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智慧教学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使用现状调查

(一)高校教师使用智慧教学手段现状

2018 年 10 月,上海建桥学院教师编制了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正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取 800 人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8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752 份,回收有效率为 94%,并分别在教师与学生中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和进行了深度个人访谈。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序号 调查题目 选项 结果(%)

1.你的任课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新媒体技术手段(如蓝墨云班课、对分易、Miat等)?是 88 否 12

2.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果如何?

非常好 68.3 好 30.1 差 0.9 无区别 0.7

3.你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无必要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

很有必要 16.6 有必要 76.9 可有可无 5.1

无必要 1.4

4.你对目前新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满意吗?

非常满意 24.2 比较满意 51.3 不太满意 13.7

无所谓 10.8

5.新媒体技术手段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实时互动 50.9 参与感强 16 个性化突出 24.2

其他 8.9

6.你认为教师在思政课中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是否存在误区?

存在误区 44 不存在误区 27 不清楚 29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可得:有 88%的学生在受访时承认自己的任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诸如蓝墨云班课、对分易、Miat等智慧教学技术手段,这说明新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目前新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新要求和“00 后”大学生的学习偏好。

有 98.4%的学生认为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这表明,将新媒体技术手段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确实起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目的,这将促使一线思政课教师在新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更多研究和更有益尝试。

同时,只有 6.5%的大学生认为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是“可有可无”或者“无必要”的,由此可见,新技术手段辅助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践已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大学生青睐新技术手段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政治教育意味较为浓厚,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且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智慧教学手段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新鲜感,通过即时的、无限的信息交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成“活物”,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从而巧妙地促使学生将形象、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政治理论内容的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新技术持有肯定的欢迎态度。

在回答“你对目前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满意吗”时,表示“非常满意”的只占 24.2%,表达“比较满意”的占 51.3%,表示“不太满意”和“无所谓”的占 24.5%。可见,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认可新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新媒体运用的创新力稍显不足。

在回答“新技术手段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50.9%的大学生认为“实时互动”最吸引自己,16%的学生选择是“参与感强”,24.2%的学生则偏爱“个性化突出”,只有 8.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说明新技术手段辅助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课堂吸引力和理论可信度,因此,我们必须投入更大的研究热情和动力,运用好这一有力的辅助工具来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但同时,有 4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运用新技术手段辅助思政课课堂教学时存在一定误区,有 29%的学生对是否存在误区持模棱两可的“不清楚”态度,这说明新媒体技术手段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如果运用不当,弊端也将不可避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新媒体技术手段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既有益处也有弊端,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关键取决于“谁在用”以及“怎么用”。

(二)现阶段新技术手段辅助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采集和比对,我们发现新技术手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但同时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也存在很多局限和误区,还远未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具体说来,由于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不当,导致出现反效果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依赖新媒体,使得课程的吸引力受到挑战

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依赖新媒体,恨不得凡事皆要通过新媒体与学生发生联系,从而人为地对立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新媒体的辅助作用,得不偿失。新媒体技术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仅只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思政课教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地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这一载体将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思政课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才能使新媒体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新技术手段辅助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教”是主导、是灵魂、是核心,新技术手段仅是起到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却把主次关系颠倒,过多地依赖新媒体,甚至达到离开新技术手段就不能、不会上课的程度,这是一种人为将教师作用和新工具作用对立起来的做法。有些教师仅仅将新手段作为一种“酷炫”的工具,作为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迎合学生偏好的手段,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新媒体的演示与运用上,舍简求繁,过分强调和追求新媒体技术的华丽效果,力图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过分强调形式,从而忽略了课堂“内容为王”讲授这一灵魂,也冲淡了教学的主题,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颠倒了主次。如果新媒体成了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师则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这样会使课堂教学节奏僵化,教学过程程式化,也是对新媒体辅助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错误理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没有新媒体,但不可没有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新媒体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人为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新媒体的辅助作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另外一种极端倾向是,有部分教师将课堂活不活的原因,归结为是否应用了新技术手段,就是把是否运用新技术作为评价教学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只要应用了新技术,就是实现了教学改革,反之就是没有实施教改。这是犯了逻辑错误,首先,激活课堂气氛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如幽默语言的运用、趣味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师独特风格的感染等,新技术教学手段只是发挥辅助作用,不能单凭是否有应用新技术来衡量课堂效果。其次,新技术的应用与否,不能决定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当新技术手段的运用脱离教学内容时,不但会事倍功半,还会使新媒体工具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新技术手段是教学工具,课程知识点是教学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内容为王”。新技术手段的运用要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科学运用新工具的各种功能。如果新工具的运用与教学内容发生错位时,那它的作用就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只有在科学运用的前提下,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避免把新技术手段作为判断课堂效果唯一标准的做法。

2.过于简化“新工具”的作用,空有“新技术手段”之名,而无“新技术手段”之实

互联网时代,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天然的认同感,能快速地接受智能教学手段,并成为新技术的使用者和推广者。部分教师由于年龄、专业背景等原因,接受新事物的敏锐性不够,网络技术水平和观念也落后于学生,这就导致有些老师对各种智能技术手段的使用及熟悉程度不如学生。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受到挑战,存在着为了迎合大学生的“网络思维”偏好,被动适应互联网信息化大潮,在自己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贸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手段的情形。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仅使用了新工具有限的考勤等功能,从而使得这样的思政课课堂空有新工具之名,而无新工具之实。这也解释了问卷调查中为什么会有 13.7%的大学生对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太满意”,因为这样“低级”的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在部分学生心里感受不到新技术手段带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部分课前准备不足的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在传统教学时代,由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教师的权威容易树立起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信息的掌控者,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性地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情况下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在大数据时代,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改变了学生占有信息量少的弱势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教师不再是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课堂也不再是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快速获取各种信息,对某些方面的了解或许会超越老师。另一方面,智能教学手段的互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彰显,在互动交流中,师生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的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学生活动的个性化,学生不再轻易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从一定意义上说,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部分课前准备不足的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其优势地位出现一定程度的动摇。

4.部分教师视手机为洪水猛兽,拒绝使用新技术手段

智能手机以其便捷性、超时空性、超大容量性、娱乐性等特点成了大学生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会出现过度依赖甚至沉迷手机,课堂呈现大片低头族的情况,智能手机自身的魅力抢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领地。低头族的出现导致一些教师和管理者把手机视作洪水猛兽,认为手机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所以上课要求学生上交手机,以杜绝课堂玩手机现象。这一做法其实是削足适履,对新工具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信息技术不断膨胀的当下,移动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办公信息管理、浏览资讯、社交聊天、支付费用、嘀嘀出行、共享单车、订餐订房、快递收取等各方面都在用手机网络服务。移动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其负面的影响,势不可挡的新科技革命已冲击着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不应逆风而行,禁止“手机进课堂”只是“堵”,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和“疏通”,努力将智能手机变为有效的工具,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5.对信息技术认识的误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屏幕”

在我国,多媒体教学手段大概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兴起,一台台式电脑、一个投影屏幕便是当时最先进的教学工具。数十年以来,“电脑+PPT”也一直是多媒体教学的标配。但近几年,移动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智能工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笔记本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种软件,一改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实现了课堂内外师生的充分互动。“一台电脑+一张屏幕”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信息科技的发展赋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烙印,新技术手段已经不再特指“电脑+屏幕”,而是泛指所有的具有丰富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工具的总和,而其中手机的使用将是教学创新的必然趋势。但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严重缺乏创新观念,对新科技置若罔闻,不主动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科技发展新动向、不积极学习新技术,教学手段上还死守着“电脑+PPT”,故步自封,不愿正视大数据时代的新变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冯培教授提出:“现在我们正在快速向人工智能时代(AI时代)迈进,网络就是校园,手机终端就是移动课堂,固定的人、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正在被消解。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把新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才能提高思政课堂的魅力”。 ekccugu20b+8ldx/WiEjXpHF1EAW5LYvzdsBhtuhNLnadAGfanimsTrsmfU0ET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