及其权利的新认知,重新定位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改造不合时宜的旧有价值观念与权利的评判标准,科学而理智地使用自己的权利,使得人能够自主、自觉地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持续生存与发展。以史为鉴,探讨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对实践的影响,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仅如此,目前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派别,或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并形成了相应的学术流派。因而他们所持有的生态价值观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有必要对不同的生态价值观进行研究,挖掘其合理内核,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指导我们的经济社会行为。

(三)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指导

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辐射与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三十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作为全民的价值取向,将是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指导,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PXRvFPkJwWTdFeGYFXKXUzXKuzGvGnz09tMK9y999XSbAbPR/vgkChAc/DBi46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