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水文治理

明代为消除苏松水患,综合治理吴淞江水系的江浦合流工程,极大地影响了明清至今 600 多年来上海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吴淞江源出太湖,古名松江、松陵江(元朝升华亭县为松江府治,改曰吴淞江),与娄江(今浏河)、东江(今黄浦江)并称“三江”,是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三江之中,松江最大,上承太湖,直流注海,湍悍清驶,海潮不得停滞,故三吴少水患”;后因不断淤塞,河道变为曲折,渐有“五汇二十四湾”之说,然唐时犹“阔二十里,宋时阔十里”。

唐朝中叶,8 世纪以后,青龙镇以西的白鹤汇和以东的盘龙汇两段曲流,汛期经常泛滥;北宋中叶,10 世纪以来,屡经疏决,未得其要。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 1038 年),转运使叶清臣在松江中游北岸开新江以取代盘龙汇排泄洪水。嘉祐元年(公元 1061 年),昆山宰臣韩正彦在盘龙汇上游的白鹤汇亦开新江,通过两次裁弯取直,使黄渡以上松江河道缩短约 35 公里。崇宁四年(公元 1105年),漕使郏亶再次浚治白鹤汇,从此太湖洪水又能够比较顺畅地北经新江流入长江,白鹤、盘龙两汇自此号“旧江”(今虬江即其音转),成为松江南岸岔流,称“青龙江”(今又名东大盈浦)。

庆历二年(公元 1042 年),为方便漕运,在吴淞江、太湖之间修吴江长堤,横截江流五六十里。庆历八年(公元 1048 年),为方便行人,复在太湖胥口建利往桥。堤、桥落成,江流趋缓,年深日久,江岸茭芦丛生,源头出现堙塞,下游则因长江、东海涨潮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再加富豪势力之家任意霸占水面,或筑桥坝,或圈鱼塘,或垦良田,致使松江河道缩窄加快,由“阔二十里、十里”减至五里、三里……至元代又随浚随塞,每逢积雨,众流崩溃。

太湖流域赋税半天下,《读史方舆纪要》云:“夫三江之通塞系太湖之利病,太湖之利病系浙西之丰歉,浙西之丰歉系国计之盈缩。”是以明初浙西大水,有司衙门特地治当地庸吏以不效之罪。永乐元年(公元 1405 年),明成祖朱棣命户部左侍郎、德才兼具的夏元吉治吴淞江。次年,在夏元吉主持下,决定放弃疏浚吴淞江中下游河道,改为疏浚吴淞江两侧河道,以减轻吴淞江正流泄洪压力,并先后动用 20 万民工投入工程:一方面浚常熟白茆、福山塘、耿泾,导昆承、阳城诸湖水入长江,浚吴淞江北岸支流夏驾浦、顾浦、吴塘等,分吴淞江水经浏河入长江;另一方面利用原有的宋家浜(即今自北新泾到外白渡桥的吴淞江河道)和东面的范家浜(即今外白渡桥以东至吴淞口的黄浦江下游河道)相接;同时,又疏浚范家浜,使其上通大黄浦、泖湖,形成一条以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为主干的黄浦江河道,以取得三流分洪之效果。

这里提到的黄浦江,亦源出太湖,古名“东江”,最初从海盐附近杭州湾入海,后由于历代修建海塘,出口一再被堵,发生过多次改道:先改从金山卫附近入海;又改从旧地在今闵行区闸港,南汇与奉贤两区交界处入海;复改东北流,纳金汇港、闸港、周浦等水从南跄浦口(吴淞江旧江江口与范家浜水出口,今已湮灭,支流东沟、西沟尚存,可推定其旧址在今浦东新区最北端长江畔)入长江。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黄浦”的名称,似乎在南宋乾道七年(公元 1171 年),时称“黄浦塘”。淳祐十年(公元 1250 年),在西林积善寺碑记中,方正式有“黄浦”之名。到元代,因河道渐宽,遂有“大黄浦”之称。

不过可惜的是,夏元吉治水未遑治理的夏驾浦口至南跄浦口的吴淞江下游河道仍经常泛滥成灾。天顺二年(公元 1458 年),巡抚崔恭决定放弃从白鹤北经嘉定卞家渡到庄家泾一段吴淞旧江,在西起大盈浦口往东经北新泾至吴淞江巡司(今潭子湾附近)的吴淞江南岸另开新河(即今吴淞江正流河道),潭子湾以下吴淞江仍沿旧江河道东流至南跄浦口入长江。

正德十年(公元 1515 年),又疏浚北新泾至曹家渡河道,引吴淞江水入宋家浜。

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巡抚李充嗣浚吴淞江旧江西起夏驾浦口,东至嘉定龙王庙旧江口(今封浜镇境)一段,并开凿新河道,将吴淞江南移宋家浜,即今吴淞江下游河道。

隆庆三年(公元 1569 年),巡抚海瑞疏凿起自黄渡终于宋家桥(今吴淞江福建中路桥)一段 40 公里新江河道后,吴淞江下游乃全线改入今道。江浦合流之交汇点亦南徙三十余里从南跄浦口移至陆家嘴对岸(今外白渡桥)附近。

昔日汛期波澜壮阔,水势浩大的吴淞江自此不再独流入海,成为黄浦江的一大支流;黄浦江亦从此成为上海地区水系的主流和沟通国内外水上运输的主动脉,吴淞江的入海口亦从此成为黄浦江的入海口。

黄浦江水量并不很大,年平均流量仅 300 多立方米/秒,可是能够通过从长江涌入几十倍于自身流量的海潮,获得使万吨巨舟乘潮进入下游宽深河漕、直达两岸泊位的丰沛水量。可以说,上海繁荣昌盛离不开上海港,可是上海市区并不直接靠海,离吴淞口也有二、三十公里,全凭着黄浦江优良自然条件,才使上海港成为世界驰名“东方大港”,从这一意义上说,若没有江浦合流、沟通开凿黄浦江,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上海港。

江浦合流功在当代、泽及子孙,凝聚着宋、元、明三朝上海与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和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专家的智慧和奉献,它不仅达到了规划设计追求的缓解太湖下流洪涝灾害的主观目的,而且产生了长时程意想不到的、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宏观效益:(一)使中国利用黄浦江、吴淞江可以实现太湖流域星罗棋布的水运网络与长江、运河辐射四面八方的交通体系,与辽鲁、苏浙、闽广的沿海航线更加合理的相接并联。(二)使太湖流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中国最大航运中心,能够西连川蜀,北挽冀鲁,南抵湘沅,东北至辽东,东南至广东,面向世界,优势更加明显的发达地区。尽管人类工程受认识、技术、财力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一劳永逸,达到完美无缺境界,亦有议者批评夏元吉等治水创垂未善——“松江为东西横流之大水,势顺流驶,黄浦为南北纵横之小水,势逆流缓,导南北之纵浦,夺东西之巨流,是通其小而塞其大,计一时之近利,忘百世之远图”,但从大历史视野观之,其功绩毕竟还是主要方面。 3LzRXg2XWONpXQO8ufQLtrvt6w2/f8xEkvqlm2ppZ0794Vej8iEDbetr4Ogp2a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