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

雍际春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概念和学科性质的讨论虽然观点很多,但仍有进一步深化探讨的必要。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就是地域文化,其学科归属大致与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历史文化地理学基本一致,是介于历史文化地理学与文化学、文化史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地域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它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历史评价,成为学术界、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与“文化热”相伴随,我国区域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又催生了各省各地对本区域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开发。于是,以“文化热”为基础,以区域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为主导的地域文化研究勃然兴起。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高潮迭起,方兴未艾,大有成为“显学”之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说明地域文化及其研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价值。

一、关于“地域”和“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观点

文化的地域性或地域文化的形成,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是由构成文化区的最小单位“文化特色”到文化丛再到文化区域或文化圈而产生的。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与某一种生产行为和生活习俗相联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就成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众多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色集合为文化丛,文化丛从发源地向外扩散;人们对文化特色的选择与结合显示出不同的地区特征,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或文化圈 [1] ,这个文化区域或文化圈,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域文化。

目前,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的划分一般有三个标准:一是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等;二是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如长江三角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岛文化、大陆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等;三是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如齐文化、鲁文化、秦文化、晋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云贵文化等 [2]

学术界对于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划分标准虽然观点比较一致和明晰,但对何谓“地域”,何谓“地域文化”却观点互异,说法很多。近年来,一些论及“地域”以及地域文化的论著,对“地域”和地域文化概念的解释也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地域”即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文化。这种观点认为,“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它在产生之初当然是精确的,但由于漫长的历史逐渐泯灭了它们的地理学意义,变得疆域模糊,景物易貌,人丁迁移,只剩下大致的所在地区了。如“齐鲁”概指山东,“关东”泛称东北等,在这里“地域”与“地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认为“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但在某些方面,地域文化又与文化地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即文化地理学以地理学为中心展开文化探讨,而地域文化则以历史地理为中心进行文化探讨(此种观点由“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的编者提出,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邱文山等人所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一书,对地域和地域的解释也持这种观点,该书由齐鲁书社出版)。

其二,地域文化也就是文化区。认为世界上无论何种文化,因其创造者无不生活于具体的地区,这些文化也就莫不带有地域性特点。地域性的含义除了表明它有一块供文化滋生、与众不同的地盘之外,它还表明这块地盘早归某些固定的民族聚居,在那里培植有专门的文化。因常见这样的地域与相应的民族和文化多有共其始终之势,惟其如此,人们也就不能用纯自然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已经人文化的地区。因此,地域文化的空间判别,旨在确定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即确定文化区 [3]

其三,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文化现象及其空间组合特征,认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不同人群所处的独特地域环境所形成的文化隔离,也有效地保持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发展趋向。尽管由于文化传播工具的进步使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但漫长的历史所形成的文化隔离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这种文化发展的空间限制性所形成的文化的地域,成为一种文化强制力量,制约着不同地域的文化性质、类型、水平、方向和速度 [4]

其四,“地域”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多维概念。首先,地域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它必须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其次,地域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而涉及时间和传统;再次,地域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因此必定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参照物或参照系;最后,地域又是一个立体的概念,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再深一层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而处于核心的、深层(内在)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因此,在进行地域文化研究时,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

其五,“地域”特指文化区域。认为“地域”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指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特指文化区域,即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域。形成这样的一个文化区域,与历史传统有关,也与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有关 [6]

其六,地域文化也就是特色文化。所谓地域文化,也就是以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标志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十分明显地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7]

其七,认为地域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时空概念,一般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某个区域及其文化生成的历史空间。因此,地域文化具有文化的普遍性、群体性、继承性和渗透性四个基本特征 [8]

以上代表性观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地域”和地域文化概念提出了极富价值的界定和解释。各种观点虽有小异,但在主要方面较为接近和一致。综合各种观点,有下列几点值得思考:一是“地域”又可以称为区域,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与历史、民族等人文因素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空间区域,其范围比较模糊;二是地域文化也就是区域文化或文化区;三是地域及其地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和立体性的概念;四是地域文化与文化地理学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地域文化以历史地理为中心进行文化探讨。这些观点和看法,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把握和认识“地域”以及地域文化概念将大有助益。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上述观点也存在一些概念的不确定性和界定的局限性,故有必要对“地域”或地域文化概念加以深入探讨。

二、对“地域文化”及其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就一般意义而言,“地域”也就是区域,即按一定标准而确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它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创造的物质基础与活动舞台。就此而言,地域文化同文化区域有着相同的意义。文化区域简称“文化区”,所谓文化区就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一般有三种类型,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具有一种或多种相互有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理范围,就是形式文化区。这是一种以其文化特征的自然分布状态而确定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上、经济上或社会上的某种功能而影响其空间分布所划分的分布区。乡土文化区又称感性(觉)文化区,这是一种在居民头脑中存在的区域意识,而且这种区域意识的名称和作用亦被他人所接受 [9] 。在已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人们大多采用多种文化特征的形式文化区进行文化区的研究,而乡土文化区即感觉文化区也已被引入文化区的研究(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首次采用感觉文化区方法进行文化区的划分,该书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既然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的区域分布,那么它与历史上的自然区域、行政区划就必然具有密切的关系。周振鹤先生指出: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产物,由法律形式予以确认,有最明确的边界与确定的形状;自然区域是地理学家对自然环境进行的科学性的区划;文化区域则是相对较不确定的概念,一般由文化因素的综合来确定,具有感知的性质。划分三种区域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形成文化区域是社会的力量,划定行政区划是国家的行政权力,而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则受自然规律所支配。因此,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地理区域的关系,事实上体现了社会、国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0] 。一般而言,自然条件从宏观上制约了文化区的分异,大的山川界线往往形成文化区的边界;行政区则对文化区进行整合,使区内文化现象趋于一致,以形成均质的文化区;而经济方式、交通条件、移民等因素,对文化区的形成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1]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对“地域”以及地域文化给出一个比较确切的解释。首先,我们所说的“地域”,是赋予其人文因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区域空间。作为地理空间概念,“地域”同“地区”“区域”有相同之处,但“地域”更多的是一个历史的和人们心理意识中所认同而约定俗成的空间区域,由于历史沧桑和文化变迁,其边界范围已比较模糊;而“地区”和“区域”则更多地与自然和政区因素相关。其次,我们所要界定的“地域”与“地域文化”,实际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区分地域,又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文化。因此,分析文化主要是探寻其地域性特点,而区分地域是为了便于揭示此地域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特色。这是我们认识“地域”及其地域文化的出发点。最后,若借用文化区的划分方法,则地域更适合于用感觉文化区的方法进行划分。

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研究地域文化,旨在探讨其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的整合演变轨迹及其形态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组合关系和地域特色,从而为区域文化发展和推进社会文明,继承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服务。

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地域文化这一概念,就必须牢牢把握它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这是因为作为地域文化的空间范围它不但是一个文化的空间分类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一定地域的文化特质是历史发展和持续演变的结果,是由当地一代一代民众不断传递、承袭、发展、积累和既创新又积淀的产物。所以,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的历史性特点,是我们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起点。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文化创造,又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的,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乃至人文因素的差异,人们在从事采集、耕种、渔猎、游牧、生产、创造等活动中,不同地域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在居民心理、性格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语言风俗诸方面逐渐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一个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差异正是文化的地域性的显现。既然一定的地域及其文化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约定俗成,又带有深深的地域性烙印,那么此地域内的各种文化现象既是均质的或相近的,也是互有关联、相互影响的,而与其他地域文化之间则是异质而不同的,这就必然使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和风貌。

三、地域文化的学科性质与内容构成

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其主体或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所决定的。地域文化研究既以地域为主体,又以文化为对象,因而,论其学科性质,它主要归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文化地理学科。历史文化地理以探讨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和事物的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异的特征、变迁规律,揭示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为对象 [12] 。就研究对象而言,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地理基本一致,地域文化也就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科中的区域历史文化地理。但是,地域文化又具有自己在学科属性上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地域文化研究中,文化的内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也同样非常重要,因而,它又与历史文化的地理研究稍有区别,地域文化更准确地说是介于历史文化地理学与文化学、文化史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

文化的发展既有时代的变迁,又有地域的差异。一般而言,研究文化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以及研究文化的传承与变异的原因和规律属文化史的范畴,而探索文化的分布与扩散的格局则是文化地理的任务。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13] 。对文化的各种现象以及各要素的产生、发展、变化和作用影响进行研究、解释和评判,则是文化学的中心职责。这些学科与地域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些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化,都将为地域文化研究奠定基础和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但它们终究不能取代地域文化。所以,可以这样来说,地域文化是一个三维概念,它以时代性或历史性为经,以地域性为纬,又以文化为核心而紧密联为一体。

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地域内文化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文化的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内文化的分布状态与空间组合特征,地域之间文化的交融、渗透与整合,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态剖面,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等。

无论何地,文化的创造无疑是这一地域的居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文明进化的必然产物。文化一经产生,其诸要素便与当地自然、社会、人文诸条件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作用,既保证文化的发展充满活力,又推进文化的变化、发展和创新,了解、探析地域文化生成、演进的过程及其发展演化规律,考察地域文化诸现象与要素之间的内在结构、相互关系和形态特征,揭示其文化特质和个性特色,是我们准确把握和系统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与前提。

就一定地域而言,各种文化要素仍然会有差异和分布的非均衡性,因此,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组合关系的研究和揭示,将构成文化地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地域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和封闭的,地域之间文化的传播、交流、融通和整合,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不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以推进自身的演变,而且文化自身在内部也始终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文化的这种传播和渗透,必然促进文化的整合与统一。

一定区域文化的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地域特色都与产生和分布这一文化的地理环境密切关联,地理环境不仅对形成一定文化提供空间舞台,而且还赋予其视觉特征和形式体现,而文化又赋予地理环境以人文特性和知识内涵。因此,文化与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与能量相互作用的互动体系。从某一时段或某一文化现象、某一文化层面切入,对其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则可通过文化生态的剖面关系,复原文化景观或揭示其内在结构,这是我们研究和掌握地域文化及其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一体多源,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或一部分,探讨地域文化,有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某些方面认识的深化,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和民族特性,从而也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整体推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

四、地域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

我国地域文化的产生约起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14] ,至新石器时代初即初露端倪,如燕山、阴山一带,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地区的文化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再经夏、商两代的发展,到西周的封邦建国,地域文化渐趋成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要素达到成就上的一致性,在此地域上出现文化丛和文化结构时,真正的区域文化才算形成。周代各封国以政治和经济的运作使区域文化由“自然”状态向有目的的主动创造发展,并确立了自己在该文化区域的中心地位 [15]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的崩溃,地域文化格局形成。地理差别,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而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 [16] 。其时,以列国分野为主体的各地域文化,为光辉灿烂、绵延博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秦汉大一统王朝一系列文化统一措施的实施,致使各地域文化由异彩并呈而发生剧变,有的地域文化的某些方面上升为主体文化,而另一些地域文化的某些内容则趋于消失或被其他文化所吸纳。但是,各地域长久积淀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却在物质与制度文化消失之后仍顽强地附丽于其赖以产生的地域之上而传之久远,并在此后地域文化的融通整合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秦汉以后,伴随着政权更迭、统一与分裂的交替,民族间的战争与交流融合,各地域文化既成为中华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又在文化趋同与趋异的激荡中得到继承、发展、交融、创新和壮大,并为中华文化不断注入养料与活力。中华文化古今一脉绵延至今,为并世罕有,异彩纷呈、充满特色与魅力的地域文化可谓功不可没。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民族的多元格局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模式之间的不平衡,作为这种不平衡性综合反映的文化,也就依然存在着地域特性,而且这种地域性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新精神,研究地域文化,开发地域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样性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展现。我们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相协调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昂扬向上的。它的丰富多彩,既体现在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上,也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群众因地制宜,采取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消费行为上。因此,这种引导、鼓励、愉悦人们精神的先进文化,必然是一种一体结构中的多元绽放。而地域文化正是这种先进文化多元绽放和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展现,而且,也是先进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交融、不断升华和弘扬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

第二,研究地域文化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个性和特殊性。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同性,文化的共性寓于文化的个性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体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自战国以来产生了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兼容互补、渗透力和生命力极强的既形形色色又持久存在、数量众多的地域文化。无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趋同或是趋异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锤炼、升华或再造,都与地域文化的兴衰发展、增益转换息息相关、共生共荣。就此而言,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各种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最具价值的内容,实际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一种个性解剖和继承弘扬。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个性魅力,往往深植于各地域文化之中,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个性风格与内在价值的直接承担者。所以,研究和探讨中华地域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以及内涵特色,实际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直接揭示,也是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三,研究地域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民族精神既有承传性,又有时代性;民族精神也需要不断弘扬和培育。弘扬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发展,培育也必然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唯有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在弘扬中培育和发展,在培育中不断弘扬和升华,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发挥民族之魂和文化之核的作用。对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国而言,研究地域文化是揭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在继承性和时代性规律与轨迹的中介,也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素材和现实养料。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进而培育、再造、展现和引领时代潮流的民族新精神,地域文化的研究既是切入点,也是出发点。

第四,研究地域文化,是因地制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复兴的现实需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之间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差异明显,因而,各地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性又集中反映在综合展现一个地区人们群体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与精神境界的文化面貌上。因此,我们要走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各有侧重、区分层次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以带动各地域间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地域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立足各地域文化的实际现状和个性特色,扬长避短、大力扶持、重点引导和积极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使其在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基础上既百花齐放又不断融入主流文化当中,从而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激励和规范功能。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是一种资源,在发展地域文化的同时,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则是振兴区域经济和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既可带动和促进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会不断塑造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地域文化的存在和延续,一定程度上是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反映,而要缩小和消除发展的不平衡,研究、挖掘和开发地域文化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第五,研究地域文化,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国民情操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必须从爱家乡、爱故土做起,而地域文化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地域文化中那些名胜古迹、文化景观、遗址文物、英雄烈士、乡贤学士及其作品与精神产品,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研究、挖掘、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无疑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

第六,发展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对时代进步和主流思想的理论概括和理性展现,它引领着大众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和精神追求;同时,先进文化又需要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各种亚文化的支撑和滋养。所以发展地域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落实和不断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开发,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研究、开发和发展地域文化,既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越是深入,越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越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只有这样,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建远.社会科学方法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409-415.

[2]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

[3]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38.

[4]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

[5]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4(4).

[6]李伯齐.地域文化与文学小议[J].聊城大学学报,2002(6).

[7]李敬敏.全球一体化中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8]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2.

[9]王恩涌.文化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1-44.

[10]周振鹤.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M]∥历史地理:第十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1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375.

[12]雍际春.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3).

[13]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2.

[14]晁福林.天玄地黄[M].成都:巴蜀书社,1989:39.

[15]邱文山.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3:2.

[1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04.

(本文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HH5s2pKWQPgmJHgTrZao0TK1w3j22+fo4mcRYd/aTTCmm5oKCrAgDOGUgPPPHN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