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网络文化异化吁求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担当

网络社会犹如一个百变魔术箱,给人类生活、社会变革、经济创新、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等带来千变万化的福利与便利,并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的压缩或延伸,其所拥有的创造潜能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美好机会。然而,网络社会所孕育的网络文化,一旦出现异化并蔓延,其对人类生活、个体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安全之侵蚀必然日渐增强,网络文化安全由此成为网络安全的核心部分,社会责任担当也就成为促进网络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背景:网络文化异化与社会责任吁求

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早在1991年问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的结语中就预见:“未来10年中,我们将会看到知识产权被滥用,隐私权也受到侵犯。我们会亲身体验到数字化生存造成的文化破坏,以及软件盗版和数据窃取等现象。” 的确,10年后,直至今天,网络社会的个人主义和权力分散所带来的迅猛且野蛮式的发展,已超出了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当初的想象力,无所不在的数字化使人们在网络社会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加多元,甚至走向了文化异化而达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所谓异化,有疏远、脱离之意,通常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而从哲学层面来看,就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并成为一股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那么,所谓网络文化异化,其主要表现为,现实社会反映于网络社会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在自由野蛮的发展中逐渐分裂出一种在内涵和精神上疏离、对立的异己文化,如亚健康文化,乃至不健康文化。

当前,虚拟生存已成为普遍存在并无可抗拒的事实,网络文化亦陷入了不断异化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玷污文化。现实的人经由“虚拟的人”,不惜编“谎”猎奇、造“谣”吸睛、推“黄”入网、引“暴”上线,以有悖人类基本价值标准的伪文化、反文化而大肆泯灭文化之灵魂,将文化审美沦为了大众快感,诱使大学生的虚拟生存实践走向了庸俗化。二是消解理想。在网络社会,随时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即以“高富帅”“白富美”标准来塑造所谓的理想,以扮纯卖萌来魅惑大众,将应有的文化导向演变为一种精神迷宫,诱使大学生在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中都迷失了信仰。三是挫伤创造。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种种便利,于是越来越热衷于以山寨复制精品、以戏仿抄袭创意、以剽窃摧垮原创,致使大学生忽视创新创造乃至渐渐丧失了创造力。四是混淆历史。娱乐化、污名化是网络文化的一大倾向,许多网民热衷恶搞经典以取宠、穿越历史以哗众,遮蔽混淆了历史真实,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精神家园、丧失历史感。面对如此境遇,作为最大最活跃网络群体的大学生,却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社会上热衷充当“枪手”“打手”“传手”“水军”“黑客”,生产传播庸俗、低俗、媚俗文化,或盲目跟帖、转帖,或散播谣言、操纵舆论,或招摇撞骗,或制造传播病毒等,危及网络文化和网络安全。

显然,在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尽管“赛博空间的创建者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精神理想国”,但其“眼前呈现的反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抽象空间。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地侮辱他人,而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不用感到任何羞耻,所以,游荡在赛博空间里的人们几乎带着某种激情为所欲为” 。而美国学者安德鲁·沙利(Andrzej Wiktor Schally)在“网络共产主义宣言”中慷慨激昂所说的——“一个幽灵在美国徘徊——共产主义的幽灵。它既不需要革命,资产阶级也不需要被消灭。……一个高科技的世界解决了一个低科技的人类问题” ——而这般景象,至今也没在网络上实现。网络社会显然依旧未能突破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核心理论判断,即一切都是为了金钱,市场把人性异化。现实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界,使人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网络,还有一副甩不掉的“锁链”,以及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而为了不被这副“锁链”所窒息,人们要基于责任、仁爱、正义以及共同的喜好与经历,在网络社会一起分享、治理、合作和展开集体创建行动,以便于探索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而不是一个个梦魇。因此,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研究主线: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的责任生存实践

2016年,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文纪念版专序中,承认了早年的一个误判:“25年前,我深信互联网将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我相信互联网将促进全球共识,乃至提升世界和平。但是它没有,至少尚未发生。” 这种不和谐,体现在“民族主义甚嚣尘上,管制在升级,贫富鸿沟在加剧” 等方面。而网络文化异化,显然是网络时代缺失全球责任、搁置和谐追求、滥用网络权力情势下的综合体现。所以,我们应该引领大学生重拾全球责任、追求社会和谐、善用网络权力,在联通全球化、权力分散化的网络社会全面深入展开责任生存实践。为此,本研究以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的责任生存实践为主线,从如下方面予以展开:

一是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理论阐释与大学生网络文化异化及网络责任生存状况分析。提出网络空间“责任生存”概念并进行学理解析,剖析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的大学生虚拟生存样态。同时探索网络文化异化与大学生虚拟生存的道德异化之关联性与因果关系,剖析大学生网络文化异化机制。以网络伦理切入,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责任生存现状之分析,追问大学生网络文化异化及社会责任缺失之根源,分析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网络责任生存之吁求。还将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大学生责任人格的双重性展开理论探索。

二是论证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异化境遇虚拟生存中践行社会责任之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生存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基础,回答什么是网络社会责任、网络社会责任从何而来、为何要承担网络社会责任、如何能承担网络社会责任等基本问题。重点对中西方伦理学关于责任根据的理论进行归纳分析,从网络社会责任来源的视角,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生存的理论支持;从如何能承担网络社会责任的视角,剖析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生存的现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文化异化与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行为之辩证关系,探讨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异化之责任以及网络社会责任践行对网络文化异化的矫正机制。

三是揭示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对促进责任人格生成之机理。首先,探索网络责任评价对大学生在虚拟生存中的责任人格生成之影响,分析如何确定虚拟生存的责任归责和自我控制机制建立。其次,从角色理论出发,探讨大学生虚拟生存的责任存在与实现。网络虚拟角色是网络责任生存的实践基础,也是网络责任的逻辑前提,网络虚拟角色的瞬变性产生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在责任归责和责任评价上的难题,亟待解决。第三,结合传播学、责任心理学理论,探索大学生虚拟生存中的责任生成机理,为探寻网络责任生存教育规律提供依据。第四,从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网络文化在虚拟生存中对大学生的道德涵养,对网络虚拟角色与现实自我、个体精神等之关系展开论述。

四是研究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大学生虚拟生存的责任生存之实现。从不同维度深入探索大学生网络社会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路径,具体为:一是价值重塑维度,分别从虚拟认同、利他关怀、责任担当、平等守信、慈善引领、制度规引等方面,探讨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之引领路径;二是行为重塑维度,从网络公共参与、虚拟社区共享共治、自媒体内生净化、多元利益理性表达、网络微文明践行等方面,探讨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之践行路径,并剖析了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之有限性,以及社会责任践行的自律性与强制性。

三、研究靶向:重点深化与难点突破

遵循以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的责任生存实践为研究主线,必须准确把握和着力突破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具体有四方面:

一是大学生网络文化异化机制如何?对大学生虚拟生存社会责任践行产生何等影响?首先,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异化有其特殊的异化机制,因此在异化表征、异化的动力机制、异化的思想根源均有所差异。其次,网络文化异化与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失之间互为因果,那么网络文化异化对大学生的文化审美、价值判断、理想信念、网络德行、社会责任等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是如何确定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归责?如何评价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行为?首先,网络社会“虚拟的人”的隐匿性、符号性、易变性和缺场性,阻碍了网络社会责任的有效归责,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责任规避和责任虚无论,故须找到责任归责的依据与判断原则。其次,在网络责任归责模糊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网络责任评价也面临难题。但这两个难题却是讨论大学生网络责任生存的重大前提,也是展开大学生网络责任生存教育的依据。若网络责任无法归责,就无法对网络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最终也无法规引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行为。因此,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三是大学生虚拟生存的责任人格塑造何以可能?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生成机理如何?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是否能促进大学生责任人格的塑造?这在学界存在争议。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冯建军教授在《道德岂能在虚拟中成长》一文中认为,“道德不是在虚拟中生成的,而是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的”,“一旦把网络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途径,虽然新鲜,但却是值得商榷的”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在《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也认为:“自由仅仅存在于某种限制之内,道德仅仅在现实世界中才有意义。” 倘若如此,一切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或网络德育)的命题将变得毫无意义。在这一语境下,本研究关于大学生网络责任人格塑造之可能的假设便成为一个难点,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生成机理探索也必须找寻新的突破口。

四是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大学生如何实现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首先,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践行的动力机制如何?大学生网络文化生产与传播应遵循怎样的文化逻辑和责任伦理?如何以网络共生共存理念引领大学生网络成人成才的自我责任?其次,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践行的有限性,以及其自律性与强制性。第三,基于价值重塑的引领路径,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应该从哪些方面增强大学生的虚拟认同?又如何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第四,基于行为重塑的践行路径,应当如何对大学生在公共参与、虚拟社区建设、自媒体发展、微文明践行等方面予以有效规引?

四、研究价值:责任生存的理论延展与责任行为的路径开拓

本研究试图弥补网络文化异化与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方面研究之不足,为拓展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践行路径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提出“责任生存”概念,强调大学生在虚拟生存中应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取向,为他人虚拟生存以及网络生态化发展而担负责任。如今,网络社会已成为大学生高度依赖的第二“生存空间”,但网络社会责任缺失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之一。而现有研究侧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现状及其教育分析,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问题尚未深入探究,如大学生网络文化异化机制、网络责任的生成机理、网络角色责任、网络社会责任践行等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上的新生长点。

而在工具性价值方面,一是拓展了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社会责任践行路径,规引大学生网络文化生产与传播的责任行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多以现实社会的道德规则和教育手段去指引大学生虚拟生存之责任行为。但网络空间的隐匿性、符号性、虚拟性和责任主体的模糊性,却使其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道德真空状态。故应区别对待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责任问题,探讨网络社会特有的社会责任践行路径。而本研究对网络文化异化之矫正、网络社会责任践行路径、网络文化生产传播责任等予以探索,得以规引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行为。二是指引大学生建立网络文化审美的价值标准,培育虚拟生存的责任精神,塑造网络社会责任人格,反思并唤醒大学生虚拟生存的价值理性和责任人格塑造,激发网络社会责任践行的能动性与自觉性,以抑制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膨胀,实现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责任精神和谐,从而消解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消除责任人格的双重性,化解网络自由表达与社会责任之伦理难题。 GkbfBHq/PTMgBW5HWIPaplJu7dG5IeWQo2uRiAIJwjJsadCuRba0k10DTq86N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