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书法的相关常识与鉴赏要素

一、书法艺术的相关常识

要鉴赏和品味书法艺术,首先我们就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就好比我们要做一道菜一样,你得先知道这道菜的原料由哪些构成,它们的性能有哪些,在锅里可煮(炒)多久?否则,对菜品的性能一无所知是不可能烹饪菜肴的。欣赏书法也一样,如果我们不知道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它有哪些审美特征或基本概况,我们便不知道它以什么为美,它的艺术性在哪里?我认为,一般欣赏者在鉴赏书法时,首先应学习和了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一是关于书法的字体常识及其历代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二是关于书法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和构成因素。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一)关于书法的字体常识及其历代发展的基本概况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非常悠久,它以汉字为载体进行形体美(造型美)的展示。而汉字又经过了多个阶段、多种形体的演变与发展,每一种形体(从其基本分类上,我们又称之为字体,如楷书、隶书等)的造型之美都有特定的形式特征,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被后世人普遍认可的经典范本(一些书法家所创造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字体形式,我们又称之为书体,如颜体、柳体等)。比如,从文字造型演变看,它基本上经过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五种字体的演变。其中,篆书就包括了从我国殷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金文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出的小篆。它在我国使用和流行的时间最长,其文字的形态也很特别,先后经过了在龟甲上刻字、青铜器上铸字或刻字、秦国人在石头上刻字几个阶段。此后,在石头上刻字的习惯一直延伸到现在,并形成了后世人引为学习典范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最为原始,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主要是象形字,字数不多,只有三千多个。甲骨文每字大小不一,笔画细挺、简洁、生动,错落有致,具有汉字造型中最为原始的粗率自然之美。到金文阶段,改在青铜器上浇铸文字,字的线条凝重、厚实,字形圆转,造型生动,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性,特别是商代、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更是金文中最为成熟和完美的代表,并留下了如《毛公鼎》《散氏盘》《颂鼎》《大盂鼎》等众多青铜铭文,成为后世特别是当代书法学习创作中人们喜爱和临摹的极好范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提倡“书同文”,他派书法高手臣相李斯在全国几大名山之上书写了一些标准的石刻文字,这就是小篆。李斯的代表作有《泰山石刻》《峄山石刻》《会稽石刻》等。小篆是汉字走向极度整饰化的一种字体,其结体呈长方体且十分匀称,线条粗细一致,婉转流畅,婀娜多姿,十分惹人喜爱。此后,历代均有写小篆的书法家。特别是清代中期以来,出现了邓石如、赵之谦、徐三庚等众多篆书名家。他们的篆书个性鲜明、风格各异。今天的书法家也有很多善于写篆书的高手,在各种场合也都能见到许多篆书书法作品。

篆书之后便出现了隶书。从近现代考古证明,隶书产生于战国时期。以前传说秦末狱吏程邈始创隶书,实际上隶书在秦末开始已走向成熟。西汉时期,隶书在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但由于西汉社会“禁碑”(禁止百姓立墓碑),使这时期的碑刻隶书较少。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尚碑”(崇尚立墓碑)之风盛行,使得保存下来很多隶书碑刻。现存的隶书书法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华山庙碑》《史晨碑》《礼器碑》《白石神君碑》,以及一些摩崖石刻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记》《封龙山颂》等都是历代书法学习的经典。这些隶书碑刻风格面貌各异,有的飘逸俊美,有的豪放大气,有的浑厚静穆,有的稚拙苍茫。今天,人们学习隶书都是以东汉隶书为楷模,所以,东汉隶书成为历代人们书法学习的经典范本和鉴赏的参照标准。

隶书之后又诞生了草书。草书分为章草与今草两类。章草产生于西汉元帝时期,这种书体直接由隶书演变而来,带有十分明显的隶书意味,字字独立,每字最后一笔都明显上挑,既简洁流畅,又不乏厚重老辣。今草产生于东汉时期,传说创始人为张芝。以后历代都有很多今草大家,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宋代黄庭坚,以及明清之际的祝允明、王铎、傅山、张瑞图、徐渭,等等,不可胜数。学习草书一般应当有楷书、行书的基础,其字看似龙飞凤舞,实际上每字都有它较为固定的草法,即笔画的弯曲、绕转、减省方法,书写必须准确到位,否则就会写成错别字。草书的学习难度较大,除了要记住每字的草法外,草书的线条变化十分丰富,习草书者要求对毛笔的驾驭能力较强,要充分熟悉笔墨性能及用笔技巧,熟而能生巧。

楷书是汉字走向程式化、规范化的一种标志。它产生于东汉后期,传说“上谷人王次仲始创楷法”。到三国时期,锺繇所作楷书达到历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他被称为“正书之祖”,其代表作《宣示表》《荐季直表》等。楷书的第二个高峰则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的小楷代表《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都是历代人学习小楷的经典之作。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墓志、墓碑也是楷书系列中的另一类经典,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等数不胜数。这些墓志碑刻,其字的造形生动活泼,极富艺术天趣,且经过若干年的自然风蚀而显得斑驳陆离、意味苍茫、气息高古,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至宝。楷书的极度繁荣时期是在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的大力推崇,唐代书法特别是楷书得到了极大发展。唐代楷书在笔法上极为讲究,在结体上更加严谨端庄。唐代楷书大家辈出,先后出现了“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楷法严谨,且风格鲜明,如颜真卿楷书饱满厚重、雄浑大气;欧阳询楷书含蓄劲峭、骨力内蕴;柳公权楷书刚健端正、笔锋劲严。他们把楷书的端庄稳健、生动变化、雄秀多姿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后世人们学习楷书多从唐楷学起。如颜书的代表作《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多宝塔碑》,柳体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欧体的《九成宫礼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都是楷书圣典。唐以后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楷书堪称一座新的高峰,其代表作如《胆巴碑》《妙严寺记》《仇锷墓志》等也是后世称道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和欣赏楷书,都应该以上述书法家为标准。

最后出现的是行书,它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比楷书书写快捷流畅,又比草书易于辨认。行书自产生以来,历代一直倍受人们喜欢,也是历代书法家必学的一种字体。传说东汉时刘德升始创行书,到东晋王羲之时代,二王父子把行书推向第一座高峰。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清秀婉丽、行气流畅、字字珠玑,是历代人们心仪的书法瑰宝。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所写的《祭侄文稿》情文并茂、笔墨激宕、节奏强烈变幻,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宋代则是以行书为主的时代,人们以笔墨表现胸臆,在书写上体现心性、个性,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宋四家”。特别是苏轼、米芾的行书非常具有代表性。苏轼行书欹侧生动、意味含蓄,其行书代表《黄州寒食诗》被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米芾行书用笔熟练大胆,号称“八面出锋”,笔势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的行书代表《蜀素帖》《苕溪诗》也是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此外,元明清几代,行书代代相承,大家辈出,如元代赵孟頫的行书,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人的行书,这些书法大家都留下了数不清的书法艺术精品,也是我们后世书法学习和欣赏的圭臬。

(二)书法的格式和审美的基本特征

书法艺术美在哪里?这是进行书法鉴赏必须弄清的问题。就像我们品味菜肴一样,这道菜好在哪些方面?色、香、味、营养,是全部具备还是只有一方面?上等的菜肴肯定是全部具备而不是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的优点。欣赏书法之美,一般来说应包括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变已经约定俗成的基本要素与审美特征。即:书法的基本格式与章法,各种字体所应具备的用笔方法与技巧,字体的结构规律等,也即:章法、笔法、字法、墨法。对于书法创作来说,这些因素与技巧是书法家必须掌握至精至熟的。对于欣赏者来说,我们不一定会使用这些技法,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要素,它是构成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美的艺术的重要内容,并能够按照这些要素来品评、欣赏书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并有效地进行书法鉴赏。

首先,我们应知道书法艺术的基本格式。

书法艺术的基本格式主要指一幅书法的外形样式和文字排列方式。它有多大,写成长的、短的、方的还是圆的纸张形式?千百年来,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品,是按一定的格式写成文字供人欣赏的。人们根据写的文字(纸张)格式张挂(或摆放)的地方的不同,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特定的幅式:中堂、条幅、斗方、扇面、楹联、册页等(见图 1—5)。每种幅式在文字的排列上又有特定的形式要求。比如中堂通常是张挂在厅堂正中墙面上的大幅作品,一般以整张宣纸书写,其长宽之比为 2∶1。中堂一般采用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右起时顶格书写,以此秩序,每行若干字,写全为止。正文一般应占 2 /3 以上,留下左边一两行来题款。中堂由于悬挂在房屋正堂之上,故讲求端庄、严整、大方,书写内容一般为多字,书写诗词歌赋、格言警句等均可。

条幅是写得较为修长的字幅。一般是将宣纸纵向裁成长条状进行书写。条幅的书写方式和中堂一样,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落款可长可短,所挂位置较为灵活,因此书体及布局均可更灵活。

横幅又称横披。形式像条幅,但是横置,其长度和宽度因需要不同而变化较大。书写时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由于行数很多,可以加强各行的长短错落变化。横幅书写少字(5 字以内)时,多采用单行从右到左书写,左边少许部分用来落款。这种形式又叫作牌匾式,在一些宫殿、寺观、亭阁、园林等建筑上十分常见,也是书法的一种重要格式。横幅如果特别长,就叫作长卷,可以分段、分组书写以体现格式的灵活性。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在书法作品中,以对联方式出现的很多,也称楹联。楹联书法一般是作为永久保存的艺术品悬挂或镌刻在门柱上,或者是友朋之间互赠励志之用。作为书法作品的楹联书写,各种书体均可,但必须统一。上下联相应各字的章法布局可对称也可不对称,但长短必须一致。一般来说,写正书体时字距对称,而写行草书不一定对称。对联的落款可以落长款,也可以落穷款,要求整体风格协调,疏朗得体。

扇面作为书法形式也很美观。我国古代扇子分为两类,男人们使用的是折扇,呈圆弧形,外大内小;女人们使用的是团扇,多为圆形,还有椭圆、上宽下窄的芭蕉扇形等。在扇子上题写诗词书法或绘画是我国古代书画特有的形式之一。当然,不同形状的扇子由于书写空间的不同,其书写章法也就有所不同。折扇的书写一般以文字一行长一行短间插顶格进行,从而使外大内小的扇面上文字排列疏朗有序;如果文字较少,则如写横幅一样,单行从右至左随扇面的外沿弧形进行排布,最后在适当的部位落款。团扇的书写同样,随形就势进行书写,中间(或上部)宽大的部位多写几行,下边(或下部)则随着少写几行,总体仍然要讲究疏朗一致。

斗方和册页,其尺寸并无严格的限制。斗方近方形,大小不一,因纸张规格大小不一致,有三尺斗方、四尺斗方、六尺斗方(即三尺、四尺、六尺的纸裁成一半)。册页如现代信笺纸略呈长方形,有纵向的格子或者只有外框,形式上有单页的也有折叠式的。书写方式和中堂一样,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斗方和册页由于面积小,书写时特别注重章法的变化,各行之间的长短变化、疏密变化特别突出,落款与正文错落排列,从而体现出对比变化之美。

除了这些特定的格式要求外,在章法上也有特别要求。比如楷书、篆书、隶书统称正书,它们在排列上以匀称、整齐为美。犹如体操队排列一样,要行列端正,间距均等,具有队列整饰之美。而在整齐之中又有适当的错落变化的方法。比如篆、隶书在纵向排列时一般应采取上下字距稍大,左右字距(行距)稍小,横向分明的格式。大篆或隶书中简帛书(秦汉时期的手书)则可以反之,形成上下密、左右疏、纵向行列分明的格式。行草书相对来说变化更多一些。既可形成有列无行(上下密左右疏),也可以形成无行无列(犹如乱石铺街一样分不清行列),也可以有行有列,或者行列距离可大可小的方式予以展示。在字的大小、正与斜的姿态上,正书一类在一幅字中字的大小应较均匀一致,字形应端正为宜。而行草书在一幅字中应有大小错落,粗细对比,字形有长有扁,有伸缩收放,有端正的,但更多的是左右倾斜摇摆,有各种姿态的变化为宜。楷书主静,主端庄;行草书主动,有跳宕奔放为宜。所以欣赏不同的字体,它们在结构造型、各字的组合与布局章法方面均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用一种字体的标准来衡量、欣赏另一种字体,否则就显得牛头不对马嘴了。

图 1 隶书条幅

图 2 篆书中堂

图 3 楷书对联

图 4 行书斗方

图 5 篆书扇面

其次,我们对书法的基本笔法、字法、墨法等因素应有所了解,这也是书法审美的基本特征。

除了格式章法之外,各种不同字体在笔法、字法、墨法等方面也有特殊要求。比如,中国书法首先对笔法问题一直很重视。所谓笔法,即用笔写字的方法。由于中国书法的书写表现工具——毛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工具,它是一个柔软的毛锥子,因为它柔软,在书写时笔画(线条)就有粗细。因运用方法的不同,线条(笔画)在纸上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我们随便划一道或直或弯曲的线,它就可以形成或者如棍子或者如带子一样的形状。虽然在纸上是一道墨线,但却可以形成或如棍子一样的圆实而有力量感,或如绸带一样扁薄飘舞轻盈之感。加之蘸的墨汁有多有少,写的速度有快有慢,书写的纸张材料有的渗墨很快,有的不渗墨,且墨汁的浓淡也有不同,因此,同样是用一支毛笔蘸墨书写,但因为蘸墨及含水量的多少不同,写的速度力量不同,毛笔入纸的方向不同,材料不同,都会使写出的笔画产生千姿百态的变化来,这就是书法的不同笔法所产生不同的线条笔画和整篇不同的墨色效果。一般来说,篆书、隶书、楷书一类字体要求字形端庄,字迹匀称,所以蘸墨应较为均匀,写出的线条应比较工整。同时,这一类字体的笔画以工整、圆实为美。因此,书写中强调中锋、匀速,要写出饱满、圆实、有厚度、有力量感的笔画来。在不同字体的笔画中,形状也有特殊要求。比如篆书线条要圆实饱满,珠圆玉润,形如玉箸。因此必须用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圆起圆收的方法才能表达。而行草书一类字体要求字形跳跃奔放,有动感,有呼应变化之美。因此,在线条表现上,以形态多变化为美,笔画既可如飘舞的彩绸,也可如各种物体,如老树干,如刀枪剑戟,如山石,如飞鸟惊蛇。在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上要以变化为能事:可锋芒毕露,侧锋、中锋、逆锋、回收、出锋,轻重缓急均可运用,墨汁或浓或淡,或饱满凝重,或清新干练均可。

图 6 宋 米芾书法

在字法(结字的方法)上,楷书、篆书、隶书一类称为正书,就是以端正匀称为美。除了在一幅字中,每字的大小应当较为均匀外,一字内各笔画的间距分布应比较匀称,整体字形较端正。楷书大体趋于方正,长、宽比例较一致。隶书则较扁平,横向取势,在端正的前提下强调灵动,因而有特殊的雁尾,有如波浪式弯曲的长横或长捺,在一字中较为突出,使整字在端正的前提下增加一分翩翩欲飞的动感。篆书则趋于长条状,大篆金文、甲骨文相对欠整齐,有大小变化,字形多呈圆形或长圆形,小篆则是比较匀称的长圆形,其长宽之比多为 1.5∶1。

与篆书、隶书、楷书一类正书书体相比,行书、草书的结字方法就显得灵活而变化多端,难以用一些固有的形体特征和长宽比例来归纳它们。在字形上,它们或圆或方或长或宽。在笔画的疏密排列上,或疏或密。在字形结构分布上,它们或正或斜,且大多数时候东倒西歪,倾斜不定。所以,在楷书、篆书中可用的“结构端正、匀称、方正或长方(圆)形”的特征在行草书中都不适用了。但它们又有另外的特征,即强调字形的灵活变化,富有动感,疏密要有对比,有视觉冲击力;笔画要强调连贯呼应,笔画的往来秩序要交代清楚。所以,行草书笔画的形态往往因上下连贯关系而改变,或上带,或下勾,或牵丝回望,或倾斜弯曲。为了上下承接、前后连贯,而使笔画形成多种多样的姿态。即使是一点一横这样简单的笔画,也可以写成各种形式、各种倾斜状态:粗或细、长或短、大或小、直或曲、圆或尖等各种形态的点和横。有时甚至点、横、竖都可用一点来代替。几个连续的点也可以用一横或一弯勾来代替。所以,行草书最是变化多端,不可捉摸。但是从书法表现来看,它也并非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比如,它是怎么变化的,它为什么需要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依据?都有一定的规矩。那看似非常简洁的笔画也都有特定的省略关系。如以点代横、代竖,代替“人”“口”等部首。特别是草书中一些非常简洁的符号都有固定的替代对象。所以,就字的写法来说,行草书看似写得龙飞凤舞,潦草多变,但其书写规矩还是比较讲究的,有固定的简写、连带和弯转方法,后人也称之为“草法”(即草书的写法)。懂得了这一点,在写行草书和欣赏行草书时也就有规矩和标准了。

图 7 唐 颜真卿书法

二、书法鉴赏的要素

什么是好书法,什么是不好的书法,一般来说是有标准的。当然,由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字体太多,历代留传下来的经典范本太多,历代人留下的一些关于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或审美习惯)较多,所以,我们对于什么是好书法的标准也并不好简单地罗列出来。因为它随书法欣赏者的欣赏口味、欣赏侧重点及方法等不同而欣赏效果也不同。对于什么是好书法,或者我们欣赏书法到底要欣赏它什么,我们一般从形态、风格(师承关系)、力量感、节奏感(气韵)几个方面去考察,这也可以说就是书法鉴赏的要素。

第一,关于书法的形态问题。

书法是造型艺术,它和绘画、雕塑等艺术一样,首先是以特定的文字形态来反映一种艺术美的。中国书法是以文字造型来表达美的,而中国文字从其创始时的原始形态(即甲骨文)就主要带有“象形”(像自然界之万物形态)的特征。中国文字造字法之“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前四种基本都是以“形”为特色的。所以,中国书法所依托的汉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山水草木,日月星光,鸟兽虫鱼等无不和自然界这些对象的固有形态相似。早期文字篆书(甲骨文、金文、小篆)几乎都带有象形的特征。后来出现的隶书、楷书、行草书等,一方面是为了文字的简化和规范书写进行变革的;但另一方面,这些字体中各个文字的书写表现仍呈现出丰富而优美的形态特征。甚至因为字体变多了,这些字体中每一个字的写法在形态上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如前人所言,“若坐若行,若飞若游”。看那一种种字体中,文字的形态展示简直就是一个个生龙活虎、变化极为优美的形态。所以,我们欣赏书法,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一个个灵活多姿、造型优美的文字形态。而且,这种文字形态中还蕴含着中国书法所特有的毛笔书写的线条艺术美。因毛笔书写技巧的不同,书写时可快可慢,可蘸墨多可蘸墨少,可用直笔中锋,也可斜笔侧锋,那一根根书写出来的线条或如万岁枯藤(千年老树干)一样苍劲雄强,或如飞天仙女所执彩绸飘舞。古人曾在评价书法时说书法的各种线条,“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钩如百均弩发,竖如万岁枯藤……”(参见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展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王羲之《书论》)“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孙过庭《书谱》)“若秋鹰之迅击”“若长空游丝”“如虫网络壁”(虞世南《笔髓论》)等。

可见,书法家们在书写时因为笔墨、纸张工具和书写技法的独特性等原因,所表达出来的线条具有变化无穷的美感。一般来说,书法中的直线代表刚劲的力量,曲线代表舒缓柔和的韵律;粗线具有厚重大气的气势,细线则显得轻巧玲珑;长的代表舒展扩张,短的代表干净爽朗;枯的笔画代表苍劲老辣,润的线条则显得柔嫩而富有生机;方折的形态刚健有力,圆的形态婉转多姿。它们或者像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春花秋月;或者像狮虎龙蛇、飞鸟游鱼等所具有丰富的运动气息和生命活力,具有让人震撼、使人感动的审美效果,展示和证明了中国书法艺术所独有的线条美。这些线条组合起来,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或迟或速,或尖利或圆柔,共同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丰富意象和独特的线条魅力,这些线条美也体现了书法艺术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相类似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了书法艺术中所透出的生命与活力。

所以,我们鉴赏书法时应当首先从书法的文字形态之美、线条之美去加以考察。

第二,关于书法的师承与风格问题。

书法艺术是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中国书法是通过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并在传承基础上加以适当演变改进而来的,所以,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鉴赏书法,都离不开对古代经典书法的传承。从历代书法名家作品来看,篆书以甲骨文、商周金文、秦小篆为宗;隶书以众多的汉碑为宗;楷书以颜、柳、欧、赵为宗;行草书则以二王为宗。后世书法名家,如宋代书法以晋唐为宗;明清书法以晋唐宋为宗,每个时代都是以前代书法为宗。从宋代苏轼、米芾到元代赵孟頫、明代王铎都曾深入学习过二王,虽然后来自成一家,但他们的作品中仍不乏对二王书法的继承。我们鉴赏书法,除了鉴赏基本的形态之外,就要衡量和欣赏其师承关系,即这种书体它出自哪里?作者有没有学习过传统书法经典?书法是不能凭空创造的。所以,如果不在一件作品中见到师承关系,它就必然没有根基(也可称没有基本功),这类作品当然就称不上好作品。

当然,因为历代书法名家经典众多,我们在学习古代书法时也就必然会取法多家风格。同时书法也是一个不断取法和融合的过程。因此,当后人在学习二王,学习苏、黄、米,学习金文、小篆等众多经典后,必然又会形成既有规律(所学过的古代经典),又有带不同个性面貌的作品。比如一个人学习王羲之、颜真卿和王铎书法,与另一人学习过王羲之、赵孟頫和王铎,两人都曾学过王羲之、王铎,但在书法作品面貌上一定会不同。加之个人心情状态、个人领悟、社会阅历和气质不同,在书写时都会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风格。

所谓风格,即指个人气度与作风。用在艺术作品方面,往往是指一个人的作品或者一个时代、民族,一个流派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特征的概括,它既可以指一位艺术家的一批作品,或一个时代的一批作品,一个流派的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针对一件作品而论。比如用在文学创作上,我们可以说李白的诗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诗是现实主义风格。当然,界定和叙述“风格”的词语很多。这里所说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指作品(包括诗歌)的描写方法(也就是艺术特点之一),浪漫主义风格者主要采用夸张、想象等方法,把现实世界的对象按照作者的想象和夸张去进行描写。它往往用来寄托作者的理想,与客观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比如李白把“黄河之水”描写为“天上来”,把瀑布描夸张为“三千尺”(形容很高的高度),甚至认为是从银河直接落下来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都是浪漫(夸张、想象)的描写风格。而杜甫笔下就没有这些夸张手法了,他句句都是大实话的描写,“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很直白朴素的语言,毫无夸张,像说话一般,记载也很详实。再比如绘画中,清代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画派的风格是坚守传统,注重技法并以山水画为主要题材,画风缜密严谨;而以是郑板桥、金农等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则主要以花草、瓜果等为题材,张扬创新,画风简约写意。在书法中,比如颜体楷书和赵体楷书就有很大差别。颜真卿楷书以《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为代表,笔画横轻竖重,结体端正、宽博、厚重(肥硕)、大气雄浑;而赵孟頫楷书以《三门记》《胆巴碑》等为代表,笔画圆润遒劲,结体匀称秀美,总体风格是秀雅温润的。王羲之和颜真卿、米芾等人的行书也有很大差别。王羲之的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笔画精到,牵丝连带,结字美观,搭配和谐,所呈现的风格也是秀美典雅、气象清新、严谨而不失灵动的。颜真卿的行草书以《祭侄文稿》为代表,和他的楷书一样,气息高古雄浑,笔画润燥相间,线条苍劲老辣,结字奔放流畅、大气。米芾行书用笔沉雄而大胆,笔势灵动,八面出锋,爽朗而尖劲,给人以“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酣畅淋漓之感。所以,就书法艺术的风格来说,我们既可以品味单个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的笔画与结体变化多端,线条与章法多姿多彩,趣味横生。有的书法家特别注重用笔技法,其笔画珠圆玉润、美轮美奂,比如王羲之、赵孟頫的行书。有的书法家注重结构安排,或者处理得和谐匀称,比如隶书《曹全碑》、赵体楷书;或者加大对比,突出空间分割的变化,强调视觉冲击力,比如杨凝式、郑板桥的行书,魏碑等。有的则在线条上注重提炼和形成了个性特色,比如颜真卿行书、石门颂隶书的“如屋漏痕”“如锥画沙”;而像李阳冰篆书、《曹全碑》隶书等更干净、匀称、清新。有的则在章法处理上与众不同,比如董其昌、杨凝式的行书行距、字距就比一般人要稀疏得多;王铎的行书喜用长篇巨轴,动辄丈八尺幅,非常巨大;吴昌硕在篆书创作中喜用对联、条幅的章法幅式;而赵之谦则喜用四条屏或团扇的方式创作。现当代书法家中,也有很多人喜用 1—2 种常用的幅式,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这些涉及书法的章法布局、笔墨线条形状、结字造型特征乃至在选用材料的偏好上,比如有的人喜用册页,有的喜用洒金扇面,或瓦当对联,这都是其艺术风格的范围。正因为书法中有这许多可以千变万化的因素:用不同的材料或展示金碧辉煌的富态美,或展示淡雅素净的朴素风格;用不同的线条和文字造型,或展示力士般强悍的力量,或展示和谐稳定的造型,或展示危如累卵的惊险之态,或展示温润秀雅的小家碧玉式风格,或展示高贵典雅、雍容的大家闺秀气息,或展示如百岁老人饱含沧桑的高古,或展示如青春男女活泼运动的生机。用错落、对比、欹侧、呼应的章法造成视觉冲突,来营造对比协调的风格;用整齐划一、大小疏密极为匀称的结构章法,来营造和谐有序统一的风格。

第三,关于书法的力量感。

书法的力量感主要是指欣赏笔画线条时的感觉。它本来也可归纳到书法的线条审美特征中。它也是通过线条的外形所展示出的一种美感,但由于历代人们在欣赏书法时对此特别重视和强调,因此,我们这里也把它列为一种书法鉴赏的艺术标准。所谓力量感,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做出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醇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进行藏露锋的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书法时,既要注意笔画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线条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力量感在中国古代书法鉴赏中,人们也称之为“骨力”。刘熙载《艺概》说:“书之要,统于‘骨力’二字。”所以骨力成为评价一幅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所谓骨力,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也就是存于字画中的力量感。笔画中之力量感就如同人的骨骼一样,它支撑着全身的肌肉和体积。如果笔画没有力量感,就如同煮熟的面条,字画就没有精神,也就不美了。故卫夫人《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又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力丰筋者胜,无力丰筋者病”。如何才能使笔画有骨力呢?骨力不是靠书写时用劲儿的大小,笔画中的力感也不能以量来衡量,它只是给人以有力的感觉。骨力是靠笔法造成的,是以线条的平稳度、直曲度、厚重度等因素来反映的。所以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等来形容力度强,却不能用斤两来说明骨力的强弱。汉代蔡邕讲:“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可见藏头护尾是造成笔画有力的一个关键笔法。宋代米芾也说,书法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这也是一种逆笔回锋的关键笔法。为什么中锋或者回(逆)锋用笔会给人力量感强的印象呢?因为,这种笔法在笔画的两头经过逆锋回收以后,造成一种厚重感,一种内屈的弹力。犹如人们打拳踢腿要先回收再踢出,就显得特别有力量一样,回收也是一个蓄积能量的过程。另外,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有浑厚的浮雕感,有墨色的层次变化,犹如素描一样,通过墨色深浅来反映事物的立体感。这样的笔画自然而有力度又圆润,这就是肌肤之丽。笔画有骨力又圆润,就有神韵。要使笔画骨老筋健,还要善于方圆笔兼用。方笔有棱角,劲挺雄强;圆笔藏锋,浑厚圆润,这样就既有骨力又有筋健。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雪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所以,鉴赏书法艺术作品,须看骨力而知气韵,因骨力而生肌肤之丽,才能气韵生动,情态盎然。无骨力则气韵败,丧失情态。

第四是关于书法的节奏感和气韵问题。

这两个问题联系紧密且有交叉,所以一起来谈。

先说节奏。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由于书法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的大小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强调节奏感实际上也是强调书写笔画时力量与速度的变化,最终形成笔画形态的变化。一般而言,静态的字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字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再说气韵。气韵和情态(一定的点画形态所表现出的书写时的情绪态度的变化)本不可分,只是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作品的气韵犹如一个人的风采气质,是藏于书法艺术形式中的内涵,也是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笔画结构、墨色浓淡所表现出节奏韵味和作品的气味风度。例如,或舞姿翩翩,摇曳婀娜;或如斗技武士,刚柔兼济;或如江河滚滚,气势雄伟;或如深山老林,高深莫测;或如万岁枯藤,盘桓苍劲;或如花丛牡丹,华贵超群;或如湖边夜月,清淡幽雅;或似金秋红叶,潇洒妩媚。艺术作品可以有种种不同的气韵情调。汉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又说:“深乎气者,述情必显。”清代姚配中说:“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所以气韵越生动,情态越明显。项穆《书法雅言》中说:“规矩入巧,乃名神化。”“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所以,气韵生动来自规矩入巧,既有规矩法度,又有新巧新意。具体地说,即看一幅作品中字的结体大小、正斜的安排,笔画的繁简、疏密、粗细的变化和避让分明,姿态的左顾右盼,笔法线条的强弱刚柔和迟涩流畅,墨色的浓淡枯润的处理,布局章法的参差错落,前后左右的呼应,或隐或显的变化,形成有流动,有对峙,有聚有散,有明有暗,有强有弱,有疾有缓,有刚有柔,有强烈的节奏韵味,抑扬顿挫,千姿万态的生动活泼、神采飞扬的艺术美的境界。沈尹默先生在《谈书法》一文中说:“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那就是最高的进境。”书法欣赏就是要达到这种境界。 wB+HGBBHIR2VtK2reGDJrdNMH5mSqEmWrhOHRVa/4TwIG/IkvI8+pAGZnqD1CK6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