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锐文化圈:大学生网络文化之萌生与勃发

经由前文对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简析,我们不难一窥其对中国当前社会文化之影响的折射和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到,网络文化作为活跃于全球空间和网络社会之中的重要亚文化,它以自身独有的特质影响着社会整体的文化格局,并于从主流到草根、从大众到精英的各个维度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更为突出而明显的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受众以参与新潮事物、网络活动的核心成员——大学生为主,当网络文化聚焦于大学生网络文化时,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具有前瞻性,而网络文化的发展又通常最能代表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与观感,因而要研究网络时代青年学子的伦理建构和价值异化问题,必然地需要聚焦于大学生网络文化之上。

一、作为新锐大学生情感依托空间的网络文字

文字是表达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特殊或独创的文字往往能够成为特定群体归依自身情况的价值空间,而网络文学的勃兴则深刻地验证了这一点,并成为作为新时代网民核心成员的新锐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寻求自我价值表达的重要方式。

这其中,追求标新立异并在潜意识上想与上一代人拉开距离的“火星文”就是突出代表。在定义上,由于隶属于非主流亚文化,“火星文”并没有被较为规范地界定和公开地承认,字面上看,“火星文”貌似指代的是火星人或者火星文化所使用的文字,但其实它是一种看不懂“火星文”的人(通常是代表主流文化的中年人)对这种“不属于地球人文字”的文字所进行的调侃。对于非熟练使用者而言,“火星文”不仅会让他们看不明白,而且即使看明白了也会导致语意难辨,这其实是年轻人对这种语言文字进行有意“加密”所导致的。由于以新锐大学生为突出代表的年轻人,在思维上与中老年人相比有着更为敏捷、跳脱的特性,因而他们以日文(例如用“の”取代“的”)、符号(例如用“→”取代“接下来”)、罕见的中文繁体字(例如用“龘”取代“龙”)、英文字母(例如用“AI”取代“爱”)、地方方言(例如用“那旮”“阔落”取代“那个地方”“可乐”)、数学字符(例如用“1314”取代“一生一世”)甚至数据乱码、错别字为蓝本构筑复杂的(其中一些他们自己也很难看懂的)“火星文”。一开始,这种文字只是在固定的小众群体中被使用,但随后不久,这种带“火”的文字就如“野火燎原”一般风靡网络空间,由于使用“火星文”让年轻人觉得自己很“酷炫”和“有创意”(对于缺乏创意来创作“火星文”的人,还有专门提供“火星文”生成服务的软件或机构),因而“火星文”成为他们在自我认同道路上标新立异以突显自我的重要方式。

如果我们将以下文字展示出来,估计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看得出来,这其实是徐志摩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

—輕輕の俄赱暸,

㊣侞俄輕輕の莱;

俄輕輕の招手,

莋另リ西天の囩彩っ

那渮畔の栁,

昰ダβθ蚛の新ぜ良;

波侊哩の艶影,

洅俄の心頭蕩漾っ

軟泥仧の圊χíňɡ,

油油の洅氷柢招搖;

洅槺渮の渘波哩,

俄甘心ィ故條氷愺!

那榆廕↓の潭,

⒏昰凊泉,

昰天仧虹;

揉sυí洅浮藻閒,

莐díаň着彩虹佀の儚っ

噚儚?

撐支涱篙,

銄圊愺鯁圊處漫遡;

慲載舩★んυí,

洅★んυí斑斕哩倣ɡēっ

但俄⒏螚倣ɡē,

悄悄昰另リ離の笙簫;

廈蟲yē爲俄莐мō,

莐мō昰妗晚の槺ポ乔!

悄悄の俄赱暸,

㊣侞俄悄悄の莱;

俄揮揮銥袖,

⒏蹛赱覑囩彩っ—

而当我们在有线索加持的情况下对其细细品读,似乎又能够看出来一些端倪,这便是“火星文”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又能看出来,在将其称为“火星文”之前,以“繁体字”“怪体字”“反体字”“异文”“QQ签名体”“脑残体”等称谓来描述之,是多么的不合适。相反,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读懂“火星文”事实上需要同时具备非常充足的知识储备和非常强大的与时俱进能力。而当我们进入新锐大学生们集中活动的网游论坛、社交平台和贴吧,就不难发现,其实“火星文”无处不在,而且已经从这些平台交际中的非主流文字演变为次主流文字,并成为人群分隔和交汇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早在2011年就曾有一份系统研究青少年网络流行语言的调查报告指出:有超过90%的年轻人都赞同并使用着“火星文”,而他们喜爱使用“火星文”的原因则是“使用火星文,能够避免让老师和父母了解自己在聊些什么!”由此可见,“火星文”的使用似乎成为年轻人群体进行隐私加密的方法,他们以跳跃性的思维向传统和管束宣战,面对他们的长辈和教育者以其不懂的语言来彰显自我、释放个性,并在群体内部用彼此能够明白的独特交流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实现了对成人社会的屏蔽和对自我世界保护的寻求。

二、作为新锐大学生情感依托空间的表情符号

除了在传统交流中也存在但被青年人升级和优化的互联网语言交流系统外,一种全新的以社交平台中的符号和表情来表达自身观点的交流亚文化,也被作为网络文学的新形式被新锐大学生所热衷。网络使用的便捷性和低门槛为符号、表情广泛使用、普及并成为亚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尤其是在追求新意和个性的新锐大学生群体中,为了使交流更加丰富和立体(一定程度上想让虚拟交流具备面对面交流的一些特质),具有多重含义的表情符号被不断挖掘出新的意涵和巨大潜能,符号、表情的广泛使用事实上间接地展示着大学生的情绪动态和身体语言,例如被普遍使用的表情符号“ ”,原作者的意图是以此来表达对象信息“非常可笑、逗乐,以至于能让人笑到哭”,而随着用户们的多方解读和相互认可,这一表情所表达的意涵逐渐变成了“笑着笑着就哭了”“生活艰难,只能强笑着哭泣面对”等,因而附带了当前日益勃兴的“佛系”“丧”亚文化属性。

事实上,网络符号和表情的应用是虚拟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一方面基于虚拟交流仅以文字难以全方位表达自身意图的特质,而被赋予了常规社交中肢体语言的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表情符号作为一种不直观表达自身意图的表达形式,在意涵上存在很大的可商榷性和不确定性,这为热衷于使用其的新锐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凸显个性而又不彻底脱离主流的边缘形式,迎合了新锐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表达需求。与此同时,表情、符号也是一种于网络社会中直观显示信息传递的视觉效果的新产品,每当这些表情、符号迎来更新,往往一开始就会被广泛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特定的用户对这种更新的效果不满意,那么他还可以对表情符号包进行回滚操作,也即是说,几乎不管是什么样的用户群体,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符合自身需求的以视觉表达实现自身信息传播的表情、符号。

从发展历程上看,虚拟交往中的表情、符号经历过由简单至复杂多样,再由复杂多样回归简单的辩证发展过程,与此相一致的是表情、符号的表现形式亦随着网络文化的勃兴而生成了无限多样的延展。总体上而言,它从起步阶段简单的标点、字母、符号等表形象征及一些特殊符码组成,到更为直接明了的平面图像,最终发展到如今流行的动态(gif格式)表情和随时可以制作的自拍表情,可谓个性定制日益深度、用户专享程度空前发达。而随着虚拟交流中表情、符号的多样性凸显,其使用人群亦随之分化,伴生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微信等不用文字输入而是转为鼓励语言输入的应用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加入到表情、符号的使用大军中来,他们以有别于年轻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引领着一种完全不同于新锐大学生的表情、符号的“另类”表情、符号系统的诞生。早在2013年7月,国内知名社交平台“豆瓣”便发动了“中老年QQ表情大赏”活动,活动中,年轻互联网用户们分享出他们的父母辈甚至祖父母辈所日常使用的表情、符号,成为引起强烈共鸣、热烈讨论的热门话题,可见多元的表情、符号使用已然成为当前互联网生存的重要风景。

三、作为新锐大学生情感依托空间的网络流行语

对比以“火星文”为代表的网络文字和网络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有着突出的差异,由于其在建构上并不存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更多地集中于内容上的创新,因而它不仅传播和流行于互联网空间之中,而且传统媒体由于也能从容地对其加以应用,故而也会报道和使用之,比如每一年几乎都会见于主流传统媒体的“年度流行语”“十大网络流行语”评选等等。传统媒体的参与实际上只是对网络流行语的再次传播,它们并不能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创造,但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却从侧面反映了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传播实际上都是新兴社会现象所引起的,它的存在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伦理的变迁,这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增添了更多内涵与意义。

纵观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其前后发展出过种类繁多的各种形式,在具体的产品上有昙花一现的,也有被奉为经典的,有附带正能量的、也有表达“丧”和“颓废”的,每一阶段的流行语生成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内外因,这些因素或者与社会事件相联结,或是与群体运作、灵感爆发有关系,但无论其成因怎样,通常都能够带来互联网用户的共鸣,一如曾风靡一时的陈欧体(前“聚美优品”网站总裁)“我为自己带盐(代言)”,它们事实上凸显了作为新锐文化代言人的年轻人彰显和表达自我之需要。

作为时代特质彰显的网络流行语,通常也可以作为互联网舆情呈现和互联网语言转换的重要标尺,网络流行语有时甚至可以成为年度历史发展的总结陈词,能够间接地刻画出时代表情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生活面向。比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一流行语,即延展出众多颇为有趣的现象:“土豪”及“壕”这一词汇的流行,其实上与在其之前“走红”的“屌丝”一次形成呼应,都是借助一种嘲讽的态度对生活中的无奈加以调侃,随着“土豪体”的发展,衍生出大量与土豪相关的段子,虽然指向“土豪”却主要是为了突出其“土”,也即要不然光有钱而没文化且喜欢炫耀自己有钱的人,要不然通过“土味”装穷还反向炫耀自己有钱的人。当然,这其中并不只包含消极意义,对“土豪”的嘲讽也反映出大众从“仇富”到包容和调侃之的心态转变。尤其是“土豪体”的终极版“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其实是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嘲讽,一方面显示着非“土豪”的大众对贫富差距的看淡和无力改变,一方面又希望借助于加深了解进而找寻自身存在价值的潜在解决方案。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新锐大学生实际上在通过这种流行语的创设表达一种另类的主观要求,既群嘲社会又自嘲自身,借助诙谐而带有趣味性的语言传播,为自身即将面临的巨大社会生活压力和很可能已经在面对的心理压力找到合理的释放点。当然,这一切得以成立,还多亏了互联网平台中相对发达的信息传播系统和相对扁平的信息传播权力结构,正是这些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质,拓展了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一系列根植于网络文学的新锐大学生情感依托空间。 no4kCCBlEyiLuyeKu8UgVPYmrGEWMsJ0fCT+XKlBAQIlfaHn9qHfbKD0eQKJVW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