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作为威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威海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位于北纬 37.50°,东经 122.12°。全区辖 3 个镇、5 个街道,计 64 个行政村、8 个村改居、98 个城市社区,总面积 276 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 43千米。全区户籍人口 31.2 万人。
环翠区早在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有人类生活和活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为加强海防,防止倭寇侵扰,明朝政府设置“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之卫所”,始有聚落。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裁撤威海卫,归并文登县。
1930 年国民政府设立威海卫管理公署。1945 年 8 月,威海卫解放后,设威海卫市(地专级),由胶东行政公署管辖。1948 年 3 月改为县级市,归东海专区管辖。1950 年 3 月,实行城乡分治,原属威海卫市的港西区、桥头区、草庙子区、崮山区、凤林区、羊亭区和里口山区的南半部分别划归荣成、文登、昆嵛等县。1950 年 5 月改为威海县,隶属文登专区。1951 年 5 月改为威海市。1954 年 10 月改为省辖市,1958 年 12 月改为专区辖市,隶属烟台专区(后更名为烟台地区)。1983 年 11 月 1 日,再次改为省辖市,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 6 月 15 日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名胜环翠楼之名,将原县级威海市的行政区域设为环翠区。
由于环翠区是由文登划出的行政区域,故其方言与文登方言具有相当的共性。独立建制之后,其发展使环翠方言本身又形成了许多不同于文登方言的特点。另外,随着威海市 1987 年升格为地级市,环翠区成为威海市中心城区,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方言也受到了多种影响,其中受普通话影响最大。
环翠话有声母 25 个(含零声母)、韵母 42 个、声调 3 个,同时有轻声、儿化等音变。
(一)环翠话声调
环翠话有三个声调:平声、上声和去声,调值分别是 53、214、33。中古平声字在环翠话里一分为二,清平全部归平声,全浊平声字全部归去声,次浊平声字大部分归入平声,少部分归入去声。全浊上声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全部归上声,浊声母入声字归上声和去声。本书将环翠话的阴平定名为平声。各声调例字如下:
平声 53 东该灯风通开天春门牛油
上声 214 懂古鬼九统苦讨草买老五有谷百搭节急哭拍塔切刻麦叶月
去声 33 龙铜皮糖红动罪近后冻怪半四痛快寸去卖路硬乱洞地饭树六毒白盒罚
表1-1 环翠话声调表
续表
说明:“龙”的调值记为 33,实际发音时调值在末尾稍有抬升。
(二)环翠话声母
环翠话有 25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表1-2a 环翠话声母表
表1-2b 环翠话声母表
说明:表中的字母“h”表送气。
(三)环翠话韵母
环翠话有 42 个韵母。
表1-3 环翠话韵母表
说明:
(1)“歌”的韵母为[o],发音接近[ɔ]。
(2)“猪”“出”“橘”的韵母为[y],实际发音介于[u]和[y]之间。
文登区属于威海市所辖城区,位于胶东半岛中部,地处北纬 36°52′—37°23′,东经 121°43′—122°19′。南傍黄海,西依昆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和乳山市相邻,北连威海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接荣成市,南濒黄海。现辖 12 个镇、3 个街道办事处和 2 处省级开发区,总面积 1614.61 平方千米,海岸线 155.88 千米,人口 58 万余人,区内有汉族、佤族、满族等 35 个民族。
唐尧虞舜时,文登为嵎夷地。夏、商,为青州地。周,为莱子国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秦,文登属齐郡腄县(治所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西汉,文登属青州东莱郡东牟、不夜、昌阳三县。东汉,文登属昌阳县地。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昌阳县地。晋及刘宋时,分属青州长广郡昌阳、东莱国牟平二县。后魏,分属光州东牟郡观阳、牟平二县。北齐天统四年(568 年),从观阳、牟平二县析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属光州长广郡。周代,延续北齐隶属。隋,属青州东莱郡。唐,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 年),改属登州,州治设文登城;贞观元年(627 年),废登州,属莱州;如意元年(692 年),于牟平置登州;神龙三年(707 年),移登州治于蓬莱,文登均为其属。五代因之。宋,属京东东路登州。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至元九年(1272年),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明,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清,属山东省登莱青道登州府。
自民国至今,文登一直隶属山东。其间,1987 年 6 月始属威海市;2014年 1 月 25 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13 号文批复对威海市部分行政区域进行调整,2 月 27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字〔2014〕48 号文同意,撤销文登市,设立威海市文登区,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镇、蔄山镇)的行政区域为威海市文登区的行政区域,原文登市的汪疃镇、蔄山镇划归威海市环翠区管辖。
文登内部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文登话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属于中国北方方言中胶辽官话区的登连片,是胶东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各处口音基本一致。
文登话有声母 25 个(含零声母)、韵母 41 个、声调 4 个,同时有轻声、儿化等音变。
(一)文登话声调
文登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分别是 53、35、214、33
。中古平声字在文登话里一分为二,清平全部归阴平,全浊平声字全部归阳平,次浊平声字大部分归入阴平,少部分归入阳平。全浊上声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全部归上声,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上声、去声。各声调例字如下:
阴平 53 东该灯风通开天春门牛油
阳平 35 龙铜皮糖红盒罚
上声 214 懂古鬼九统苦讨草买老五有谷百搭节急哭拍塔切刻麦叶月
去声 33 动罪近后冻怪半四痛快寸去卖路硬乱冻地饭树六毒白
表1-4 文登话声调表
(二)文登话声母
文登话有 25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表1-5 文登话声母表
说明:表中的字母“h”表送气。
(三)文登话韵母
文登话有 41 个韵母。
表1-6 文登话韵母表
说明:
(1)[iɛ]、[yɛ]中的[ɛ],实际音值接近[ᴇ]。
(2)/a/音位位于无韵尾的音节中,实际音值为[A];位于前鼻音韵尾[n]及前高元音[i]前,实际音值为[a];位于后鼻音韵尾[ŋ]及后高元音[u]前,实际音值为[a];位于前高元音[i]和前鼻音韵尾[n]之间,实际音值为[ɛ]。
荣成隶属威海市,为县级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位于东经 122°08′—122°42′,北纬 36°45′—37°27′。荣成市西与文登接壤,西北与威海市相邻,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 500 千米,与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最近的地区。荣成市现辖荣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岛管理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 3 个区,12 个镇,10 个街道办事处,825 个行政村、118 个居委会。陆地面积 1526 平方千米,人口 67 万人,几乎全部为汉族。
荣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西汉时期,于高祖六年(前 201 年),始置不夜县,属东莱郡。东汉,裁撤不夜县,属昌阳、东牟。北齐天统四年(568 年),从观阳、牟平二县析置文登县,境内全属文登县地。至明初,为防外患,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置成山、靖海两卫,兼理屯区内民事,屯区外仍属文登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雍正帝钦赐嘉名荣成,自此开始独立建制,至今一直隶属于山东省。其间,于 1987 年 10月始属威海市。1988 年 12 月 10 日撤县设市,仍属威海市管辖。
荣成内部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荣成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中胶辽官话区的登连片,是胶东方言重要的组成部分。境内与周边县市接壤的地区相互影响。由于多种原因,荣成方言发展到现在已出现新派和老派的分化,基本以年龄为界,老派方言以 60 岁及以上的老人为主体,新派方言以 35 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中年人处于新、老过渡阶段。
荣成话有声母 25 个(含零声母),韵母 41 个,声调 4 个,同时有轻声、儿化等音变。
(一)荣成话声调
荣成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分别是 53、35、214、33
。中古平声字在荣成话里一分为二,清平全部归阴平,全浊平声字全部归阳平,次浊平声字大部分归入阴平,少部分归入阳平。全浊上声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全部归上声,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上声、去声。各声调例字如下:
阴平 53 东该灯风通开天春门牛油
阳平 35 龙铜皮糖红毒白盒罚
上声 214 懂古鬼九统苦讨草买老五有谷百搭节急哭拍塔切刻麦叶月
去声 33 动罪近后冻怪半四痛快寸去卖路硬乱洞地饭树六
表1-7 荣成话声调表
(二)荣成话声母
荣成话有 25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表1-8 荣成话声母表
说明:表中的字母“h”表送气。
(三)荣成话韵母
荣成话有 41 个韵母。
表1-9 荣成话韵母表
说明:
(1)[ɔ]与[b]、[p]、[m]、[f]相拼,圆唇色彩较少,开口度较小,如“婆、磨”字。
(2)[ian]中的[a]动程、开口度均较小。
乳山隶属威海市,为县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端、威海市境西南部,位于北纬 36°41′—37°08′,东经 121°11′—121°51′。东邻文登区,西毗烟台海阳市,北接烟台牟平区,南濒黄海,海岸线全长 185.6 千米。现辖 2 个省级开发区、14 个镇、1 个街道办事处、601 个行政村。乳山市总面积 1668 平方千米,总人口 57 万人。汉族占全市总人口的 99.58%,佤族、拉祜族、朝鲜族等其他 26 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0.42%。
据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书籍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乳山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历史十分悠久。夏,地属嵎夷,亦称东夷。商,属青州。周,属莱国。春秋时期,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秦,属齐郡腄县。汉高祖四年(前 203 年),置育犁县,此为境内第一次置县,属青州东莱郡。东汉建武五年(29 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东牟县。晋,属青州东莱郡牟平县。北魏,属光州东牟郡观阳县。北齐天统四年(568 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境域改属光州长广郡文登县。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改属青州东莱郡观阳县。唐武德四年(621 年),属河南道登州东牟郡观阳县;贞观元年(627 年),改属莱州文登县;麟德二年(665年),属登州牟平县。五代因之。宋,属京东东路登州牟平县。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牟平县。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牟平县。明洪武元年(1368 年),牟平县省入宁海州,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海阳县,境内原属宁海州的乳山乡全部划归海阳县,其余仍归宁海州。
1914 年,宁海州改称牟平县,境内分属山东省胶东道(后改称东海道)牟平、海阳两县。1936 年,分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牟平县、海阳县。1941 年,划牟平县南部和海阳县东部建牟海县。1945 年,牟海县以乳山口南岸的大乳山为名,更名乳山县,确定夏村为县城。1958 年,撤销乳山县,境域分别划归烟台市牟平县、海阳县、文登县。1961 年,恢复乳山县,隶属烟台专区。1983 年,烟台市设为地级市,改属之。1987 年,威海市升为地级市,乳山县改属威海市。1993 年,乳山撤县,设县级市。
乳山内部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乳山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中胶辽官话区的登连片,是胶东方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乳山话有其自身的特点,内部差异较大,同时境内与周边县、市接壤的地区相互亦有较大影响。西面的崖子镇作为乳山市的旧行政中心,保持原有方言,和乳山境内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保持一致,被认为是乳山话的代表。南面的海阳所镇,口音和崖子镇有一定差异。乳山市目前的新行政中心位于夏村,由于人员流动较大,所以语言相对繁杂,缺乏统一性,与崖子、海阳所等地口音有所不同。
乳山话有声母 22 个(含零声母)、韵母 36 个、声调 3 个,同时有轻声、儿化等音变。
(一)乳山话声调
乳山话有三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调值分别是 53、214、33。中古平声字在荣成话里一分为二,清平全部归阴平,全浊平声字全部归阳平,次浊平声字大部分归入平声,少部分归入去声。全浊上声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全部归上声,浊声母入声字归上声、去声。各声调例字如下:
平声 53 东该灯风通开天春门牛油
上声 214 懂古鬼九统苦讨草买老五有谷百搭节急哭拍塔切刻麦叶月
去声 33 龙铜皮糖红动罪近后冻怪半四痛快寸去卖路硬乱洞地饭树六毒白盒罚
表1-10 乳山话声调表
续表
(二)乳山话声母
乳山话有 22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表1-11 乳山话声母表
a 舌叶声母[tʃ]、[tʃh]、[ʃ]后面的[i]在语句中,有的实际音值接近[ʅ],如“十五”“年三十”里的“十”。
说明:表中的字母“h”表送气。
(三)乳山话韵母
乳山话有 36 个韵母。
表1-12 乳山话韵母表
说明:
①[iɛ]有时发音接近[iə],如“别、灭、舌、撤、设”等。
②[uə]有时发得圆唇色彩浓一些,接近[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