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如何开展正确的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实践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爱好,主动欣赏和审美再创造等多种因素和条件。

一、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即开展艺术鉴赏,并从中体验到艺术作品的魅力与乐趣),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鉴赏者的艺术修养就包括对某一门或多门艺术的基本特征、基本技法或历史概况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了解。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鉴赏艺术就好比人们吃饭一样,首先你得知道这种食品能不能吃?(人类的饮食方法是在前人、长辈、父母的多次引导和实践中知道食品有无毒害的,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当然不能乱食东西,否则就有性命之忧!)其次要知道各种食物的味道,你不能把盐当作白糖来吃。只有知道哪些食物是什么味道,才能各取所需。想吃饭时吃饭,想吃面食时吃面条、馒头等。另外,你还要知道这饭菜是如何做的,哪种做法更符合你的胃口,或者可称为最好的味道。如能再了解哪些气候、哪种环境场合适合吃什么食物,你就可以真正称为一名美食家了。否则不但不能品尝美味佳肴,体会饮食之乐,还可能吃得很难受(不合胃口很难吃),甚至有性命之忧。因此,作为艺术鉴赏来说,第一,你要知道艺术的基本分类,歌曲以听为主,绘画、书法以看为主,影视则既要看也要听。第二,你要能感受到哪些作品更顺眼、顺耳,听起来动听,看起来好看。第三,你要知道这种艺术为什么好看、好听。第四,你从这些好看的外在形式(绘画、书法、摄影等)或音乐内在的旋律、影视图像与声响中看到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要能达到第四种状态,就算比较会鉴赏艺术了。如果仅停留在第二种状态,则还是比较原始、朦胧的艺术鉴赏,算不上真正的鉴赏。而如果仅是第一种状态,你就谈不上艺术鉴赏。

为了达到第四种状态,就需要对某一门艺术(如果能懂几门更好!)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表达特征等进行了解。比如,要鉴赏绘画,就应知道绘画的基本属性是以图像与色彩来表达事物的真善美,以图像来表达画家对自然事物的态度:或歌颂其美与善,或贬抑其丑与恶。而图像的构成又需要一定的技法。比如用线条来勾描物体的轮廓形象,反映其不同质感:如老树干、旧房屋、老人的沧桑残缺和质朴无华;嫩枝芽、精美的家什、年轻少女皮肤所具有的整洁细腻和柔嫩质感。它们既需要用特定的线条、色彩的组合,才能营造出不同物体的质感,同时在使用这些线条和着色时也有一些技巧要求。在题材内容上,不同的物体还有不同的寓意。比如中国画中松、竹、梅、兰一类植物象征高洁、虚心、坚韧、纯净等优秀的人文品格;蝴蝶、喜鹊、白鹤一类禽鸟又象征富贵、喜气、长寿等美好的祝愿。如果懂得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能从绘画作品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得到图画以外的良好的生活情趣和美好祝愿,从而由物及心,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精神充实。又比如鉴赏书法,因为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首先是以汉字所具有的文字意义为表达方式,写某种文字内容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所以鉴赏书法首先就必须能认识汉字。如不能识字,看不懂文字意思,就几乎难以有效地鉴赏书法。其次,书法中因为文字的造型之美,书写的节奏之美,线条的力量之美,各字之间组合的章法美来共同展示书法艺术的魅力。那么,什么样的字形好看,什么样的线条有力度,什么样的文字组合体现其节奏变化与章法之美,这也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定的。比如,楷书要端正,行草书因体现节奏运动而要倾斜,篆书的线条要婉转流动,楷书的线条要刚劲有力,这也是各种书体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在字的结构安排与线条展示上,将字写端正的难度在哪里,写那些特定倾斜的文字造型难度又在哪里?将线条写直和写曲的难度在哪里,什么样的“曲”才更有难度?如果不知道这些基本知识,在欣赏行草书时认为这字怎么不端正,在欣赏篆书时怀疑其线条未写直,等等,就好比在吃醋时嫌它酸,吃麻辣火锅时又嫌它怎么如此麻辣一样,就会闹笑话。所以,我们在欣赏一门艺术时,如果有条件,首先就应当了解和学习相应的知识,了解这门艺术的基本属性,它的表现技法,才能知道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这门艺术的难度或者说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它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二、联系作品的多方面元素开展赏析

艺术鉴赏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过程。站在不同的角度开展艺术鉴赏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艺术鉴赏的差异性。就像苏轼诗句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个月亮,心情好的人看它格外明亮清新,似乎月亮都带着笑容;而心情不好的人看它,可能感觉格外孤独悲戚。面对同一首歌曲,有人倾心聆听,欣赏并感受到欢快;而心情不好的人可能就感到烦躁嘈杂,认为是噪音。这就是欣赏者心情不同或站在不同角度产生的差异性。但艺术鉴赏也有一致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最基本的鉴赏效果。只要我们所鉴赏的艺术对象是特定的,其鉴赏效果必然还是应有趋同性。例如看见高山的雄伟气势,碧水的温柔之态,鲜花的灿烂娇美,雷电的凶猛震撼,这些特性基本是一致的。谁也不会认为美丽的鲜花可怕,或雷鸣电闪具有美观温柔之情;面对精致的工笔画,谁都会觉得画面细腻精美而不是狰狞恐怖,所以,各门艺术都有基本特性。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有相对一致的欣赏效果,这就是欣赏的一致性。

为什么艺术鉴赏会有不同效果与差异呢?

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作品本身具有丰富性、抽象性和模糊性。一件作品特别是音乐、绘画等作品,其意义的表达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你可以站在某一角度去理解作品,比如只看技法;也可以站在对它的历史背景、题材内容乃至不同人物的角度去理解,这就会有多种结果。二是欣赏者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对作品所持的态度等不同,也就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艺术鉴赏的差异性不是坏事,应该说它是艺术鉴赏中的必然结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可以促进观众对艺术品的审美再创造。这就需要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表达方法、创作背景,以及反映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等多种因素,同时要善于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把它和相关艺术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鉴赏,才能对一件作品有更深入、透彻的挖掘。特别是结合自身阅历、观念进行鉴赏,得出独到的鉴赏结论,也不失为艺术鉴赏中的一种好方式。这样的鉴赏甚至可以比原作所想要表达的意境更丰富,这样的鉴赏也更加有意义。

此外,艺术鉴赏具备同一性和普遍性。任何一件艺术品,它必然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定的风格特征和审美取向。就像前文所说,它的鉴赏效果基本取向是一致的。《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奔放,具有豪放之美,它绝不能与《二泉映月》的凄楚孤独等同混淆。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它的主旋律,这种鉴赏的同一性,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为一种鉴赏标准。比如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那种雍容华贵、慵懒休闲的贵妇人形象绝不同于明代画家唐伯虎笔下那瘦弱憔悴、凋零的风尘女子形象。而面对王羲之《兰亭序》,读者一定感受的是那字迹的清新雅致、潇洒的气质,而不会像面对颜真卿《祭侄稿》那样感受到笔迹匆忙急促,删补涂抹充斥全篇,悲愤忘情自然流露。所以,面对一件作品,人们的主要感受大体是一致的。这也是因为历代所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它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氛围下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时要准确地发掘这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考察。要进行理性的鉴赏,从多方面来挖掘这件作品所体现出的内涵与外在形式。特别是在熟悉、了解该艺术门类,了解该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后,根据其特性或从形式章法、或从内容题材、或从表达技巧等方面开展有所侧重的鉴赏,才能充分发掘和体验这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与魅力所在,体验其精华。

三、开展主动的审美鉴赏活动,实现艺术鉴赏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简单地观看、阅读和聆听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鉴赏者主动去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发挥鉴赏者的主动感知、联想、想象、分析、归纳等能力的过程。可以说,艺术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再创造”和“再评价”功能。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并将它表达到艺术作品中去,而鉴赏者则需要透过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认识与感悟生活。一件艺术品所凝聚的只是一位作者(或有限的多位合作者)的生活体验与表达,而一件作品所面对的观众(听众)却是无限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所以形成如此结果,这与每位鉴赏者的自身素质、鉴赏视角及所发挥的心理作用(审美的主动性)不一致是分不开的。对于艺术鉴赏者来说,鉴赏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鉴赏视角与心理活动同等重要。这里特别要说说后者,即鉴赏过程中的主动感知、分析、联想、想象、归纳等心理活动。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主要是靠鉴赏者的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比如,面对一件绘画作品,鉴赏者首先要主动、细心地观察,并要有步骤、分对象(或者先整体再局部,或者先局部再整体)一件一件、一处一处地观赏画面对象,要看清画面中所绘内容、题材、人物、景点等,这是主动观察与感知。其次,对于这些内容(人物或景点)进行考察:画的什么,是怎样的造型与布局,采用的技法如何?从多方面来进行深入的知觉与判断,从而进行了解并联想它与自然事物的关系,它与我们生活中体验的一些人物活动或事物的异同,以此想象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与境界,从而体验或发掘(归纳总结)画面所表达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这种想象与理解有时甚至比作者在创作时所要表现的意义更丰富、更全面。因而就形成了一种审美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在作者原来作品创作之上的一种丰富与提升,所以往往在艺术鉴赏中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比原作品更大。这就是艺术鉴赏在鉴赏活动中进行充分的心理想象活动所体现的价值,也是艺术鉴赏中特别值得提倡和肯定的一种方法。 aFLaq6smYf6CAarWJGqwW1pY2qtgeOx8zQzZyJeX8XCGDb5/uslG781znQ0s5X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