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文化新贵:网络文化之兴起与盛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空间结构的搭建,以及随之发展的互联网交际模式之成熟,在此社会存在之上的上层建筑亦随之发端和成熟;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作为文化新样态的网络文化之兴起与勃发。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前所未见的文化形态,在定义上被各种行业的人们所解读和诠释,大致上有如下几种样态:其一,网络文化是跨越了地域隔阂与时空限制的、实现全球共生的文化;其二,网络文化是表征和凸显个性的全民共享文化;其三,网络文化是在权力分配上不设限制和门槛的自由文化,在特质上“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充分展示着平等性和互动性” ;其四,网络文化是将一切传统媒体加以融合的集大成文化;其五,网络文化是兼具正负效应的双刃剑,它颠覆传统媒介、增加社会风险、致使低俗文化滥觞等等,不一而足。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并立意更为抽象、宏观的定义: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络为‘信道’,以计算机、手机、车船以及各种飞行器为终端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符号、音视频符号和动漫游戏等符号,传播文明,传承思想,诠释文化,张扬风俗民情,表达民情民意,宣泄情绪意识,垒筑起的崭新文化风景” ,更符合我们对网络文化进行论述的需求。

一、网络文化兴起的科学技术基础

作为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相互融合的结晶,网络文化是经典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被扬弃和创新的结果,它在互联网空间中以自身的自由特质促成多元的文化信息、多样的艺术形式之创造、传递、交互与融汇,是网络时代文化选择与价值追求的再度创设,不断地现实着社会行为模式与人类思维逻辑的深掘与提挈。在文化根基与实存依托上,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作为基础,在形式上通过信息的多样化传递,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模式;因而,在文化特质和联系上,网络文化无处不彰显着现代高级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

与其他新文化形式的崛起相类似,网络文化也被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独特烙印,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新技术应用的产品。互联网技术从国土安全领域转向民用进而成为全球大众所共享的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而且极大地发展和繁荣了人类文化状况。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相伴随,各式各样新型的文化形态被相继开发出来,从早期的文本(TXT)文化、BBS论坛文化、二次元文化与传统博客文化开始,及至以流媒体为根基的视频上线文化、网络二次元文化、微博微信文化与虚拟性亚文化和VR文化等,无一例外地都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紧密相连。

在社会影响和思维迭代维度方面,网络文化作为基于现代科技延展而来的文化,在政治维度上先在地否定着传统文化的政治态度,同时对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由和权力共享的要素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和深度的强化。事实上,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硬件技术和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催生网络文化的同时,受到网络文化对大众强大吸引力的反向补益而不断被阐释和丰富,这种内部循环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社会伦理、政治理念、强调人文社会而忽略直观科技进行着颠覆。作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迭代的时代动力,网络文化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社交的新纪元,它通过特立独行的表达与传播形式,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冲击,并支撑起人类文化在范式和样态上的各种变革。

二、网络文化勃发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不仅为网络文化的萌发提供了土壤,而且为其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高精尖的技术推动跨时代的文化,跨时代的文化又促进着新科技的飞跃,这一过程往往是在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基础上,将高端人才纳入科技发展领域,并在新人才流动形成的趋势下对其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进而在人才驱动基础上大批量产出现代化的科技文化产品,为整个网络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其次,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在拓展高度文明的文化模式的同时,基于互联网空间内的内容创新与开发,聚合用户群体的能量,进而借助其能量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从而获得突破网络文化的发展瓶颈的动力,以此改善网络文化的拓展难题和技术贫困状态,最终实现高科技与新文化的粘连。

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在根植和发展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同时,无疑时刻显露着其对传统中华文化实现超越的特质,这不仅表征于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对现代要素的依托,而且更为直观地体现于其在强调个性张扬与自我认同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遵从集体和长幼有序的伦理机制进行着深度解构与冲击。

在思维模式上,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圣人之制及“人人皆可为尧舜”,认为相对固定的宗法与纲常伦理有益于社会和谐,这样的特点在形成规范严明的社会伦理与秩序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抑制着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个体风格上的彰显,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成员相对更保守的行为模式。与之大相径庭的是,网络文化追求个性的张扬与个体追求的平等,在网络文化风行的时代,它赋予了个体破除传统生活中伦理规范与行为束缚之枷锁的权力,并使得人类社会发展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生动景观。

在互联网空间中,参与个体作为更加平等的用户出场,享有更加平等的信息选择权与话语权;一些曾经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不可接受、不被认可的思想与行为,在这一空间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获得志趣相投用户们的认可,甚至越离经叛道的思想与行为越能在这一空间中获得传播。在这种局面下,传统文化被网络文化裹挟于其中,曾经相对森严的人际身份差别、经济阶层差别、文化水平差别被强大的用户交际对象选择权所瓦解,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再受制于传统的身份设定和能力限制,并与曾经高不可攀的人群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生产力解放的层面,这使得作为主体的人得到了更强大的创造活力、行为空间和价值选择自由度。

网络文化先在地对创新意识与个体精神进行着崇尚,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在特质上保守与封闭先在地存在着矛盾甚至对立。就中国实际而言,数千年不断发展而趋于成熟的政治制度、几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幅员辽阔所带来的差异显著的地理环境,在共同形塑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赋予其相对于其他文化圈更为保守的禀赋。无论在传播的形式、场域、秩序,还是传播的时间、目标上,网络文化都允许互联网用户依据自身需要和意愿进行相关的调适与安排,同时它也允许用户对所传播的信息基于链接的控制而实现能量调节和精确程度的修改,以便于其在满足用户需求时可控地拓展至新的向度、领域和途径中去;在这样的效应中,网络文化凭借自身强大的信息吞吐的能力,有力地消解和磨平着文化圈层中现实存在的壁垒,从而实现了文化传播、交汇、交流、交融的闸门控制,并基于创新的驱动力,实现着其自身系统的全方位增强,并以此拓展自身的开放程度与活性,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自身文化价值

三、网络文化勃兴对多元亚文化的催生

在扬弃传统文化之后,网络文化顺其自然地延展出众多前所未见的多元亚文化,在互联网空间之中,具备类型和性质差异的各种亚文化不仅表现着差异特征,而且在分类和延展向度上有着非常细致而明确的差异。作为一种经由人类长期创造而形成的社会现象,文化在类别划分上有着无比广阔的空间;同时,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又基于特定的自然环境、风土习俗、思维模式、价值体系,而延展出不断发展的现象百态。随着网络文化在硬件支撑和伦理重构上的基础奠定,其所延展的亚文化分支亦被不断地催生而出。

网络文化的内容是互联网的主流和主线,它门类多样、绚烂多姿。对网络文化按具体内容进行划分,在宏观层面上有全球网络文化、洲际网络文化、中国网络文化和外国网络文化等;在中观层面上有区域网络文化、种族网络文化、民族网络文化、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语系网络文化和河流流域文化等;在微观层面上则有色情文化、恶搞文化、人肉搜索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服饰文化等 。具象于具体的亚文化类型,以差异国家、文化、民族的互联网用户于互联网空间中的活动方式与目标所指为例,事实上传统文化对相应的根植于其上的亚文化生成有着深刻而直观的影响,一如曾静平所言:当某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打开电脑开始聊天的时候,在世界另一端的美国互联网用户可能正在查找前往商业伙伴办公地的行车路线,而法国互联网用户则很可能正在自己的博客上“奋笔疾书”

类似的,网络文化在其文化亚种方面,可依据其表现方式而被细分为文字(TXT)文化、图形(IMG)文化、博客(Blog)文化、播客文化、QQ(腾讯公司旗下的核心交际平台)文化、二次元文化、恶搞文化、搜索文化、流媒体文化等。其中以博客、播客、QQ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种类,是网络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它们表征着网络文化强调平民、草根崛起的目标诉求,进而成为新锐文化圈诞生和发展的平台,更是主流、精英文化与平民、草根文化实现相互融合的空间。以博客(Blog)文化及其衍生品微博文化为例,它们作为社会个体传播自身想法,并以知识集合链为信息发行方式的传播逻辑,早在1997年12月,美国程序员巴格尔在运行“Robot Wisdom Weblog”程序时首次使用weblog的概念,由此打开了博客纪元;随着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博客成为信息发布和体验的关键渠道,而从此正式步入大众传媒的视野;及至今日的特朗普“推特治国”,事实上明示了我们被博客亚文化所裹挟的事实。 ut++f4VYr502hblTG22zFIwJI69Zgy/8p7K8yJo81ZPXNsCr7LFH9frGOnBr/3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