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主旨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主旨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论证了前资本主义自然共同体发展的不自足性和不充分性,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所呈现的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形式合理化、普遍化的真实意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活动之比较来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物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孤立存在,共同体发展的问题域存在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并在考察和研究私有制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的劳动异化状态,建立了唯物史观视阈下的共同体思想。19 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历了从早期资本主义向上升及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马克思近 40 年系统展开的资本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在其政治哲学语境中,个人自由、社会平等只有在真实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并超越了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理论片面性。“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是马克思一生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从“人的本质”探索到“真正的共同体”思考再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演进轨迹。本书拟以“自由人联合体何以可能”为问题导向,探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拟定六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历经以下几个阶段。①以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为代表的德性建构思想;②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提出的“人造共同体”思想;③德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共同体建构的思想,如康德提出的“伦理共同体思想”、黑格尔阐发的“政治共同体”思想、费而巴哈提出人的“类本质”思想等;④奠基于 18 世纪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产主义共同体”思想。例如,傅立叶的法朗吉实验、欧文的和谐新村实验等共同体建构探索以及赫斯借助费尔巴哈“类”概念,通过对金钱异化理论的论证提出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类存在的“和谐共同体”理论等。“共同体”作为一种探析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完整地体现了把人类联结一起的道德观、法律观、国家观等建构性纽带的历史视野。

第二章,总体上看,要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萌芽阶段放到人类的劳动发展史中考察,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角度出发来看待共同体问题涉及的交往问题、分工问题、私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说:“因为对社会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受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哲学先辈的影响,马克思对人的共同体存在极其重视,通过扬弃前人对“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逐步形成。本章拟重点分析:其一,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关于自由问题、国家与物质利益等问题的思考;其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初步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剥离让人无论在理想中还是在现实中都以双重身份生活,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

第三章,主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共同体” 思想出发,探析人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确立为真正的“共同体”,是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共同体身份存在的价值祈求是共同体的“真实”与“虚假”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找到了归依——人类解放,而政治解放仅仅是人类解放的必经阶段和前提。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呈现的是以商品交换关系为中介的功利性人际关系,马克思质疑这种市民社会所规定的政治共同体,并通过对人的感性活动、异化劳动的扬弃明确提出“共同体”思想的发展逻辑:“人的依赖关系”时期,对应的是前资本主义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亚细亚共同体、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物的依赖关系”时期,对应的是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个人全面发展”时期,对应的是自由人联合体。这一逻辑形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线索。分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的机制,从生产方式的提升,分工的发展看共同体发展的根本动力。研究私有制条件下凝聚起来的国家共同体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象,提出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以建构、人的共同体本质不断得以完善的过程。贯穿其中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共同体存在和共同体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交往关系的普遍化,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基础。近年来,马克思共同体的交往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如哈贝马斯提出“无限交往共同体”这一概念,谋求促成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在共识之下进行自觉行动的整体。

第四章,从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展开考察“共同体”概念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相互衔接与扬弃。虽然每一阶段马克思对于共同体的称呼有所不同,但其相关范畴是一致的,即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共同体与人类交往、共同体分化与建构、共同体与自由、个人权利和共同体价值等。总的来讲,要阐释清楚三类不同的“共同体”概念:其一,前现代社会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如由血缘、地缘等具有自然属性的联系纽带维系的共同体;其二,货币、资本、语言、文化等形成的抽象共同体;其三,重点解读马克思用“共同体”所指代群体性、政治性的公社或国家。“政治共同体”(politischen Gemeinwesen)、“虚幻的共同体”(Gemeinschaftlichkeit)、“冒充的共同体”(Gemeinschaft)、“自由人联合体”等特殊表达,阐释共同体的发展本质、属人本质和价值本质。

第二、三、四章,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拟将“史”与“论”结合,紧扣马克思从写作博士论文到《共产党宣言》期间的共同体思想的发生、发展的文本理路,以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梳理,把马克思主要的共同体思想文本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时期,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时期,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从《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时期,通过文本分析、逻辑分析“史”与“论”部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基础性研究。

第五、六章,主要分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第五章从主流西方社会思潮关于共同体建构抑或分化问题的争论导入,明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处理与西方社会思潮关系问题上,具备应有的价值立场和理论贡献。拟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境遇中开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当代社会思潮的辨析。探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反映的人类普遍的、无功利的交往前景、人类政治存在样态不是福山所认识的历史的终结,而展现的更多的是价值观、秩序和社会结构的重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思潮的立场和方法,即人的共同体存在视角,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人类如何学会以人类主体的思维方式思考并真正实现这些价值,使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改变世界。通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围绕共同体建构抑或分化的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价值中立”的应战与挑战,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蕴。

第六章,主要分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要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说服力。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扬弃“天国生活”(政治共同体)的空中楼阁,展现了“尘世的生活”(市民社会)的彼岸:自由人联合体。本章重在反思影响当代人类发展的现代性危机问题,如环境能源危机、核武器威胁、人工智能挑战等,呼唤多元主体的人类从人类主体高度思考树立怎样的发展观能够有助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解决人类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迫在眉睫的课题。可以从经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现代转型之后的精神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等维度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共同体构建,展开关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属人本质、价值本质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之处

其一,从哲学高度以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中所提到的“共同体”概念的嬗变角度,翔实梳理文本、准确界定、归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涵和本质特征,对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研究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创新点。马克思从来没有对“共同体”思想予以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其“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始终贯穿于其关于无产阶级及其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不乏有学者从理论的生成、发展、矛盾和走向方面探析共同体兴亡的一般规律,并自觉地将其研究成果纳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本书拟以此为基础,通过哲学的研究方法,统摄本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观测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类的交往由民族、国家内的交往发展为跨越民族、国家界限普遍交往的事实,这是一个具备可行性而又充满创新的领域。从文本梳理出发,解析马克思共同体的整体发展过程,进一步夯实这一基础理论研究。

其二,凭借哲学研究的方法旨在打开马克思考察“共同体”思想面向发展的两个纬度:一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出发,考察共同体发展的动因;二是将共同体的发展纳入人的三大发展形态研究,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所论述的共同体经历了由自然形成的“前资本主义共同体”到“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再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历程。因此,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标准进行评估,把“自由人联合体”设定为人类的理想就是一个追求人的目的的现实过程。这也正契合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评价原则。本书从这两个纬度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体中人的主体性实现程度、交往的丰富性、生产的全面性等,从而形成一个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关于共同体生成的理念。

其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从人的社会关系总和角度理解、分析、反思个体与共同体,个性与公共性的矛盾。可以由此为切入点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意义上探讨新时代关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和发展之间内在的融通性,本书得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建构意义上存在的基本依据,即共同体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的发展亦寓于其中。同时,人的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又使人获得了创造历史的现实条件和群体力量。基此,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旨在提升人类自身价值理念的通融性,使人类于解决矛盾中趋向和谐、规则制定中趋向平等、国际治理中趋向有序从而获得改变世界的进步理念。人的共同体存在是人的“类生活”必然,人类理想的美好生活是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发展。深入围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这一时代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厘清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社会思潮辨析以及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意义,探索深层次的理论生长点,将是本书的又一大创新点。 E54CoFG0Yl2uBeVWDRMegUSZccJ/8kVGWUAyngjfXDajhnEo/tZQTO+NvIzZ0Ui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